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项羽、刘邦:“不可沽名学霸王”

作者:曹应旺 来源:党史博览 2017-01-03 932

“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点评项羽、刘邦

曹应旺

毛泽东点评项羽、刘邦:“不可沽名学霸王”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拉锯性战争。战争双方的主帅,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位是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来成为汉高祖的刘邦。楚汉相争开始时是楚强汉弱,而最终的结局是刘邦“得天统”。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史记》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纪写的是皇帝以来最高当权者的历史。本纪第七和第八分别写项羽和刘邦。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刘邦的历史地位和重大历史影响。这一影响也进入了毛泽东诗词之中,其代表性的诗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思接楚汉之争

毛泽东从河北西柏坡到北平香山双清别墅期间,集中精力抓的第一件大事,是指挥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打过长江,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

据当时担任毛泽东卫士的李银桥回忆:

“毛泽东喜欢看京戏,不同时期喜欢点不同的戏看。那段时间,他喜欢看《霸王别姬》。看到西楚霸王项羽同他的虞姬生离死别一幕,毛泽东睫毛颤抖着,眼里湿漉漉的。回来路上,他对我说:‘不要学西楚霸王。我不要学,你也不要学,大家都不要学!’

“他号召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要看看《霸王别姬》。

“还有一次,毛泽东睡不安稳,起来散步,眉头紧锁。我小心翼翼随在身后。走了很久,他用沉重的声音问我:‘有人劝我们不要打过长江去,你说要不要打过长江去?’

“‘要!到手的胜利哪能不要,对国民党蒋介石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毛泽东以手抚我后背,点头说:‘还是我们的战士聪明哟!’”

1949420日,南京政府拒绝了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421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起草了向人民解放军发出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接到命令,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一举摧毁国民党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于423日占领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终结。

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得知南京解放的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接楚汉之争,挥毫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著名诗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思的是2000多年前楚汉之争的历史故事,用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当今大计。

项羽和刘邦同是胸怀大志的人物。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的壮观场面,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起看到了。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忙用手掩住项羽的口说:不要妄言,被秦人听见了要诛灭九族啊!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也有一段大抵相同的记载:刘邦为普通老百姓时,常到秦朝都城咸阳服徭役,见到秦始皇出宫时的壮观场面,“喟然太息日:‘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陈胜、吴广起义反抗暴秦,天下响应者众。项梁、项羽与刘邦、萧何也树起了抗秦大旗。陈胜、吴广兵败,其后项梁阵亡,项羽和刘邦成为抗秦两大首领。他们率军分进之前,楚怀王约定“先入关者王之”。结果,只有10万兵力势弱的刘邦先入关,不敢“王之”;拥有40万大军势强的项羽后入关,挟势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此后,逐步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毛泽东自然想到项羽是一个不能将胜势一鼓作气保持到底的首领,是一个沽名钓誉、优柔寡断的首领。倘若项羽歼灭秦军主力之后,乘胜以40万兵力消灭刘邦,刘邦就不会有喘息的机会。

毛泽东也自然想到刘邦是一位敢于将斗争进行到底的首领,是一位讲求实际、多谋善断的首领。在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之际,刘邦乘胜追击,终“得天统”。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要求学刘邦,不要学项羽。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将楚汉相争的历史古为今用,要求“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三个月前,在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题目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即将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候,毛泽东指出:“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毛泽东讲了一则古希腊的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毛泽东认为:“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凡是劝说人民怜惜敌人、保存反动势力的人们,就不是人民的朋友,而是敌人的朋友了。”

毛泽东号召“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他最后写道:“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用形象的诗的语言凝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

点评项羽

毛泽东在会议讲话中,与人交谈时,或者写文章时,常常点评项羽。有时是单独点评,有时是将项羽与刘邦比较着点评。

沽名钓誉

1936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列举以弱胜强的战例时首先举出的就是楚汉成皋之战。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这自然而然地使人想起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杀掉刘邦,却顾及一时不良的政治影响而放跑了刘邦。楚汉在荥阳、成皋周围对峙时,项羽几次有机会彻底打败刘邦,但都沽名钓誉,顾眼前而不思长远,错失良机。

