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走近毛泽东》纪录片开播

作者:过好人民节 来源:红歌会网 2015-12-27 6661

      今天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2周年纪念日,人民网等官方媒体只有一些零星的报道或文文章。《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央视6套也于上午11点播放了关于毛泽东的一部经典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官方的动作虽然不多,也还是引起不少网友点赞。

央视节目单

中央电视台《走近毛泽东》纪录片开播


  纪录片的导演艾辛说:有人曾经这样讲,毛泽东是一本大书,读懂了他就读懂了中国的现代史。我想人们热爱毛泽东对毛泽东有着情感这跟毛泽东的个性风采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继1983年毛泽东诞辰90周年摄制的《毛泽东》、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摄制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后,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多种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又一部纪念毛泽东的影片。尽管多年来,在我国的影视屏幕和舞台上已有很多反映毛泽东题材的作品,而这部《走近毛泽东》则以其珍贵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独特巧妙的叙事角度的成功结合成为吸引观众视线的焦点。自1938年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者们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65年,拍摄和珍藏了一大批宝贵的文献资料。为了能充分地挖掘历史资料画面,撰稿人、导演在调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之后再进行创作。影片选用的许许多多从未公诸于世的画面,将带给我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走近毛泽东》纪录片开播

纪录片DVD海报

这是网上公布的版本:【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

   【纪录片:走进毛泽东】 【强烈推荐)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备受国内外观众关注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将于本月6日上午在广州市一宫电影城首映,并将陆续在省内各大影院上映。该片囊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者自1938年开始跟随毛泽东的足迹,用整整65年拍摄的大批宝贵文献资料。影片中大部分画面为首次公之于世,将向观众呈现众多鲜为人知的领袖故事,让人们感受毛泽东的独特风采和人格魅力。

  65年珍贵资料首次披露

  《走近毛泽东》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而摄制的。其中所展示的毛泽东生平镜头达100多组,绝大多数为首次在银幕上出现。这是毛泽东去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呈现给广大观众。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

  电影界专家认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也无法演出最真实的毛泽东。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文献镜头是无价的,当历史的风云渐渐离我们远去,完整地了解这个人,才能完整地了解那个时代。

  既是文献片又是人物传记

  《走近毛泽东》在立项时原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创作人员后来发现毛泽东的魅力还在于他的智慧、他的抱负、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自信,而这些在珍藏的电影镜头资料中处处闪现。这就使主创人员得以放开视野,调整角度,走近了一个丰富、宽广、机敏的伟人的内心。《走近毛泽东》的成功,就在于观众可以饱览毛泽东真实的许多方面。这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影片。

  华影南方院线的经理们在观摩影片后表示,《走近毛泽东》从选题、风格样式、内容和细节都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观众会发现这是一部他们喜欢的电影。同时,这也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历史伟人毛泽东一生理想抱负、思维方式、生活个性、情趣与幽默甚至浪漫幻想的影片。他们认为,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身上汇集了极大的历史和现代的信息。影片既是文献片,展示了大量人们希望看到的珍贵资料,又有人物传记的成分,所以这将会是一部老中青都值得一看的影片。

  5方面表现领袖人格魅力

  《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着眼于毛泽东在5个方面的表现。

  他运筹帷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好学深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不辍探索,实现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纵横捭阖,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他有让人仰视的理由,卓越才能和盖世功勋确立了他伟人的崇高地位。他也有让人平视的原因,他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要饮食穿衣,有喜怒哀乐。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电影《走进毛泽东》通过珍藏半个世纪的珍贵镜头,展现了这位开国领袖的至性真情,用平视的角度撷取片段,以生动真实的瞬间影像,把毛泽东的举手投足和喜怒哀乐展现于世。这部纪录片既不是人物传记片、功勋片,也不是资料汇编。《走近毛泽东》展现给观众的不再是一个概念化、政治化的毛泽东,而是一个真实可信的毛泽东,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一个有真性情、中国心、大智慧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

  1976年2月,尼克松再度访华。毛泽东当时正在病中,但他仍然兴致极高地和尼克松交谈。为了表示对尼克松上次送酒杯的谢意,毛泽东做了这样一个动作(拿茶杯与尼碰杯)。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67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第一次来中国,是戴着一枚毛泽东像章和毛泽东握手的。在谈话中,毛泽东充分阐述了中国非常重视和亚非拉国家交朋友的想法。

  后来,卡翁达回忆说:毛泽东非常平易近人,我的夫人戴着手镯,他问是不是象牙做的,回答是象牙做的。夫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用的是非洲礼节,他用同样的礼节来回应,也行屈膝礼,这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在会见各国外宾的时候,常常不拘形式、不论肤色,不论地位,对客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对待,总是那样真实和真诚。

  他把客人领进接待室,有时让客人坐主座,自己坐在偏座。他给客人让烟,自己也抽上一支。虽然毛泽东平常不喝酒,但出席外交宴会的时候,他有时也这样豪爽地和客人喝上一杯。

  在饭桌上,他甚至给客人布菜。

  会谈结束,他把客人送出门外,目送客人的车离去。

  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42年6月3日,天正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

