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才是教师节的本义

作者: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09-10 392

  第30个教师节来了,估计很多家长在踌躇: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送吧,学校门口已经贴出告示,对老师拒收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请吃、休闲娱乐等高消费活动作出明确的规定;不送吧,又担心别的家长都送,自己孩子吃亏。

  这种进退两难,是许多家长都遭遇过的。往年,教师节礼品卡特别火爆——这其实就是在变相提醒家长送礼。今年,经过治理,商场超市推出的教师节礼品卡基本销声匿迹了,但电商网站却把教师节礼品卡推广得如火如荼。在百度里搜索“教师节 礼品卡”,第一条就是:“感恩教师节,选京东礼品卡!京东卡,谢恩师!”点击进去一看,价格最高的礼品卡达2788元。

  虽然价格不菲,但在一些家长看来,为了让孩子“不吃亏”,不让老师觉得你不通“人情世故”,只有咬牙送了。即使决定送,家长也有许多纠结:孩子有好几个任课老师,是只送班主任,还是每个老师都要送,这样成本会不会太大?送礼不是正大光明的事儿,什么时候送才不至于太尴尬?孩子给老师带礼物能比较“不露痕迹”,但要不要告诉孩子,贺卡里面还包着一张500元的购物卡?

  有些家长,从小到大都没有给人送过礼,但孩子入学了,却实实在在地遇到了难题。要不要把“人生的第一步”迈出去,让年轻小夫妻颇为头痛。

  过去,在大环境的裹挟下,一些家长可能就在无奈中迈出第一步。加上普遍“望子成龙”心切,使得教师节送礼成了公开的社会现象,连公开的秘密都不是。有些“土豪”家长,甚至不惜花重金来“取悦”老师——送的高级化妆品、保健品、礼品卡、烟酒等,动辄上千元。教师节变质为学生、家长给老师的“送礼节”。因为市场需求太大,商场、超市和电商甚至设立“教师节专场”,规模不亚于中秋节专场。教师节过后,回收各种礼品、礼品卡、购物卡也成了一门生意。

  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大大地破坏了教师节应有的意义和氛围,更败坏了教师及教育行业的形象。一些家长在送礼后,甚至得到这样的体会:送与不送是不一样,送前与送后态度有天壤之别,送多与送少对孩子的反馈不一样,这一方面促使他们对教师颇有非议,另一方面促使他们在下一个教师节花更多的心思。

  举凡古今中外,设立教师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其实,回归本源,对教师最大的尊重,莫过于全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对从业者的感恩、对园丁工作价值的认可。送给教师的礼物,没有什么能珍贵过学生和家长发自肺腑的感恩。

  送重礼的背后,不是感恩,而是某种形式的“交易”。这种行为不但不是尊师重教,反而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但因为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年来,给人的观感是,一个原本用来尊师重教的节日,已经部分地异化到了设立初衷的对立面,不仅让教师失去应有的尊严,也使原本单纯高尚的教育行业,蒙受玷污和耻辱。

  当然,这种行业形象的恶化,不仅仅存在于教育领域。但社会对承担培养人、教化人的教育领域期待非常高,更使得全社会都对此深表不满。

  要扭转教师节的形象,使教师节回归本义。当务之急,是借当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工作的契机,使教师节从“送礼节”的恶名中脱离出来,监督全体教师自觉拒收学生和家长的礼品礼金,将“节日期间收受学生家长礼物”作为触犯师德红线的问题处理。相信从此以往,一定能树立风清气正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关系。

  国外的教师节就树立了榜样。如新加坡,9月1日是法定教师节,老师们会收到学生自制的小礼品,但一旦收到价值超过5新币的礼物,都得上交政府。德国教师节这一天,学校也会开展尊师活动,学生也会给老师送礼物,老师收到的每一项礼物都会给学生展示,很多学生选择送给老师的就是一块巧克力。在美国的教师节,老师能收到学生的礼物,也经常是孩子们一枚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老师会将学生赠送的照片、贺卡贴满自己的办公室。这样的小温情,比“重礼”纯粹多了。

  今年,随着社会风气的好转,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严格要求,很多家长都主动选择不送礼。网络上,一些推荐“今年教师节送啥礼”的文章已经悄然兴起,点开一看,大多是教孩子怎么和家长一起制作精致小卡片、装饰一副创意画、亲手烘焙小饼干、挑选迷你植物的。

  一名提前收到礼物的教师在微博上说:过了快10个年头的教师节,今年这一天的感觉很特别,孩子们制作平时教的手工小礼物送给我,然后腻在我怀里亲亲我的脸,感觉什么都值了,平时他们淘气,闯祸,但更多是古灵精怪地给我惊喜。谢谢我的孩子们!

  确实,只要心意到了,一句问候、一张卡片,都会让老师们内心感动。其实,老师们心中“最珍贵”的礼物,又何尝不是学生和家长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呢?这种真情,又怎是一张购物卡所能替代的?

  希望回归教师节本义,从第三十个教师节开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0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