第一次是刘邦兵败彭城退至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这时项羽先是犹豫不决,后又中刘邦的离间计、伪装计,“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

第二次是“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出逃,楚占成皋,本应乘胜追击,却掉头向东打彭越去了。结果,“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

自此开始了楚汉战略相持阶段。到后来,刘邦抓住楚军在汜水半渡的时机,大破楚军,尽得楚军货赂,转入了汉强楚弱的战略进攻,进而在垓下一举歼灭楚军。

1962130日,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发扬民主、敢于听取不同意见、集中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并由此点评了项羽。

毛泽东指出:“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几个方面,好的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个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作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从前有个项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毛泽东所说的范增是项羽的谋士,足智多谋,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但是,鸿门宴上范增要项羽杀刘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愤怒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就是这位范增在汉王“请和”“项王欲听之”时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在刘邦用陈平计离间项羽与范增时,项羽居然中计削去范增之权。《史记》载:“范增大怒,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毛泽东所说的“别姬”,是指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的诀别。《史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日:‘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三个失误

毛泽东非常重视以项羽失败的教训教育各级领导干部。196313日,他批示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送各同志阅”。后来,他又在谈话中说项羽有三个失误:第一个是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第二个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协定向东进攻楚。第三个是项羽建都徐州,位置没有选好。

毛泽东所说的项羽第一个失误,前面已经提到了。

毛泽东所说的项羽第二个失误,发生在汉由弱变强的转折关头,当时刘邦的家人被扣押在项羽手里。《史记》载:“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但刘邦那里,张良、陈平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会合韩信、彭越追击楚军,至垓下围而歼之。

毛泽东所说的项羽第三个失误,发生在楚军入关中的时候。《史记》载:“人或说项王日:‘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此后,“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项羽失败也与他杀降有关。秦将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担心章邯军兵多,其心不服,“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刘邦先入关时已接受秦王子婴投降。项羽后入关,却“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毛泽东读史曾批注“杀降不祥”。毛泽东对人民军队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有一条是“不虐待俘虏”。

英雄气节

项羽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他在推翻暴秦中是有贡献的。项羽身上也有不少优点,尤其是他的英雄气节为后人所赞叹。宋代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毛泽东熟知这些诗,并提出学习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193948日,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演讲中说:“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干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在号召“不可沽名学霸王”之前,19481031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解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的述评时,也想到了项羽。毛泽东写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在毛泽东眼里,蒋介石远比不上项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面前,却毫无羞耻之心。

点评刘邦

刘邦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时,写了这样一条批语:“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高明的政治家

为什么说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刘邦高明在哪里呢?毛泽东与吴冷西的一段谈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吴冷西回忆:1957613日晚,毛主席找我和胡乔木到他的住所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谈话。毛主席一开始就告诉我,中央已经决定调我去人民日报社,同时还兼新华社的工作。谈到如何办报纸时,毛主席讲了一段很长的话。他从领导的任务一是决策,一是用人讲起,评说汉代几个皇帝的优劣。他称赞刘邦会用人。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据《史记》载,刘邦称帝之初,曾问群臣,何以他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群臣应对不一。刘邦均不以为然。毛主席这时背诵《史记》中刘邦说的一段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962130日,在中共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洚东又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刘邦的高明之处。毛泽东在讲“项羽不听范增的话”之后说:“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60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从以上两段谈话,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刘邦高明至少有四条,即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一是决策对头。

