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独树一帜的调研精神

作者:马社香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8-04-10 1717

毛泽东独树一帜的调研精神

马社香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事高度紧张繁忙,毛泽东除1949年12月第一次出访苏联外,国内第一次视察外地的时间是1952年10月;第二次视察外地是在1953年2月,癸巳正月,毛泽东专列沿着京汉铁路,展开“毛泽东式”的调查研究。

早在国内第一次、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即以比较深入、独树一帜的调研之风闻名全党。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3年《长冈乡调查》,都体现了毛泽东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深入下去,解剖“麻雀”,点面结合,寻找规律和解决问题办法的突出亮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成为备受拥戴的开国领袖,再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有时间深入一地数日甚至数十日调研,但他仍然保持了深入调研的精神和精髓。

1953年2月15日,癸巳正月初二深夜12点,毛泽东专列驰出北京,次日凌晨,专列在保定站请上河北省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马国瑞,马国瑞一上车就向毛泽东全面汇报了河北省农业合作情况。毛泽东手执红蓝铅笔,在记录本上记着要点。交谈两个多小时,车到邢台站,马国瑞下车,邢台县委第二书记、县长张玉美应召上车,认真回答了毛泽东提出的全县“三反”、“五反”情况,并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点带面等六个方面将县互助合作的情况作了汇报。列车到达郑州站后,张玉美下车,京汉沿线随后登上毛泽东专列交谈问题的,还有时任许昌地委书记的纪登奎、信阳地委书记王黎之等人。他们每人向毛泽东单独汇报时间数小时不等,均不许照着材料汇报,自然要将当地一切情况烂熟在心,才能回答毛泽东的随机提问。

譬如毛泽东问纪登奎“你知不知道文香兰啊?”文香兰是许昌地区鲁山县一位农业合作社女社长典型,共青团员。1952年响应爱国丰产的号召,带头耕种3亩试验田,向上级报试验田小麦亩产量676斤。适逢《人民日报》记者阒枫下乡搞调查,计算其试验田亩产量虚报,向当地政府反映。但当年文香兰仍以试验田高产,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阒枫实事求是写出《鲁山文香兰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高额丰产的实况调查》,登在1953年1月5日《河南日报》头版,并发表编者按,建议河南省人民政府严肃处理该事。

许昌地委书记纪登奎当即向毛泽东汇报:文香兰虚报之事被披露后,很快从不久前上级鼓励乡亲热爱的天上,陷入四面楚歌困境。村童新编儿歌:“文香兰,假模范,骗人牛来骗人钱。”村民像躲瘟神似的躲着她,社员们纷纷要求退社,连文香兰的公公和大哥也退了社。这时贺塘乡党支部书记李瑞堂伸出手来,和另两位干部年前把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一起借给文香兰农业合作社,帮助她们渡过难关。文香兰在村民大会上多次检讨错误,村民都说,“文香兰还是一个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文香兰又带领社员们干起来。听了纪登奎及时了解的情况汇报,毛泽东笑着说:“哪里跌倒了,哪里爬起来,好。”

毛泽东调查研究细致、真切,对翻身农民和青年关心爱护,并且注重以京汉铁路沿线不同的地县为“点”,不断深入,从中寻找和验证开展农业合作化是否可行的一般规律。

到达汉口后,毛泽东视察调研武汉民情三天,2月19日乘长江舰从汉口前往南京。沿途亦上岸或请各地领导人上舰了解情况,相继召开了不同类型的调研座谈会,特别注重听取基层农民出身的各级干部声音。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在南京下榻的司徒雷登故寓,曾召开过一次小型座谈会。会议由时任南京市副市长的柯庆施介绍江苏工作情况,毛泽东不时插话,关切地询问华东和江苏一些具体情况,曾过细询问农民出身的泰兴县委书记沙克该县的人口、土质等。沙克谈到泰兴重视养猪,并用当地方言说“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诙谐押韵,举座大笑。毛泽东听不懂泰兴方言,时任南京市委副书记的江渭清赶忙用普通话解说一遍,意思是养猪很重要,猪多肥多,庄稼长得好。毛泽东点头大笑。“养猪、农家肥”从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思考,后来在党内干部会上,多次讲养猪、积肥与农业的关系。

注意各地具体情况,发现其中值得推广的经验,这是毛泽东深入调研的法宝之一。随行中,高度关注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也是建国初期毛泽东调研之风的特色和亮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毛泽东时时关注民情,点面结合深入调研之作风,至今仍令人如春风拂面,回味深深。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