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爷爷的革命梦,孙子的美国梦
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爷爷的革命梦,孙子的美国梦
郭松民
【前面的话】
下面的这段文字,是我在讨论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的研讨会上的一段发言。
当时我批评这部电影,还有善良的红色网友觉得是不是破坏统一战线?其实哪有什么统一战线,只有对红色经典的摧残与阉割。
革命梦变成了美国梦,革命也就被否定了,看这类电影,如果没有批判的眼光,很轻易就被带进沟里了。
几年过去,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变得更加严重,所以这篇发言还是有价值的。
《智取威虎山》中有一个反转,爷爷这一辈怀揣的其实是革命梦,但最后孙子却实现的是美国梦。
电影最后给观众的感觉,好像革命梦最后变成了美国梦——剿匪就是为了让孙子实现美国梦,但杨子荣他们进山剿匪的时候,想的可不是美国梦。
实际上是等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革命梦破灭了以后,美国梦才取代了革命梦。
小分队的行动本质上是要摧毁当时的世界秩序,当时的世界秩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美国主导的,而在预期的革命后的新秩序中,美国梦是不被允许的。
等革命梦没法实现了,大家才开始做美国梦。
电影中间用很跳跃的方式把这两个梦对接起来了,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偷换,但是很多观众没注意到。
当时杨子荣们怀揣着一个革命梦,是要推翻国民党政权,而国民党政权建立的秩序,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杨子荣们的革命梦想是跟美国秩序不一样的,但是到最后革命梦变成美国梦,就是暗喻你原来的革命梦想破灭了,现在大家做美国梦就行了。
我觉得这是徐克在讲述革命往事时是完成了一个翻转,在讲的过程当中是有偷换的,如果我们不太留意,就会觉得挺好的。
我跟这个故事确实是有一点渊源的,我当年在航校时,飞行训练团的驻地就在《林海雪原》发生地,我们放下背包以后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杨子荣烈士墓。
小分队在当时那个背景下,带有很强的工作队性质,完成的是非常富有政治性的任务,但徐克在表现的时候,把政治性的东西都排除了。
我们看这个小分队跟猎豹突击队等特种兵小队没有什么区别,是一个专业化的、装备精良的、去政治化的反恐部队,跟现在主流的叙事没有任何冲突。
徐克在这方面是很小心的,把里面所有的有可能产生政治联想的符号都给去掉了,比方说红五星,红领章都没有了,当时部队也确实没有红领章,但是帽徽是有的。
红旗没有了,共产党、毛主席等所有有可能产生政治联想的符号统统都没有出现,把整个政治性的符号都去掉了以后,就建立了一个新的论述。
徐克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把它处理成一个单纯的反恐的行动,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杨子荣在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他的问题是要夺取生产资料,获取生存权、发展权的问题。这个动机在原来的文本当中是很清楚的。
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有一个唱段,就把杨子荣的动机全说清楚了:
“杨子荣有条件把这副担子挑,他出身雇农本质好,从小在生死线上受煎熬,满怀着深情把救星找,找到了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路一条,翻身后立志把剥削根子全拔掉,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屡建功劳……”
这样杨子荣的动机就很清楚了,杨子荣这个人物是丰满的,是立得住的,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出生入死。
打不开?点这里>>>
但是在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这里边就没有了,因为把政治性的东西都排除掉了,就没办法解释杨子荣的动机,徐克只能另辟蹊径。
我看这个影片里有两点是解释杨子荣动机的。
一个是他跟少剑波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两个人是互相敌视、不信任的;这样杨子荣就有了证明自己的动机——你不是不相信我吗?我打进匪巢,跟你玩个大的让你看看。
杨子荣另一个动机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张翼德。一开始徐克让杨子荣的唱三国故事的二人转,这绝不是偶然的,是为杨子荣后来的行为做铺垫,但是这跟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是不相符合的。因为那个时候军队有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军队的内部关系也不是这样的。具体说就是少剑波作为一个团参谋长带一个小分队,这里边的人员都是他自己精挑细选的,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进山剿匪之前就建立起来了。
还有一个是徐克对群众的描写,我觉得是非常反动的。
电影里的群众非常被动,非常奴性,当听到小分队要剿匪的时候就跪下来哀求,说你们不要打,因为你们打我们肯定死。跟《林海雪原》原始的文本比较一下,就发现这里边有很大的差别,原始文本里主要是群众被启发、教育、动员了以后,历史的主动性都焕发出来了,在剿匪战斗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夹皮沟保卫战”那一场,跟黑泽明的《七武士》很像,但电影里的群众甚至不如《七武士》里边的日本的乡民,因为那些乡民在武士的发动下,还敢拿起竹枪和山贼拼杀,这里边的群众没有却任何作用,等到土匪来袭的时候,他们只会躲在一间大房子里发抖,祈求菩萨保佑,没有任何主动性。和中国的《地道战》、《地雷战》里的农民群众相比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比较这几个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当电影的表现手法越来越现代化的时候,实际上对群众的描写则完全退到封建社会了。
还有就是这里边有些细节可能被很多人忽视了,比如马青莲的形象,其实是第五代导演电影中女性的形象——一间密室,里面囚禁着一个女性,她的性欲得不到满足。
当杨子荣到威虎厅的时候,马青莲坐在座山雕的座位上,她的形象,她的穿着,马上就能让人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形象,马青莲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她在威虎山就勾引别的土匪,别的土匪就被座山雕杀了,座山雕是性无能的形象,马青莲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报复,座山雕满足自己欲望的方式就把她捆起来打,这和第五代导演的表现是很相似的。
徐克是有价值观的,他的价值观就是自由主义,最后马青莲的解放,其实是一个自由主义的,五四意义上的解放,是“人性”的解放。这和第五代导演是一样的。
最后我觉得《智取威虎山》在商业上的成功,很有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引起一个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开发的浪潮。
红色经典确实深入人心,当时以举国之力进行的宣传,相当于为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做了一个免费的前置广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