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食品安全监管的盲点

作者:郑风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26
  郑风田:食品安全监管的盲点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盲点,那就是一直忽视对消费者健康营养知识的普及与教育。要想真正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仅加强对生产者的监管是不够,还必须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与教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过硬。

  近日看到一则“天下奇闻”,那就是“童子蛋贵过茶叶蛋”。据3月11日的《钱江晚报》)报道,在浙江东阳街头常飘着奇怪的味道。东阳人说,这是童子蛋的味道,一到春天卖童子蛋的小摊遍布东阳大街小巷。一块五一只的童子蛋贵过普通的茶叶蛋,还经常卖脱销。童子蛋其实就是用童子尿煮的鸡蛋,别小看了这一只童子蛋,它还入选了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奇上加奇。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童子蛋完全是一个骗人把戏,但居然还有人去吃,这说明不明真象不懂健康营养知识的群众还真的不少。正是普通消费者存在某些消费误区,让那些没有道德的商家有机可趁,于是乎各种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就被“创造”出来。 

  经济学家经常在“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之间打架。在市场经济下,大部分的学者还是相信“需求会创造出供给”的。墨西哥的禁毒年年禁却一直禁不了,主要的原因不是墨国打击不力,而是美国那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一直存在,太诱人了。所以墨西哥这个毒品就永远难以禁止。一个毒贩倒下去了,还会有新的冒险者来替代。

  我们中国人在饮食方面喜欢追求“色、香、味”俱全,其实存在很大的消费误区。本来吃饭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营养,如果除此之外你还追求“色香味俱全”等其他东西,其实给商家们一个信号,由此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安全不确定性。比如以“色”为例,如果消费者“以貌取食”,在购买消费时偏爱那些“色泽”漂亮的东西,比如亮晶晶的大米、雪白的馒头,清一色的西红柿,商家们就出制造出来。其实不加任何添加剂的馒头是有点发黑,大米灰点也很正常,西红柿那能长得整齐划一地红?消费者的对色彩的消费偏好使那些五彩六彩的彩色添加剂应运而生。亮晶晶的大米是使用了添光剂的,白馒头是加了过氧化苯甲酰的,红色西红柿是使用催熟剂催出来的。

  还有“香”,部分消费者喜欢香味,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一滴香”,“纯天然”、“祖传秘方”等各类产品都有。这些东西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制造出“香味”,其实跟营养不粘边,并不是消费者所想象的香气溢人就一定是果子熟后所出现的香味。就象那些所谓的纯香型酒,其实也是加了添加剂所勾兑出来,也应该算是骗人的把戏,只不过在产品商标上是不会标出来的。包括那个鼎鼎大名的茅台纯香酒,香味应该是勾兑出来的,但他们标注出来了吗?

  消费者追求“味觉”就更可怕了,为了满足我国消费者那个特殊的“味道”需求,现在市场上的调味剂据统计每年销售已达两百多万吨,有2千多个品种,这其中究竟是多少是合法的,有多少是非法的,监管部门一直没有给一个说法。
  其实欧美国家有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那就是他们在日常饮食上只追求营养价值,并不追求“色、香、味”等其他东西。比如蔬菜他们大部分都是生着吃,因为一煎炒烹炸也把维生素给破坏了。虽然蔬菜生着吃没有良好的口感,下口难点,但至少也没有添加剂了。这种更健康的消费习惯值得推广学习,在日常饮食中,正确的营养习惯应该是多吃鲜活的食品,不要盲目地追求口感。 

  欧美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也就是“两手抓”,生产进行与消费者都重视,不仅仅对犯错的企业进行惩罚,还要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营养知识教育。过去各种滋补品之所以风行,喝“绿汤”治百病等异端学说之所以有市场,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太需要正确包含饮食营养知识教育了。消费者如果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恶意商家就难有作为了。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是需要引导与教育的,这个环节过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直忽视。这就需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正确饮食营养知识教育,比如可以每年多拿出些经费,制作健康饮食宣传片,在媒体上多进行公益广告播放,告诉消费者那些饮食习惯值得学习的,那些又容易被误导利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郑风田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