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者:张春美 来源:学习时报 2017-11-25 1871

重读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张春美

重读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做了《愚公移山》的著名演讲,全面阐述了“愚公移山”这一寓言的革命意蕴。此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在推进事业中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重温《愚公移山》,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人生信念

  信念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是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个目标,从政治上说,是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从价值要求看,则是实现“两个觉悟”,即“使先锋队觉悟”“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去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以理性为基础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正确感知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思想和行动中恪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革命年代,它体现为共产党人勇于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深化改革时代,则反映在不惧困难、敢啃硬骨头的“不怕苦”精神上。

  “毫不动摇,挖山不止”的意志品质

  人生信念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中完成的。如何对待困难,是坚定人生信念、锻造意志品质的试金石。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传颂愚公移山的故事,所注重的不仅仅是愚公的移山行为,而是这一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这就是敢于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顽强拼搏、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气概。愚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以“三股气”彰显了共产党人“毫不动摇,挖山不止”的意志品质:一是不屈不挠的勇气。愚公不怕困难但又不轻视困难,他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而众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巨大的;一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世代延续则是连绵无尽的。只有动员大家,依靠自己及其子子孙孙的力量,准备世世代代进行长期奋斗,才能挖掉门前两座大山。二是自强不息的志气。面对移山事业的艰巨性,愚公以心无旁骛的专心和精诚之至的诚心,挖山不止,不为智叟的流言和嘲讽所动,不因困难而退却,不因痛苦而放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三是脚踏实地的底气。事物由微小的量变到显著的质变要经历一个过程,量变开始时是细微的、缓慢的,不易被察觉。但当积累到一定时间、一定程度,其变化之大就会显现出来。愚公移山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实干、持之以恒的韧性,这就像钉钉子一样,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牢。因此,在那些意志薄弱的智叟们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只要用愚公“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最终是一定能办成的。

  “不断工作,感动上帝”的道德情怀

  在《愚公移山》中,毛泽东以山体之“巨”和人力之“细”形象说明了中国革命事业面对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要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等“大山”,如何以弱小打败强敌?以弱胜强需要凭借什么样的力量?毛泽东充满自信地回答,“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感动“上帝”的前提是,共产党人要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愚公移山》以愚公之“愚”和智叟之“智”的倒置,表明愚公之“大知”和智叟之“小知”的鲜明对比。愚公的“大知”在于“知常曰明”,能够对客观情况和主观力量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他认为山虽高但毕竟有限,挖一点就会少一点,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是没有穷尽的,用无穷的力量挖有限的高山,一定能搬掉两座大山。这种看似为“愚”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大智慧。所以,感动“上帝”就要自觉认清党和群众的血亲关系,亲近群众,心怀真挚为民情怀,以热情、真情、深情和感恩之情对待人民大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感动“上帝”的途径是共产党人言行一致地勤勉工作。我们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是神圣的,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漫长艰苦的。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将美好理念与务实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把全国人民真正发动起来,使他们“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实现宏伟目标。我们要将爱民、为民、惠民的价值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知行统一的实践中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想大问题,坚持理想主义的超越性力量;做小事情,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体现理想主义的现实价值。

  “把中国引向光明”的价值追求

  一个政党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就要回答“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等问题。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以“光明”与“黑暗”的对照,诠释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即“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里,“光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根本理念、终极价值目标,它是建立在关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性发展真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社会理想,具有“真”的价值。展开和实现这种合乎全人类利益、合乎人性发展的社会理想,是伴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接近真理的过程。因此,把中国引向光明的价值追求,规定着共产党人实践的目的和方向,指导着共产党人对理想道德的选择,决定着共产党人具体行为目标的取舍和人生力量的释放。因此,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既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又要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奋斗的现阶段理想。在改革发展时期,共产党人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解决矛盾的复杂运动过程中,达到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愚公移山》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所体现的价值、主张、追求,具有超时空性。坚守其蕴含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题中之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