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钱学森先生,谈谈造原子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hwd99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1884

纪念钱学森先生,谈谈造原子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钱学森先生去世,我校举行了纪念活动。钱先生是我校创始人之一,在我校担任系主任20年,也是本人读书所在系的筹建者之一。钱先生对中国的贡献是在两弹一星方面。我国的两弹一星是新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不仅当时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我国现在和未来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30年来,不断有人质疑,认为在当时经济还很困难的时候,搞两弹一星是否恰当,是否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当时,人们也认为,搞两弹一星,影响了人们的吃饭穿衣。例如,陈毅副总理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发展原子弹。笔者提出了分析经济问题,应从物质财富出发。本文借此机会,从笔者提出的经济学应从物质财富出发的原理,来谈谈造原子弹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1955年1月15日,中国启动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根据最近解秘的资料,为了这枚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一共花费了107亿人民币(附后)。与当时国民产值相比,比例达到3%左右,是相当大的。但是,从实物财富来分析,其影响要小得多。  

首先,从实物财富个人消费来说,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从事原子弹科研和制造的人们,不管他们是否从事这项工作,其衣食住行的消耗都存在,不会减少太多。从事后的报道来看,政府也没有给他们多少特殊的或更高的待遇,在困难时期,也大量出现浮肿现象。因此,这项活动没有占用更多的生活消费品,从而对我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影响很小。  

其次,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项活动对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影响。就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来说,只是一个研发活动,需要的劳动力和物质财富很少。从实际过程来看,第一颗原子弹所用铀矿石原料来自农民土法富集的,其后加工也是在中试试验厂完成了,只有关键一步,铀235浓缩是在兰州工厂完成的。制造和建设这个工厂,消耗钢材等资源较多。此外,建设实验基地方面的投入,除实验塔和基地工厂,生活设置的建设,并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因为这仅仅是生活设施建设地点问题。造原子弹的投入,包括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投入,其最终结果并不只是爆炸一个原子弹,而是我们通过这个系统,制造了相当数量的原子弹氢弹及运载系统,建立了自己的核武库。这个系统的运转和维护,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而其作用在当时主要在国家安全方面。这是必须的。新中国成立后,屡次受到当时美苏两霸的核威胁。没有独立自主的国防,我们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设。  

从投入的人力来看,建造原子弹所投入的人力比例也是微不足道的。当时参与者有数十万人,看起来数字很大,但占当时国家劳动力数量比例很小(千分之一左右),而且大多数仅仅投入少量时间,真正全部投入只是部分人。关键高技术人才只有几千人。  

原子弹本身很小,其消耗的核燃料仅几十公斤左右,消耗材料很少。主要设施是矿石开采,核燃料提取和富集装置。但是,这些装置本身生产的核燃料同样能够做核电站原料。因此,这部分投资,在生产一定数量原子弹以后,可以用来为民用服务,从而并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发展核电工业,我们也在八十年代建成了核电站。我们的核设施也在当时转向了民用,民用需要量是远远超出生产原子弹所需要的能力。我们知道,很多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站,法国核电站发电占全国用电85%以上,大多是在80年以后建设得。我们由于搞引进为主,国外设备往往比国产设备高3-5倍,导致成本高,与燃煤电厂投资无法竞争,从而无法大规模发展,最终到目前为止,所建成核电站寥寥无几,对国家经济发展并无大的帮助。但是,这些活动,也决不能说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多少拖累。发展原子能工业本身是一项有益国家经济发展的事业,是一项应该大力发展的事业。只不过在特别是年代,事情都办得让人叹息。我们在七十年代初,就能发展技术要求更高的核潜艇用核电站,使核潜艇下水,八十年代反而要搞引进为主。由于89西方封锁,我们的核技术人员仍然证明了自己,独立自主建成了秦山核电站。但是,精英们后来又发起新一轮引进风,致使我们无法大规模发展核电站。具体参见:  

中国核电谜局:自有知识产权被边缘化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115/10185763958.shtml

