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西化,新时代高校务必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作者:王久高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07-23 1374

应对西化,新时代高校务必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王久高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此,必须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把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基础性工作,这是对新时代高校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指向。

一、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全国高校和广大师生在贯彻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政策下取得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重大的政治新判断不仅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根本上讲,它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政治宣言,向全世界鲜明地表明:中国将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新时代,高校必须继续坚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原则,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承载起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新挑战。一些高校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政策不力,一些学科建设理念、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等“西化”现象严重;少部分师生价值观多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有误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甚至动摇;高校受市场化冲击较为严重,少数高校出现教育市场化倾向;少数老师的师德师风丧失,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当前,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重要的舆论场。各种思潮和势力竞相利用高校作为阵地之一,挑战和冲击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校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和风气,从根本上是办学的政治方向出现了问题,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管理、办学要求等方面出现了片面强调学术自由、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人才标准世俗化、教育市场化等现象。进入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新时代高校在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是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今天,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高等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蓬勃发展。当代中国正在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高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接班人队伍。

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多样价值观以及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我国一些高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这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忽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一些高校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活动少,或者流于形式。少部分教师自身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对学生发表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甚至消极抵制。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支持力度不够,一些教师甚至建议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是教育功利化、世俗化趋势上升。一些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学历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个人价值和教育的实用主义,忽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四是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辨析各种社会思潮。一段时间以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在高校甚嚣尘上。一些高校主管部门听之任之,少部分教师不能对这些思潮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进行分析批判。五是忽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一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一些高校辅导员制度不健全,师生缺乏长效沟通机制。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说明我国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即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我国高校只有紧紧抓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有特色、有地位、有话语权。

三、永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最鲜亮的底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一起,就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创办了一批社会主义大学,迅速确立起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量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实现了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转变,教育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内涵型转变,并逐步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和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进高校管理和教学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重要的舆论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完善教材体系,推动教学创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创造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风气和氛围。马克思的一生是为追求崇高理想和真理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人格风范、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都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高校广大师生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提升能力、指导实践。要提升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师生在实践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再次,增强师生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仅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而且赋予了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使命。高校广大师生应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从而为创造无愧于民族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是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否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始终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如在人才标准上,认为高学历、高收入就是人才;注重人才知识积累,忽视人的道德塑造和技能培训;等等。尤其混淆了育人与育才的关系,以为“人才”都是健全的完人,德育与智育失衡。因此,高校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育才与育人相辅相成,育才是育人的前提,育人是育才的根本。为此,高校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道德教育传统的大国。在新时代,高校必须树立德育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教育理念,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首先,构建高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理念,编写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加大德育的学分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对师生的价值领引,鼓励师生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正确辨析不同思潮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重点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再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着力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的高要求,通过制度规范和日常督导,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