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东:必须停止储备美元,才能推翻美元霸权
作者:黄卫东
来源:草根网
2014-07-29
402
在讨论如何推翻美元霸权之前,我们先看美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知道,不管是美元,还是人民币,都是政府拿纸印成的。这种政府印的纸,能换走你手里的物资,如果你将政府看成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这张纸不是欠条,还能是什么?所谓现代货币,也就是纸币,包括美元和人民币,本质上都不过是政府印制的欠条。以前政府依据黄金白银发行货币,就是任何人拿着货币,就可以到发行货币的银行兑换黄金白银,因而当时的纸币等于是黄金或白银欠条。现在政府已经不在负责兑现纸币了,纸币就变成了政府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欠条。这种不兑现欠条之所以能成为市场交易工具或者说货币,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政府利用政权武力强制老百姓使用,禁止老百姓在市场交易时使用任何其他东西,包括黄金,而且是因为国内有生产能力,能够向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商品,从而使货币具有购买力。但是,即使国内具有非常强大的生产能力,如果货币增发过多,也会引起物价飞涨,带来货币和经济崩溃。
回顾毛泽东时代,美国的生产能力占世界三分之一的时候,远超中国当时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美国在世界各地进行侵略活动,遭到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支持下的各国人民的武装反侵略抵抗,美国侵略者入不敷出,靠印美元从西方盟友手里换取物资支持侵略战争,导致美国、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候,一年物价上涨超过30%,远超过09年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美国和西方各国非战争时期从未发生过的现象。西方老百姓纷纷起来,组成武装力量反抗,日本有赤军,西欧有红色旅,意大利的红色武装组织还绑架了当时的总理。西欧各国统治者不得不纷纷出台政策,抵制美元。当时的美国政府濒临倒闭的边缘,美元地位岌岌可危。而当时中国的人民币反而十分稳定。只因邓修于80年上台,投降美帝,消解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才让美帝脱离了困境。
现在美国已经基本不再生产工业消费品了,工业基础产品也大量依赖进口,所谓的庞大美国国民产值,不过是进口1美元商品,在美国国内10美元售给老百姓,其差价就成了美国的国民产值。美元为什么还有购买力?问题是美国人印美元,到中国就能买下中国的工厂,就成为投资,于是中国的经济资源就成了美国精英的囊中之物了。中国的精英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美元,还出台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推动中国的产品低价贱卖换美元。 因此,虽然中国生产的工业消费品和大宗工业基础产品占世界一半,人均是不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平均的4倍,本应生活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但是,由于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大都交给了美国和西方,中国人口中占50%以上的农民,从总体上说, 还低于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相反,美国人不事生产,单靠美元掠夺,却过着世界上最富裕的生活。没有工作的普通美国人,大都有房有车,每年美国政府提供的收入超过10万,超过中国的普通大学教授。美国从中国掠夺的财富,根据中科院一项研究报告,仅2011年就超过3.6万亿美元,这超过了自1840年以来旧中国109年历史中外国侵略者所掠夺财富的总和。
美元之所以还有购买力,还是人们心目中的钱,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精英依靠国家政权,印制人民币换美元,让美国人买走工厂和产品,等于让美国人印美元,就能从中国买到物资,从而具有购买力。由于出台出口退税等低价贱卖政策,精英们拿上百万亿元财富换来了4万多亿美元储备在手。
从简单道理出发,美国人拿一张纸,就“买走”了我们的物资,这张纸不是欠条,还能是什么?你将世界简化成只有中美两家人,就能比较容易地看清美元是欠条这一点。由于美国政府采用低通涨政策,就是不断增发过多美元,让美国物价年年上涨的政策,从而使美元欠条所能买回的物资不断减少,因而是一种自动赖帐欠条,这其实是美国大学金融教科书中介绍的常识。也就是说,美元实际是美国政府签发的自动赖帐欠条。
美国精英印制这种自动赖帐欠条,就能从我国拿走物资,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打仗。可以说,美国占领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在我国周围大搞费钱又费力的军事演习,妄想军事威胁我们,其军费的最大来源是中国。我国外汇储备高达4万亿美元,由于低价贱卖等因素,我们估算,我国实际上支持了美国约30万亿美元的财富,等于免费给美国提供了大量物资,这是美元霸权得以存在,美国霸权得以扩张的主要因素。
打败美元霸权,毛泽东提供了最好的办法。我们必须学习毛泽东,停止拿财富换美元储备起来,停止储备美元,从而才能真正停止免费支持美国;同时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实实在在地支持各国进步力量反对美帝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我们有远超毛泽东时代的生产能力,而美国的生产能力远比毛泽东时代美国的生产能力低,如果我们采用毛泽东路线,战胜美国,推翻美元霸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还要继续拿财富换自动赖帐的美元欠条,就等于在免费提供物资支持美元购买力,支持美国来对付自己,战胜美国,推翻美元霸权,就永远只能是幻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