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晚年的毛主席,一定要从这本书看起

作者:红色纪年 来源:红色纪年 2021-04-14 818

深入研究晚年的毛主席,一定要从这本书看起

红色纪年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主席如是说道。

  毛主席是这样的重视熟读历史,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而至于我们耳边常常能听到一些关于毛主席晚年犯错误的言论,这是一件很值得推敲的事。这位开创了共和国的巨人,胸怀经天纬地之才,怎么会突然晚年糊涂?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可以从他熟读史书的认真程度就可以窥见一斑。不是别的,就是二十四史。所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就是这本《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

深入研究晚年的毛主席,一定要从这本书看起

  毛主席读批二十四史的情况和动机

  回首往昔,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藏书中有这么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这部史书,是他贴身的工作人员根据他老人家的阅读需要特意安排添置的。这部书,毛主席特别喜爱,每次外出视察,一定都是走到哪带到哪读到哪的。从1952年到他去世,24载朝夕相伴,如影随形,毛主席对这部书的痴迷竟到了这种程度。

  不光是他阅读的时间长,阅读的深度也是相当足够的,批注了15种史,198条,1583个字,整部史书的人物志、帝纪、传记部分几乎全部都作了批画圈点。许多人物传记至少读过5遍以上,甚至有些部分不下17遍之多!伟人读书下功夫的程度和劲头是这样的令我们由衷感到敬佩。

  一部二十四史,毛主席竟读了24年,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如此痴迷呢?其实主要有2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深刻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把握中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在毛主席青年时代,他就为寻求自身奋斗之目标不懈追求,广交朋友,努力做求学活动。也曾有许多好友劝他出国留学,惜他满腹才华却不得施展,替他抱不平,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国内。

  “国内看译本比原本快迅得多,可以更快学得更多知识;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占半壁,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先研究本国古今学说制度大要,再留洋方可比较;要为世界尽力,离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对于中国的情形,必须加以实地调查研究,等留洋回来,恐更困难。”

深入研究晚年的毛主席,一定要从这本书看起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为了借鉴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汲取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更好地为现实斗争和建设事业服务。

  毛主席读二十四史时写的批注

  毛主席曾多次批注圈画所看史书,举一些例子,像他在看了贾谊写的《治安策》中谈到关于太子教育的问题,对“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前后左右皆正人也”,“不使太子见恶行”的教育方法不赞成,批评道“近于迂腐”。为此他以贾谊的教育方法为例,在《在中国gcd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人接触不正常的现象,禁止人接触丑恶的现象,禁止人接触错误的思想,禁止人看牛鬼蛇神,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年轻一代要成长为栋梁之才,必须投身社会实践,必须经风雨,见世面。这是毛主席的一贯主张。

深入研究晚年的毛主席,一定要从这本书看起

  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读史是用的辩证分析法,他能客观的分析出一件事物的利与弊,也正如他所提出那样,不禁止人接触反面事物,倡导见世面经风雨,磨砺出坚韧性的品质。诸如此类有许多独特见解的批注在书中还有很多。

  毛主席读二十四史的一些视角

  一整部二十四史,记载的事物纷纭复杂,不仅有政治,有战争,也有生产生活。毛主席在看这部史作的批注,视角往往都不同于常人。在阅读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他就对刘胜项败作出了非比一般的评价: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短短20个字,就把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政治才能做了盖棺定论。他对古代皇帝中,尤其欣赏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读到这段唐太宗自述时,“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他盛赞李世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深入研究晚年的毛主席,一定要从这本书看起

  我们通过毛主席晚年时对二十四史做的批注,不难发现,即使身体不如以前,但思维清晰,谈吐高深,完全没有一丝老年昏聩的迹象。又怎么会突然就犯了错误呢?关于道听途说的毛主席晚年的一些风言风语,也许我们更应该按毛主席说的那样,要看牛鬼蛇神,经风雨见世事,多多动脑子,辩证分析,才能得到磨炼,取得进步。因此我特别推荐给大家这本《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通过这本书,来进一步深入了解毛主席,尤其是他的晚年时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
0
6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