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彦:干河陈村的嬗变

作者:王留彦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7-11-05 3221

干河陈村的嬗变

王留彦

王留彦:干河陈村的嬗变

干河陈村名片

干河陈村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西南部。全村共有5个居民区,1453户,4360人。村党委辖6个党支部,党员133名。

近年来,干河陈村在“政府不投入、村民不花钱”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公司化运作培育三产服务集群,探索走出了一条集约化、三产化、自主化的城市近郊村城镇化发展新路子。干河陈村以村办股份制企业开源集团为投资开发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一座巍峨的“开源新城”迅速崛起,成为河南省农村城市化的典范。2014年,开源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收益8000多万元,纳税47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干河陈村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镇、中国特色村、中国幸福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河南省漯河市南郊的开源景区,又迎来一个春天。

迎着和煦的阳光,沿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穿过古朴的石坊,走进古色古香的中原风情仿古文化一条街——河上街古镇,放眼望去,小桥流水、清泉碧波、雕梁画栋、飞角琉檐,恍惚中仿佛走进《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世界。与河上街古镇一河之隔的全国最大鸟文化公园——神州鸟园,青柳曼舞,莺声呖呖,暗香盈袖,又是一幅迷人的景象。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漫步在开源景区,眼前又呈现出别样的风情:五光十色的摩天轮,光影斑驳的湖面,灯火辉煌的古建筑,“银花”盛开的“火树”,霓虹流动的桥体……美轮美奂的“不夜城”景象,让游客流连忘返。

让人惊异的是,这个年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竟然是一个村庄打造的。这个村庄就是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村。很难想象,它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城郊小村,到中国幸福村、中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城镇化示范村,其中经历了多么曲折、艰辛的嬗变!

这一切,需要先从干河陈村党委书记林东风说起。

从“暴发户”到村支书

195912月,林东风出生在漯河郊区干河陈村。漯河素有“陆陈集散地”“水旱码头”之称,商贸发达。离干河陈村最近的牛行街,曾是闻名全国的牲畜交易中心。牛行街牲畜多,需要草料多,干河陈村人多以割草卖草谋生。幼时的林东风也像村里其他孩子一样,“放了学去割草,买书买本买书包”。但随着时代发展,牛行街逐步走向没落。在这片土地,现代化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横空出世,延续着牛行街曾经的辉煌,让漯河市一直头顶“中国食品名城”的桂冠。但这一切的变迁,似乎与干河陈村无关。这个远离城区的农业乡村,一直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林东风的父亲当过乡干部,母亲当过村干部,林东风从小接受的就是红色教育。“公家的东西一分钱不能动,宁肯自己吃亏,不让公家吃亏。”林东风至今回想起父母的教诲仍旧肃然起敬。年幼时,林东风除了每天放学后下地割草,每天早上6点,都会被父亲从睡梦中叫醒,到村头去拾粪,以磨砺意志。“那些年,俺家的粪堆总是全村最大的。”

1976年,林东风被父亲送进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但是他在部队吃了没学历的亏,干到退伍也一直是个代理司务长。1982年,林东风退伍,被分配到漯河市粮食局下属的食品厂,成为一名榨小磨油的集体工。工厂的生活单调乏味,很多年轻人不安心,林东风却老实本分,干多说少,没多久就被提拔为食品厂副厂长,后又以漯河市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洛阳市粮食干部学校深造。

3年后,学有所成的林东风决定回去大干一场,但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位置被人顶了,副厂长干不成了,无奈只能在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的办公室当个小科员。生性敦厚的林东风并无过多的怨言,他决定踏踏实实干好本分工作,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

1989年,机遇来临,粮油公司改制,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林东风横下一条心,承包了粮油公司下属的粮油综合经营部。为人淳厚、头脑灵活的林东风如鱼得水,把粮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成为率先富起来的人。

