陈先义:必须在全国进行去殖民化教育

作者:陈先义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2-06-20 2796

陈先义:必须在全国进行去殖民化教育

在当下,必须在全体公民中进行坚决地彻底地去殖民化教育!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奇怪,我们新中国摆脱半殖民地性质社会已经70余年,何来再进行去殖民化教育?是的,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意识形态之于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说去殖民化依然任重道远,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殖民化的东西哪里来的?第一是旧社会留下的固有痕迹,只要一有条件,它还会死灰复燃。第二是多年来在不加区分的绝对接轨论的影响下,我们盲目地吸收了西方不少的腐朽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渗透进大量的只有殖民地才具有的色彩。这个问题绝不可小看。

并非夸张,有些领域已经灌输进了不少的资本主义才有的文化特质,并形成了一种思潮。举个例子吧。比如,现在不少特别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为什么都热衷于去外国读博士?这个事能够全怪学生吗?有大学教授说出了问题根本,不是我们大学不愿意教,也不是我们的大学教不了,而是现实中我们有些大学越来越习惯于成为美国等西方大学的预科或分校,并以此为光荣。

原因就是这几十年来,我们的大学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自我的殖民化。

这个殖民化的最为重要的特质,便是国内对海外学历的无限的夸张的崇拜。比如只要是海归博士,就可以享受超级待遇。这样一个诱导,是一切教育自我殖民化的万恶之源。据说,国内所有职位都是优先给海龟人才以高待遇。一般来说,一个海归可以年薪30万应聘,一个国内毕业生也只有五六万。还有比这个导向更加严重的,那就是国家花巨资把大量地市级以上领导干部送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去轮训,这几乎更是特大广告,损害极大。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大学被认为是培养策动别国搞颜色革命的教学基地,才对这个计划保持警惕。

陈先义:必须在全国进行去殖民化教育

这样的一些做法,还不是最好的导向吗?

当然这种自我殖民化的表现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将我们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向美国看齐,看你学术成果好坏高低,以在美国西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为标准。这是什么GP标准啊。这种妄自菲薄几乎历史罕见。于是,我们很多大学唯洋是举,一些专家学者把自己主要精力放在在海外刊物发表论文上,而不是讲究扎扎实实为国家教学科研做贡献上。

由此带来的问题时多了去了,你看现在,家长们因此把自己的全部希望用积蓄一辈子的资产,送孩子到海外去读书上,还引以为光荣,其实根本啥也不是。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一群,一市一省一个国家,形成巨大的社会倾向,这能不对国家构成巨大威胁?据说,在美国的硅谷,清华、北大的学子们都已经可以开班会了。据说,美国卡我们脖子的芯片技术大量都是我们自己送去的孩子研究出来的。还据说,美国那些向全世界挥舞的高精尖武器,来对付我们的核武器,很多都是出自中国留学生之手。仔细一想,这不是非常可怕的现实吗?

陈先义:必须在全国进行去殖民化教育

当然,这种自我殖民化倾向,其影响可不是仅仅在大学校园了。它影响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都是洋人的好,就是最为鲜明的例证。不说别的,就说美国的白宫建筑吧,那是美国文化,代表的是美国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对中国人来说,既不符合我们的审美习惯,也不符合我们价值观,但是就这么个东西,现在有人走遍全国26个省、146个县市区,发现已经有了200座跟美国白宫一样或相似的办公大楼,有的甚至盖的比美国还大还阔。连一个大城市的区人民法院这样地处显赫位置的执法机关,也盖的跟美国白宫几乎一模一样了。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价值追求和文化导向呢?还用去过多解释吗?还有如今走遍全国,那些城市小区的名字,都古怪的很哩。已经相当一个时期了,人民群众对各种关于建筑物、地名命名的不满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不满,那些用欧洲、美洲、日本等等西方国家地名命名的小区名字,诸如什么马德里、海德堡、维多利亚、曼哈顿、水晶卡巴拉,什么维也纳、檀香山、威尼斯等等,遍布我大中国,什么帝豪、帝皇、皇家、贵族等等更是屡见不鲜,那些被我们党带领我们人民推翻的三座大山的象征地名,一个个都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还有什么第四大街、四马路、红磨坊、“红灯部落”等等,那些带有旧社会妓院意味的灯红酒绿的名字,带有堕落和享受的资本家阔佬们的来往之地,已经多个城市时时闪现。置身在这里,你已经感觉不到一个新中国公民的自豪,却感到了一种殖民文化压抑下的屈辱。

比如,我国中部一个毛主席视察过的村庄,成为开发区的中心以后,不知哪个跪舔美国的奴才,一高兴干脆就叫它是“曼哈顿”。所以很多中国老百姓说,光听这些地名,不知自己真是已经到了外国,还是在中国。

至于那些新式建筑,这些稀奇古怪的新模样,简直一点都不敢恭维,比如,南方江边一座大楼,居然用一枚铜钱做设计,唯恐人家不知道这地方的人已经转进钱眼了。一个大大的钱眼儿,耸立在人民面前,还怎么在这样的钱眼大楼里大楼里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还有那些什么大裤衩一类的古怪的被称为垃圾设计的建筑,几乎遍及中国许多大都市。世界评价,中国就是当今世界各类末流建筑师的试验场。

这些设计,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努力去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努力向西方向美国靠拢,努力彰显自己殖民文化的色彩。

陈先义:必须在全国进行去殖民化教育

问题远不止建筑,连我们的语言,也努力表现殖民化色彩。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英语几乎成为桎梏人们的手脚的一种脚镣,是啊,世界有哪个国家把高考、应试、任职、职称的英语考试看得高于一切呢?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有相当多的人才,就被这样一个无用的英语死死卡死在摇篮里了。

有语言学家这样断言,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伴随着英语的强势“入侵”,如果再置若罔闻,300年后,汉语也将会消亡。看看眼下的现实,就知道这非妄言。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完全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自我防护能力不够。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如果任其发展,我们神奇的汉字,也许有一天就会像甲骨文一样成为只有专家才能破解的文化密码。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5000年中华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并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

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的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世界”、“庄严”、“结果”、“现在”、“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了。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经验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

文化自信,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不是盲目崇拜一切洋人的东西。眼下,我们的殖民化色彩,已经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接轨的口号下,已经走得太远,已经使保卫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这不仅需要从领导干部和各级机关做起,而且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意识到去殖民化的问题,这要靠全体国民的自觉意识。这是我们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解决这个问题,实现文化自信只能是一句空话。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陈先义
陈先义
31
1
0
6
0
2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