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刘川生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2-18 96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这一要求有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对于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一是自觉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属性,“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仅要考虑一般课程的共同性,更要注意它的特殊性。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更加重视价值观教育,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思想政治课综合改革过程中,既要有自觉的学科意识,更要有敏锐的意识形态眼光,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自觉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属性及其功能,从而“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

  二是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阐述与针对性批判的关系,在进行理论性阐述的同时,对错误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进行针对性批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当然要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并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加强针对性批判,没有针对性批判,错误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就会泛滥;没有理论性研究,针对性批判就缺乏深刻的批判力度。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阐述与针对性批判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性研究的成果批判错误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从而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是真正贴近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讲“真话”“新话”“家常话”。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学问”,是学问就不能“说教”,而要“说理”“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说理”,就是直面实际问题,“抓住事物的根本”,讲“真话”;而“实际”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当今国际国内的“实际”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些新变化必然引发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关注新的现实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答这些新问题,少讲套话,多讲“新话”。同时,还应当学会用“家常话”即日常语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中国故事”。如果只会讲“行话”,不会讲“家常话”,就难以让学生“真心喜爱”,也就难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

  四是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提出了好教师的要求,这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这“四有”更具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是立言、立行、立身的准则和操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怀有真诚的仁爱之心,具有更加扎实的学识,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从政治上、业务上、生活上切实关心这支队伍,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方面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职务评聘等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的评价方式,从而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