在一些人眼里,此时的林东风可谓是“春风得意”,经营有方,收入可观,是个十足的“暴发户”。

1993年夏天,忙里偷闲的林东风回了一趟老家干河陈。虽然离老家很近,但整日忙于生意的林东风平常几乎无暇回去。但这一次的老家之行,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此时的干河陈村,虽然与漯河市区几乎只有一路之隔,却是“冰火两重天”,污水横流、颓墙杂草,垃圾成堆、蚊蝇乱飞。大部分村民靠在市区拉散车、蹬三轮、做点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村民人均年收入2500元左右。村里利用卖地建的几个小企业亏损严重,几近倒闭。而此时,周边的南街村、北徐村等,正在声名鹊起,成为大家向往和羡慕的明星村。

林东风坐不住了。当年9月,林东风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回家,当村干部。此言一出,立即招致亲戚朋友的反对。但是,林东风憨厚外表下有一颗坚毅的心,他做出的决定轻易不会改变。他说:“我挣钱了,也盖楼了,可咱村里的百姓还是照样穷。我得干点事情,为老少爷们干点事情。”

林东风回村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负责村办企业的管理工作。3年后,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回村工作后,他一直在思考着干河陈的发展之道。他困惑的是,难道还像一些明星村、强村一样,只有发展工业才是强村富民的唯一出路吗?干河陈最大的优势是紧邻市区,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他想,如果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商贸和房地产,不仅能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而且还能带动群众致富,村集体还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何乐而不为?他担任村支书后,带领村“两委”班子,先后到南街村、刘庄村、华西村、南山村等全国先进村庄学习发展经验,回来后深入分析研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确定了“退出一产、转化二产、大力发展三产”的发展思路。

从小村庄到大社区

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林东风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浪潮方兴未艾,许多城市近郊村卖地分钱、一夜暴富。但为了长远发展,林东风没有随波逐流,走卖地进城的老路,而是不断探索,力求突破,开启了干河陈村的城镇化之路。1998年底,干河陈村采取村干部、党员带头,村民自愿入股的形式,筹集300多万元,并把村民分散经营的土地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折算到每个村民约8000元初始股金,组建了村集体股份制企业开源房地产公司,拉开了依托城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

“那时候东风敢拼敢闯,也作了不少难。”村委会一位老干部回忆,“那个时候城里房地产才刚起步,一个小村庄搞房地产,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政策没政策,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林东风是个认准了目标拼了命也要干成的人。他决定首先从村里旧村改造入手。19995月,村里开始了第一次大拆迁。为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林东风在街头主持了一场“千人对话,实话实说”对话会。虽然做通了大部分村民的工作,但仍有个别村民抵触情绪很大,这其中就包括林东风的亲妹妹。林东风把拆迁“第一锤”砸向了妹妹的临街房。

好多村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众目睽睽下,面无表情的林东风抡起大锤,首先砸向了妹妹的门面房。然后大手一挥,“拆吧,出了问题我负责!”霎时间,房屋被夷为平地。村民一个个默默地散开,只留下林东风的妹妹坐在地上大哭。从此,拆迁工作出奇的顺利,一些党员带头搬出了老房子,部分村民主动找上门来,“俺安顿好了,先拆俺家吧。”林东风的眼睛湿润了,“15天拆了两万平方米。从那以后,再拆迁就容易得多,发个通告就中了。”

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建筑质量,2001年,开源房地产开发的首批项目迎来了开门红,市场供不应求。此后,林东风更是一发不可收。他抓住建设安居工程契机,走出了一条修路改造、滚动开发的路子,先后开发了160多万平方米高品质房产,并带动建筑、园林、物业、租赁业发展,使开源房产成为漯河市最响亮的房产品牌。昔日污水横流、颓墙野草的村庄被鸟语花香的现代化小区所取代,所有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方圆2平方公里的土地由农村彻底转变为新型城市大社区,干河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9岁的村民闫小颂说,旧村改造前,他一家3口只有1.24亩地,收入全靠闫小颂在市里做钟点工。旧村改造后,他不仅住上了楼房,家庭成员都在村内企业上班,村办企业开源集团有20多万元股份,每年有几万块分红,他每个月还能从村里领取1400元退休金。

