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莫在市场大潮里自甘堕落成文丐!

作者:大民 来源:文教一家亲 2024-04-02 477

好文章与好读者

大  民

文人莫在市场大潮里自甘堕落成文丐!

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不得不认同这样的“铁律”:只要是好东西,就会有人买。只要是好书(文化产品),就一定洛阳纸贵、快速流传。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尤其是对那传说中的神奇的“市场之手”有了深刻的领教、切肤的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

好文章也需要好读者。有时候这读者就在眼前,很容易找到。有时候好读者远在天边,需要踏破铁鞋千万里耐心追寻。有时候好读者甚至不在当代,要留给千秋万代之后的某一个历史时期,才会遇上知音。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也不乏寂寂无名的、平庸俗滥的。同样,那些没有获诺奖的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也屡屡让当代惊艳、后世流传,最终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没有好读者的文章,可能是文章真的不好,也有可能读者没有眼光。不过后一种情况一般没有人敢说出来,就仿佛没有人敢说皇帝没穿衣服一样。在市场经济时代,“污蔑”客户有眼无珠是非常危险的,大逆不道的。但是在文化产品里边,这种情况的确存在。文化产品有特殊性,叫好未必叫座的现象比比皆是。迁就迎合的东西的确很容易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它负面的“社会效应”也可以触目惊心。比如我现在编一本真正的素质教育杂志,可能就很难活下来。现在好卖的杂志,必须是迎合老师和家长的考试攻略、解题秘笈之类的东西。投机取巧之风盛行于校园,身心兼修的好故事、好文章,就很难进入。比如那些色情和恶心的电影,观众席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但是人人都知道那玩意儿看多了伤害灵魂。有些庸俗读物的作家,甚至不敢让自己的孩子阅读自己的大作,但是他们可以自信满满的卖给书商,去污染别人家的孩子。

我曾经在《中学生》杂志干了十几年,正是“素质教育”叫得响做得少、“应试教育”人人喊打个个身体力行的时代。销量江河日下,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挡不住滚滚颓势。后来请了专家来出主意,大家普遍认为:“就算叶圣陶亲自来编辑,也不行了。现在是有好杂志也未必有好读者的时代。”大家就有些心安理得了。但是也约略的惴惴不安。因为如果咱们放下身段,委屈迎合,咱至少智商够用吧。可是总觉得对不起读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尤其对不起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对于文化事业的那份神圣感和责任心。再后来,市场经济的浪潮继续冲刷,摧枯拉朽,横扫一切崇高和神圣,《中学生》杂志就开始改版。先是改成“实用型的”,给学生当学习资料,甚至出现了练习题,效果不行。再后来就把作文版,传授作文技巧,效果也不明显。再后来就把做文版改成了故事版。开张第一篇的故事是这样的:

某年月日,男生宿舍发现一具男尸。胸前一个血窟窿。学生宿舍的门是从里边反锁的,自杀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自杀如何这么残忍呢?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尚有多个不能自圆的破绽……后来峰回路转,找到了他杀的证据,杀人者正是班里学习最好的……那几年流行反智故事--学习好的往往变态,外表正常的往往内心险恶,年轻的编辑就把这样的故事搬上来了。结果引来骂声如潮,主管领导都看不下去了,赶紧回头。

后来我就离开了那个叶圣陶创办于1930年的老杂志。最近的消息是,那杂志依然生存困难。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5
1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