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亚太再平衡的另类思考

作者:鲍盛刚 来源:四月网 2013-07-18 240

  没有战略平衡,就没有安全与和平,而没有安全与和平,就不可能有亚洲世纪。如何重建亚太战略平衡?对此有两大选择,一是依赖于大国的合作,特别是在中美之间,否则结果只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亚洲,21世纪也不可能成为亚洲的世纪。二是以东盟为核心,在大国之间保持中立,作为缓冲,形成以此为同心圆的大国均势和亚太再平衡态势。历史上均势战略的典型是拿破仑战争后在欧洲建立的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形成了当时大国实力的均衡,维持了欧洲和世界百年和平与繁荣,由此19世纪成为欧洲世纪。

  一直以来关于如何重建亚太战略再平衡,人们的关注点放在大国的关系上,特别是中美关系,显然大国关系是建立亚太战略平衡,与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的关键,但同时也正是大国关系是导致地区不稳定的根源。目前亚太局势日益趋于紧张,原因就在于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崛起,以及原有大国美国对中国的遏制,美国将全球战略目标转向亚洲,锁定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重申其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和加固其亚洲秩序。鼓吹中国威胁论,制造舆论,美国与日本无非是想挑起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以此牵制中国,孤立中国,打乱中国和平发展的步伐。

  对中国来讲,美国全球战略转移并把战略目标锁定中国,中国之前享有的战略机遇和和平环境正在消失,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中国采取针锋相对的战略,必然导致冲突的加剧。那么,是否亚洲必然注定重复历史上大国的悲剧呢?是否有另外一种选择能够确保大国的和平相处,从而确保亚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答案是选择均势战略,那么什么是均势战略?其实施条件是什么?在亚洲是否可行呢?均势战略是指在国家利益关系和力量关系之间形成相互牵制,彼此抵消,形成特殊稳定的形态。均势战略主要形成并运用在欧洲,最典型的就是形成于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体系,它维持了欧洲一百年的和平与繁荣,也许这是亚洲可以借鉴考虑的一种选择。讲到均势外交,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他是均势外交的艺术家,拿破仑战争后,他成功地使欧洲外交中心从巴黎、伦敦移到维也纳,既提高了奥地利的国际地位,又便于居间操纵,拿破仑被打倒后的欧洲形势,对梅特涅来说并不轻松,俄、普互相勾结,威胁着奥地利的利益。为此梅特涅施展外交才能,拉拢英国,又不过分削弱法国,推行“均势”政策,搞大国平衡。1815年1月,英、法、奥三国结成秘密同盟,与俄、普相对峙,使欧洲各大国间出现了实力均衡。正是梅特涅凭其敏锐的智慧,灵活地与强国周旋,掌控均势天平的砝码,最终确保了奥地利自身的利益,同时构建了当时欧洲五强力量的均衡。基辛格一直对梅特涅颂扬有加,他讲到欧洲之所以能够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扩张所造成的动乱中获得稳定,以谈判促成国际和解,梅特涅的外交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均势外交与大国均衡结构是否能够在当今亚洲成为可能呢?目前对于亚洲局势的变化,人们只是关注中国,关注美国重返亚洲,但是忽视了亚洲另一个主角东盟,事实上,亚洲的中心不在北京,也不是在华盛顿,更不是在东京,新德里,而是在东盟,东盟是小国的合作组织,但外交上是超级的。在目前亚洲大国争霸中,谁获得东盟的支持,谁就将获得亚洲的主导权,从而打破亚洲的均势。与中美以及日本,印度相比,在日趋紧张的亚洲局势中,除了个别国家以外,东盟表现非常冷静与理性,它们与19世纪的奥地利一样认识到,要确保自身利益,必须保持内部统一,同时须灵活周旋于中国,美国之间,唯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仅如此,还有可能成为亚洲一体化的中心,以及构建亚洲大国力量的均势,以及由此基础确保亚洲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同时,对于争斗不休的大国来讲,也许也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均势,新加坡资深外交官许通美对此曾作出形象的比喻。他说,当巴士乘客要选择驾驶员时,日本或许会同意美国当驾驶员,但中国绝不同意。中国与印度也绝不同意让对方当驾驶员。但如果是由亚细安充当驾驶员,美国、中国、日本与印度都不会有意见。崔天凯在当中国驻美大使前,以中国副外长的身份在香港亚洲学会表示,中美建构新型大国关系之成败取决于亚太,而中国尊重亚细安在东亚合作中的驾驶员作用。

  英国政治家伯克曾经讲到,正义是一种热情,宽容是一种本性,才艺是一种美丽的天赋,而调和折中是一种绝妙的准绳,这无疑是对均势外交战略最准确的概述。欧洲有欧盟,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是欧盟,欧盟的核心是法德联盟,与此相比,亚洲有东盟,亚洲一体化的核心是东盟,东盟的核心是东南亚十国,只要东盟能够掌控大国均势天平的砝码,就能确保自身利益,而且有助于构建亚洲大国的均势体系,而一旦形成均势体系,就能形成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共同管理亚洲事务的局面,而只要中美不重复历史上大国的悲剧,避免冲突,美国重返亚洲自然有助于亚洲的发展,美国的创新加上亚洲的市场和亚洲人的勤劳,21世纪必然将是亚洲的世纪。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