房地产项目的迅速发展,并没有让林东风头脑发胀。他认为,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卖地换钱,洗脚上楼,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城镇化,让群众过上宜居、幸福、和谐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他并没有走“坚决盖楼、寸土不留”的传统套路,而是提出营造绿色社区、打造漯河“后花园”的理念。

2003年,占地1000亩的开源森林公园对外开放,用奇花异草创造了一个休闲旅游的胜地。随后,开源集团又建成了全国最大鸟文化公园——神州鸟园、儿童主题公园——童话世界、全国农村特色旅游产品展销地——河上街古镇,以及抗战受降纪念馆、扑克博物馆、泥人博物馆、鸟蛋博物馆、昆虫馆等特色博物馆。为了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商业链条,开源集团投资建设了四星级金凤凰大酒店、两个主题酒店、名吃街等生态休闲商业步行街和宝石城等商业街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开源景区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开源特色商业区被纳入河南省特色商业街区。林东风将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巧妙结合,让干河陈村经历了一个美丽的嬗变: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典型城郊村,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村庄、文化村庄。开源集团也从单一的房地产公司发展成为集房地产、建筑、旅游、餐饮、商业、物业、园林等产业为一体的集团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8亿多元,利润8000多万元,纳税47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解读“干河陈模式”

2015年,河南省委政研室调研组来到干河陈,对干河陈村“政府不投入、村民不花钱”,依靠自身力量快速推进城镇化的模式进行深入调研。

在河南省委政研室做出的《小村巨变育新城》调研报告中,对干河陈的城镇化模式进行了详尽分析。

报告认为,干河陈在改造模式上,突出集体控股、滚动发展。干河陈村没有走许多近郊农村城镇化改造时卖地分钱、一夜致富的老路,而是成立了集体所有的经营主体——开源集团,并始终把集体持股作为发展的根本,实行村集体控股下的公司化运作,最大限度保证广大村民共享城镇化红利,促进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改造之路。

值得赞扬的是,2014年底,为利于集团长远发展,开源集团实施股权改造,村党委书记林东风率先退出所持个人股份,带动其他村干部自愿退出,和普通村民一样只保留固定的原始股份,为外来的现职管理层、骨干层参股腾出空间,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尽管干河陈城镇化步伐迈得很大,但是他们一直坚持滚动式稳健发展。虽然主业是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但开源集团负债率极低,几乎没有什么借款。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干河陈村党委在利益分配上,突出群众利益,坚持共同富裕。他们坚持按照“共同富裕、激励贡献”的原则,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目前,干河陈村的村民都无偿持有开源集团股份,年年分取固定红利,红利根据积累情况年年增加。村办集体企业开源集团直接解决2600多人的就业问题,间接就业2.3万人,三分之二的村民在集团下属企业工作。同时,村里出资为村民统一办理了新农合,村民因病住院,国家报销后剩余部分全额报销,报销率达100%

“还是俺村的政策好呀!看病花恁多钱全都报了,要不然这日子就没法过了!”每次提及去年生病住院的情形,干河陈村村民时国干老人总是流露出感激之情。其实,看病不花钱只是干河陈村老百姓的“福利”之一。村里坚持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祝寿、发放节日福利,为村民提供困难救助。2014年,村民人均分红6000元,50岁、60岁、7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分别领取退养金1400元、1600元、1800元,残疾人享受60岁村民的待遇。就业、养老、上学、居住等一系列红利全覆盖,这就是干河陈作为“中国幸福村”的魅力所在。

