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荣 :警惕雷人台词背后的反历史、去历史化倾向

作者:王新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5-04-01 784

  日前一则名为“抗日剧再现雷人台词”的新闻传播甚广。其中“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同志们,抗日战争已经第七个年头了,还有最后一年,大家一定不 要放弃!”“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等台词,着实让人无语。又有消息曝出,有人在细抠比对这些台词的真正出处之后,认为这些雷人台词 或系网友的恶搞杜撰,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真也好,假也罢,其实仅就雷人台词被高度戏谑、吐槽这一行为本身而言,就足以看出当下很多抗战剧无节操、无底线 留给观众的印象是多么不堪。如今还有多少剧组、创作者是站在记录、反思这段抗战历史的纵深维度来启迪当下和未来,而不是打着艺术的名义,借着政治无错误的 方便,甘作市场的奴隶,行着追腥逐利之实呢?笔者认为,这些雷人台词和抗日“神剧”背后反映出的恰恰不是历史观没问题、政治无错误,而是一种隐身在背后、 变相的不易辨识的反历史和去历史化倾向的招摇过市,这种创作态度应引起足够警惕。

     雷人台词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历史观上的错误。“我就是要用石头把飞机给炸下来。”“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的机枪手。”“每人携带一百五十公斤炸 药。”……诸如此类的雷人台词和手撕鬼子等夸张情节,把客观真实的抗战历史变成了抗日科幻剧,置战争的惨烈和艰苦卓绝于不顾,在收视率至上的追腥逐利中把 抗日剧拍成简单化的民族情绪的非理性宣泄,而这并非有些人声称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而是在回避历史、躲避崇高的创作倾向下将丰满的历史作扁平 化处理,不敢正视甚至蓄意无视历史真相,是一种丢失了历史本色的艺术投机,这其实就是一种反历史。而这种弱化对手拔高自我的行为,自然也就无法直面网友的 质问:“连流寇、土匪都这样厉害,把日军打得屁滚尿流,抗战为什么还要打八年之久?”对这种最基本的“敌我态势”都不能正视,自然也难以期待国产抗战剧能 够在更深层次的历史维度上有所突破。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中,曾经经历了一个过度“历史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重大的社会变革与历史事件等外部因素对文艺 创作的影响和介入,将个体性的文艺创作纳入到以社会进步、民族解放、阶级斗争、现代化建设为依托的“大叙事”之中,过度的“历史化”会使人的主体性、个人 经验的独特性以及个体生命的丰富性,都难以得到体现。

     “去历史化”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它以个人化、性别化、家族化、地域化的“小历史”视角来消解民族、国家、救亡、革命等“大历史”,用凸显叙事话语自身逻 辑的方式,让历史在文艺创作中完全处于缺席状态。这是十分荒唐的。像某个时期某些抗日“神剧”那样,在娱乐至上、唯收视率等理念的裹挟下,把真实火热的历 史作为隐去的背景,将商业片中的英雄救美模式在抗日剧中进行简单的移植,一水的俊男靓女,男的装帅耍酷,女的柔弱娇嗔,这种置换将抗日剧俨然变成了披着抗 日外衣的武侠、爱情、奇幻、枪战商业片,脂粉气掩盖了硝烟味,时尚性感代替了阳刚血性,幼稚化挤压了对历史的回眸和理性反思的空间,这样的抗日“神剧”只 会让民众在娱乐的洪流中变得不再敬畏历史。

     中华民族的抗战史是一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其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3500多万生灵涂炭,代价之惨重,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长期以来, 我们的文学、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里涌现出的反映这段历史的作品可谓层出不穷,其中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是不在少数。创作者应继续秉持正确的历 史观,对历史和艺术心怀敬畏,在总结前人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时代创新,最终实现作品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双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