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丨评《你好,李焕英》:“弑父”年代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2021-03-03 1606

评《你好,李焕英》:弑父年代

 

郭松民

  01

  在某种程度上,《你好,李焕英》可以看作是一部站在孤独的、缺乏安全感的、因过劳而亚健康的21世纪,带着温情和伤感回望美好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

  导演贾玲用暖色调来表现80年代,这是一种令人从心底油然生出感动的色调,也是一种令人下意识地想融入其中的色调。

  在贾玲的镜头中,80年代的生活充满阳光。人们的衣着虽然并不时尚华丽,但干净整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和谐(虽然也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相互嫉妒和竞争),工厂的工人,并无996和欠薪之忧,他们用大量的时间从事文化活动,打排球、合唱、组织文艺演出、看电影和划船……

  这种感觉基本是真实的,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郭松民丨评《你好,李焕英》:“弑父”年代

  02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80年代最初的几年,的确非常美好,但这种美好,是由相当复杂的历史条件共同造就的——

  一方面,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终于被画上了休止符,由此给个人造成的压力和紧张感也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了。

  另一方面,政治运动抑制了利益集团的发育、生长,整个社会空前平等,干部队伍也相当廉洁(和九十年代之后相比);

  一方面,市场竞争开始出现,有了“万元户”;

  另一方面,国企工人仍然享有类似“中产阶级”的地位,贫富差距很小,远没有成为一个窒息社会发展活力的问题。

  80年代,由于垄断性利益集团的缺位,大部分人都拥有相对均等的机会,这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是80年代非常重要的气质。

郭松民丨评《你好,李焕英》:“弑父”年代

  当然,不平等和腐败也是存在的,不过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影片中,厂长的儿子沈光林,算是有一点特权的人,但他的父亲也无非是在厂里给他安排一个“广播员”的位置,他看上了漂亮女工李焕英,但还要自己带一盒发霉的毛豆各种讨好和追求,并没有太多“衙内”的存在感。

  和今天的“国民老公”、“破格公主”、以及带着1500万存款体验工地辛苦的“集团大小姐”等等相比,沈光林只能说是弱爆了,给这几个人提鞋都不配。

  80年代唯一的问题在于,使80年代之为80年代的条件都在迅速消失,“80年代”也像流沙一样渐渐流失。贾玲用穿越和梦境来表现80年代,事实上也暗喻了80年代(准确地说是80年代前期)是一个如梦如幻,稍纵即逝的年代。

  03

  不过,总结80年代之所以出现并消失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你好,李焕英》主要想表现的。

  《你好,李焕英》主要表现的是母女之爱。

  影片中,贾晓铃和李焕英之间的“爱”感动了很多观众,而她们两人之所以“爱”的难解难分,以至于在最后时刻还要一起穿越回到1981年相互抚慰,共诉衷肠,原因就在于这对母女分享了共同的价值观,她们高度的志同道合。

  这种价值观是一种世俗的、物质主义的、相当功利、势利的价值观,概括来说,就要 “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更高档的奢侈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最好是老对手王琴)羡慕嫉妒恨。

  这种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即“幸福就是有钱”。

郭松民丨评《你好,李焕英》:“弑父”年代

  有人说,李焕英并不介意贾晓铃的成功,“母亲眼中的幸福,从来就不是有钱,更不会认为女儿学习成绩不好,考不到一本大学就是没出息,相反,只要女儿健康快乐就好”。

  这是不对的。

  如果李焕英真的不介意贾晓铃是否成功,那么她为什么会大摆宴席,遍邀工厂老同事来庆祝贾晓铃被名牌大学“录取”呢?

  不错,当贾晓铃用假录取通知书被当众识破,以至于完全无法收场时,画面一转,是李焕英用自行车驮着贾晓铃,并含笑安慰她“我只要你快快乐乐,健健康康”。但这并不意味着李焕英认为“成功”不重要,而是因为她意识到,她对女儿“你啥时候能让我长回脸”的过度期待,已经把女儿逼到了用假证件欺骗她的程度,如果继续施加压力,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正是因为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期待绝不是“快快乐乐,健健康康”这么简单,所以贾晓铃在穿越成功后,就竭尽全力改变母亲的命运,以便让李焕英能够像王琴一样“长脸”。

  04

  实际上,贾晓铃的全部痛苦、遗憾,都是她和李焕英所共享的势利、功利的价值观造成的(尽管这也是时代的问题),但问题是,贾晓铃对此没有任何觉醒和反思,当她终于获得了改变母亲命运的机会后,她想到的居然是“弑父”——直接取消自己生理学意义上的父亲贾文田成为丈夫和父亲的资格。

  贾晓铃在全力撮合母亲李焕英和沈光林时,似乎没有遇到任何心理障碍,她完全没有考虑过父亲的感受。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一个不言而喻的逻辑是:李焕英的全部痛苦,实际上都是工人丈夫贾文田造成的,贾文田不能李焕英过上奢侈的生活,不能让贾晓铃到美国大学深造并在好莱坞获得月薪8万美元的工作机会,这就是他不可饶恕的“原罪”。

  因此,他也就失去了成为父亲的资格,在贾晓铃看来,“换爹”是改变命运的决定性步骤,为此她宁可冒自己也一同消失的风险。

  其实,这一主题在2011年张猛执导的《钢的琴》中已经出现过了:下岗工人陈桂林,因为不能为女儿买一架钢琴而失去做父亲的资格。女儿陈小元宣布,谁能给我买一架钢琴我就跟谁。

  陈桂林被逼得只好重返车间,召集已经失散的工友一起造一架“钢的琴”,但还是没有留住女儿。

郭松民丨评《你好,李焕英》:“弑父”年代

  05

  父亲-工人阶级-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把这一逻辑链条联系起来,80年代的时代主题就日渐清晰。

  80年代,由此成为一个“弑父”和“换爹”的年代。社会和历史意义上的“新爹”无疑是能够让李焕英和贾晓铃都充分“长脸”的资本。

  影片的最后,母女俩在已经是成功人士的贾晓铃价值数百万元的敞篷跑车上最终和解了,她们春风得意地兜风,甜甜蜜蜜地说着悄悄话,工人父亲贾文田因为对这一切毫无贡献而根本没有出现,贾晓铃的豪车上没有为他预留座位。

郭松民丨评《你好,李焕英》:“弑父”年代

  由此,《你好,李焕英》不仅重述了导演贾玲对母亲李焕英的思念,也再生产了资本的逻辑与价值观。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郭松民
郭松民
《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
14
0
0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