让人赞叹的不仅是这些。河南省委政研室调研组专家发现,干河陈作为一个内陆城郊村,在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管理上,竟然有着超前的思路、开阔的视野、更高的标准。在城镇化建设上,干河陈村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融入城市、不走弯路。在新区规划中,他们精心编制了开源新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力求与漯河市总体发展无缝衔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修建了五一路南段等6条主干道,并高标准完成区域道路的绿化、亮化、美化;配套建设大排水等工程,实现了水、电、气等公共设施与主城区系统并网;配套建设学校、医院等。在城区管理上,积极探索建管长效机制,推行城区精细化管理,成立了社区治安综治小组、治安巡防小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等,投入资金购买设备,对社区实施全方位监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完成了由“乡”到“城”的根本性转变。

林东风认为,城镇化不仅是硬件条件的转化,还必须实现人的转化。为提高村民素质,干河陈选派一部分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深造,定向培养。对考上大专院校的本村学生实行1000~10000元的重奖。同时面向社会招聘工程技术、财务会计、企业管理人才,充实到企业技术、管理岗位。每年都要举办村民、员工培训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为提升村民文化品位,村里先后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藏书3000多册的图书室、280平方米的电教室、6700平方米的体彩健身苑,组建了秧歌队、健美操队、体育运动队,成立了老年协会、关工委等。经常举办演讲会、文艺晚会和体育比赛,组织开展评选“先进企业”“先进职工”“文明户”“致富户”“好媳妇、好公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村民的荣誉感,学先进、赶先进蔚然成风,全村上下形成了团结互助、邻里和睦、平等友爱的良好风尚。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干河陈村没有忘记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党建,两手都要硬。干河陈村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建立了村、企业、社区“三位一体”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针对由村庄变社区后党员增多、流动性强、教育难度大等特点,建立以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为构架的三级组织体系,采用“互联网+党建”、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等创新做法,实现了社区党组织网格化精细管理。他们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任务,建成社区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民政、劳动保障、党员服务等窗口,将党组织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职能延伸到一线,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干河陈的经验还表明,发展经济也好,城镇化也好,基层组织建设也好,都必须要有一个好领导和好班子。林东风性格沉稳,作风正派,为人正直,为官清正。他说:“无论什么事,均不能藏着掖着,瞒着百姓的事肯定见不得阳光,不敢让百姓知道的事很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干河陈党委规定,每干一件事情,都要让村民代表甚至每位村民知情,只有让老百姓参与其中,才能集中村民集体智慧,形成干事创业和快速发展的合力。林东风经常对村“两委”班子强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找他办事的亲戚朋友很多,但他始终坚持不允许亲属插手集体业务,更不允许利用他的影响捞取好处;因业务关系送给他的礼物、礼品,他都当即拒绝,上级给他发的各种奖励,他全部上缴到公司财务部;他父亲病故,把所收6万元悼唁金全部列入村里困难基金;他女儿出嫁,又把所收的8万多元礼金如数上缴。

经过10几年的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干河陈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中国幸福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开源集团董事长林东风先后当选为河南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河南省劳动模范”、“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原人物”、2013年度“全国十大杰出村官”等荣誉称号。

201411月,干河陈成功举办了有着“中国‘村长’的奥林匹克”之称的第十四届全国“村长论坛”,吸引了中、韩两国300多个村庄700多名“村官”参会,多位国家和省级领导出席,干河陈成为中国农村发展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201510月,在云南省丽江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村长论坛”上,主办方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将干河陈村确定为“中国城镇化示范村”。也许不久,“干河陈指数”将成为研究、评价中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依据。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上,尽管林东风和干河陈的农民群众创出了一条新路,但林东风表示,干河陈的发展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未来5年,干河陈村将继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壮大房地产业、旅游业、商业三大产业链,促使三产服务业群体的形成。此后,再用5年时间,使村级资产收入双超百亿元,村民户均资产总量和资金总量均超百万元,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打造全国知名、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村庄。

林东风治村名言

城镇化进程应当是生产方式带动生活方式的变革,卖地还钱不是致富手段,进城住楼不是城镇化目的,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才是根本。

绝不能让农民搬进高楼,却丢掉饭碗。我们追求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就地城市化、就地市民化、就近就业化,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村、共同富裕道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3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