  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

  青年时期:当一名教师或者是记者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他青年时代的人生志愿,不是要去抓枪杆子,而是想做个文化人,想当一名教师或者是记者。越到晚年,他谈论个人志愿的兴趣越大。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多次公开讲,我退休以后,可以给《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以到大学做教授。

  建国以后:想学徐霞客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黄河、长江,想学明朝的徐霞客,他说,我可以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再沿长江而下,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愿,很想学学明朝的徐霞客。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中央警卫局特意在北京西山一带,秘密组建了一支护卫他考察的骑兵大队,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练习骑马、查资料,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1964年夏天,毛泽东还拟定了考察黄河的出发日期。为他训练的那匹白马坐骑,也从北京调到了北戴河,在警卫员的搀扶下,71岁的毛泽东骑了上去,还照了张像。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他被迫取消了这个计划。

  竹杖的故事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54年春天在杭州登山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近给毛泽东砍了一根竹子,缠上胶皮,做成拐杖。毛泽东很高兴,爱不释手,每次外出都带在身边,拿着它在杭州附近爬了不少的山。

  此后,他把这根竹拐杖带回了北京。后来又用这根竹拐杖,到山海关视察,到十三陵工地,还到过故宫,日子久了,这根竹杖被摸得又光又亮。如今,这根竹杖已作为文物保存在中南海的故居里。

  在转战陕北的时候,毛泽东曾经使用过许多拐杖,那些用其他树枝做的临时拐杖都没有保存下来。

  1965年毛泽东在长沙会见胡志明,胡志明看到了这根竹杖,非常喜欢,临别时,他提出用自己的拐杖跟毛泽东交换,以作纪念。但毛泽东没有同意。

  游泳

  喜欢游泳的毛泽东还渴望到国外的其他河流中去游泳。

  1960年,他和来访的尼泊尔首相柯腊拉伊谈起了到尼泊尔游泳的设想,毛泽东还说:我也想到恒河去游一游,只要让我游,我一定去。

  也是1960年,毛泽东又和来访的老朋友斯诺谈起了游泳。

  斯诺说:1936年在保安,您曾说过想到美国的江河去游泳,不知您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兴趣。毛泽东笑了笑回答: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如果华盛顿政府同意,我可以在几天之内就去,完全只作为一个游泳者,不谈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

  不喜欢摸枪

  1949年进城后,发给了毛泽东一张《持枪证》,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配枪。这个持枪证已作为文物陈列在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

  解放后,毛泽东偶尔也摸过枪。那是一次他和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一起观看部队射击表演的时候。表演结束后,老帅们都兴高采烈地来到射击场上过枪瘾。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毛泽东这次不仅练了练拳脚,还端起了一位神枪手刚刚使用过的国产步枪。

  但他只是做了一个瞄准动作,便放下了枪。

  不要军衔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在1955年评军衔时,中央准备按照苏联给斯大林评定军衔的做法,给毛泽东评一个大元帅。为此,天津一家总后的军工厂按毛泽东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帅服。

  但毛泽东拒绝穿这套服装,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的意愿:这样的元帅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

  1961年9月,蒙哥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谈话中他询问毛泽东为何没有军衔?

  戴口罩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群众拥堵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作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

  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带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

  影片导演艾辛介绍说,《走近毛泽东》既发挥了中央新影厂珍贵的历史资料的优势,又充分地发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优势,与过去的文献片相比,更加注重讲故事的手法,并充分地运用音乐效果,再现伟人风采,表现伟人性格,使画面、音效、解说有机地融为一体。

  出品人张国丽认为,电视片《走近毛泽东》最大的看点就是以新鲜的视角,通过叙事手法、真实的画面、电影蒙太奇语言对毛泽东给予了全面诠释和再现,不仅表达了一种回忆和怀念,更是以毛泽东一生经历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影评】

  《走近毛泽东》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而摄制的。其中所展示的毛泽东生平镜头达100多组,绝大多数为首次在银幕上出现。这是毛泽东去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呈现给广大观众。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

  电影界专家认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也无法演出最真实的毛泽东。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文献镜头是无价的,当历史的风云渐渐离我们远去,完整地了解这个人,才能完整地了解那个时代。

  《走近毛泽东》在立项时原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创作人员后来发现毛泽东的魅力还在于他的智慧、他的抱负、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自信,而这些在珍藏的电影镜头资料中处处闪现。这就使主创人员得以放开视野,调整角度,走近了一个丰富、宽广、机敏的伟人的内心。《走近毛泽东》的成功,就在于观众可以饱览毛泽东真实的许多方面。这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影片。

  华影南方院线的经理们在观摩影片后表示,《走近毛泽东》从选题、风格样式、内容和细节都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观众会发现这是一部他们喜欢的电影。同时,这也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历史伟人毛泽东一生理想抱负、思维方式、生活个性、情趣与幽默甚至浪漫幻想的影片。他们认为,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身上汇集了极大的历史和现代的信息。影片既是文献片,展示了大量人们希望看到的珍贵资料,又有人物传记的成分,所以这将会是一部老中青都值得一看的影片。

  《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着眼于毛泽东在5个方面的表现。

  影评人认为,该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也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了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毛泽东。

  以下是《走近毛泽东》内容的节选:

  镜头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群众拥堵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作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

  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带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