项羽总是孤军奋战,凭借武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不是烧就是杀降,使人怕也使人怨。刘邦总是注意团结不同方面的力量,把武力与政治攻势结合起来,首选不战而屈人之兵,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进发关中之前,刘邦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拿下战略要地宛城,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并为进军关中消除了后顾之忧。入关后,刘邦采纳军师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并把部队撤到咸阳外的霸上,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日:‘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楚汉相争时,刘邦自己率一部分兵力牵制项羽大军;派韩信转战外围,收复西魏,征伐燕、赵、齐,占领中原以东大片地方;又使卢绾、刘贾将卒两万,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一起袭扰、打击楚军后方,“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楚由强转弱,汉由弱转强,正是贯彻以上战略决策而实现的。

二是用人得当。

项羽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则知人善任,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能用人之长。在刘邦帐下,不仅有精于政务、会搞后勤的萧何,有满腹经纶、善出计谋的张良,有善于用兵作战的韩信,还有陈平、周勃、郦食其、陆贾等各种人才。

郦食其敢于当面批评刘邦,而他夺取陈留的建议为刘邦采纳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可惜的是,他在为汉王使往说齐王田广时,遇到韩信攻齐,被田广烹了。

陈平在魏王咎手下干得不顺心跑到项羽那里,在项羽手下又干得不顺心就跑到刘邦这里。有人向刘邦揭发陈平:“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刘邦搞清情况后,照样重用陈平。

秦统一六国后,未能实现从得天下向治天下的转变。汉兴才实现了这个转变。这与刘邦采纳陆贾的建议有关。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使刘邦改变了态度,实行了安民、顺权、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刘邦病危时,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日:‘曹参可。’问其次,上日:‘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日:‘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刘邦身后的高层人事变化,都被他言中。

三是豁达大度。

刘邦为人,在壮年之前就显示了“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等特点。到了壮年,刘邦当了沛县泗水亭长。一次,押送役徒去骊山服徭役,因途中跑掉了一些,刘邦就将其余的都释放了,并决定自己也亡匿芒砀山中。这一豁达大度的做法,使刑徒中十几个壮士立愿追随刘邦。后来,刘邦被尊称为沛公,则更加豁达大度。楚怀王“令沛公西略地入关”,是看到“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入关时秦王子婴投降,有人提出杀秦王,刘邦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楚汉相争中,刘邦力排众议重用有一些缺点的陈平,体现了不拘一格用人之长的度量。刘邦处逆境时没有灰心丧气,处顺境时也没趾高气扬。他称帝后曾回沛县与故乡父老同饮,做《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是从谏如流。

入关中之前,刘邦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夺取陈留,“得秦积粟”。

在汉由弱转强的转折之际,刘邦听从张良之劝,封韩信为齐王。(使记·高祖本纪》载:“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日:‘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日:‘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楚汉划界鸿沟后,刘邦听张良、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

刘邦称帝之后,欲建都洛阳,听齐人刘敬建议,入都关中长安。

刘邦采纳别人建议的这些事例,毛泽东多次提起。

刘邦的“得人”与项羽的“失人”

刘邦为什么能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呢?这与他熟悉社会生活有关。195912月至19602月,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曾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项羽自刎前曾说:“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批判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刘邦打败项羽后,与群臣一起总结胜利的原因。他们没有把原因归于天,而是归于人。所不同的是群臣的认识概括起来是刘邦“与天下同利”,即得了“人心”。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这“其二”的“二”是指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吾能用人杰”,即得了“人杰”。“一”和“二”加起来是“得人”。刘邦既得人心又得人杰,所以有天下。项羽所以失天下,总起来看原因在“失人”。

刘邦为什么能熟悉社会、了解民心呢?这与他“起微细”,又能细心观察社会和体验民意有关。毛泽东从刘邦的经历中得出老粗出人物的结论。他认为,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帝王里边最厉害的一个。19643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他举了刘邦、成吉思汗、朱元璋的例子。是不是贵族出身的人、知识分子就干不了大事呢?那也不是。关键是要有民间生活经历,要熟悉社会、了解民意。所以毛泽东说,屈原如果继续当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因为丢了官,才有可能接近下层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