总的说来,我们的两弹一星计划,对我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小,主要集中在六十年代。发展原子弹的许多活动,对我国原子能工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那种认为两弹一星投入大,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观点,更多的是人们的错误经济观念,加上特色时代别有用心的宣传。
发展原子弹,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小,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人类生产能力发展往往受很多复杂因素限制,而多余人力资源才是常态。特色时代经常批评毛时代没有效率,大锅饭等等。然而,正是这个时代,发展的普及教育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老百姓素质问题。没有接受普及科技知识教育的人员,社会是不可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利用。按照马克思理论,劳动创造财富。特色时代,我们有大量失业人员,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经济,按照实物增长率来看,特色时代明显落后毛时代。我国古代,每一个王朝末期,都会发生动乱,其主要原因是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多数老百姓一年辛苦劳动,遇上年成不好,就会无法生活,只能逃荒,导致大量田地抛荒,从而导致更多饥荒。隋炀帝末年就是这种情况,官府有大量粮食,但是老百姓手里没有,从而发生动乱。但是,一场动乱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青壮年在战乱中死亡,人口大量减少,反而社会稳定了,生产发展了,人口增长了。这种历史显示,人类在生产方面,在古代就显示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就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人类社会更多的问题来自分配。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个因素也经常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货币。古代主要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它们的数量有限,到王朝末期,财富,包括金银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以后,影响商品交流,同样影响经济发展。近代我国大量战败赔款,导致金银流失,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影响。现代社会使用纸币,已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只不过我们的经济精英被西方经济学理论误导,将物质财富送往国外,换取美元欠条以后,反而在国内增发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导致国内人民币过剩。2.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应国内增加没有财富对应的人民币18万亿。这是国内特色时代以来,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附: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02”工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我国的“02”工程  

为了粉碎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威协、为了国家安全,我国于1955年毅然决定建立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经过不到十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又经过二年另8个月,在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这一伟大成就震惊了全世界。  

五十年代初期,继美国之后,前苏联、英国也相继掌握了原子弹。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核军备竞赛。核武器成为大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成为世界力量平衡的砝码,成为政治、外交、军事斗争的工具,成为决定世界战争与和平的重大因素。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台湾海峡事件,都促使我们下决心要建立本国战略力量。毛泽东同志对核武器与核战争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他指出“大国新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是有的,只是因为多了几颗原子弹,大家都不敢下手”。还说“原子弹,你有了,我有了,可能谁也不用,这样核战争就打不起来,和平也就更有把握了”。正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防止核战争和保卫世界和平,以及我国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也应研制和掌握核武器。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讨论了实施核武器计划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最后毛主席高兴地宣布:“为了增强军事实力,中国将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原子能研究”。会议通过了代号为“02”的核武器计划,作出了在我国建立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随后,政治局指定领导小组,负责核计划的决策。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正式建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建设与发展。从此,核工业与核计划自成系统。1958年2月三机部改组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来又改称为核工业部,现为核工业集团公司。1962年,由于当时各种复杂情况,为了加强各国防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于11月建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门委员会。这个新机构具有很大权力,这个强有力机构,保证了核计划的实施。  

2.铀的挑战  

为了制造原子弹,首要任务是找铀矿,然后是开采与加工,最后还要浓缩铀-235。但是在1955年作出制造原子弹决策时,我国还未发现任何铀的“成矿区”。为此,国务院成立了地质部三局,主持全国的铀勘探工作。经过一段艰苦的工作,陆续找到了20多个铀矿。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以后又选出7个矿进行开采,为我国早期的核爆炸提供了大量的铀矿石。  

有了铀的矿石,还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处理和冶炼过程。首先应将铀矿石精选,制成“黄饼”(一种未加工的铀化物),然后冶炼成氧化铀,再转化成四氟化铀,最后再制成六氟化铀。因为六氟化铀沸点低,可制成气体,供气体扩散法浓缩铀工厂使用,制成原子弹燃料。由于我国铀矿的品位低,精选制成“黄饼’后铀的平均含量也只有66%,而且很不纯,这就给冶炼造成很大困难。1958年二机部在北京通县建立了铀矿选冶研究所,于1960年生产出了2377公斤的氧化铀,并利用这些氧化铀生产出了四氟化铀。在通县研究所经验基础上,我国建设了大规模生产氧化铀和四氟化铀的工厂。1963年生产出了合格的氧化铀,并投入规模生产。接着在包头又建了生产四氟化铀的厂。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63年生产出了十几吨六氟化铀,向兰州气体扩散工厂提供了宝贵的燃料。  

3.核燃料生产  

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是获得裂变燃料。作为核爆炸的燃料是高浓缩度的铀-235或人造的钚-239。因此制造原子弹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从六氟化铀、采用气体扩散法生产高浓缩铀,铀-235的浓度必须达到90%以上,这需要很高的技术;第二条途径是用二氧比铀(天然的或低浓缩度的,约3%〉建立反应堆,生产钚-239,这需要用化学方法,将反应堆产物中的钚分离出来。它也需要很高的生产水平。比较而言,制取钚要比制取高浓缩铀容易一些,但在原子弹设计制造上,钚弹比铀弹难度大些。在初期,我们没经验,所以是两条途径并进。在甘肃兰州建气体扩散工厂生产浓缩铀,在甘肃酒泉建钚生产堆和钚后处理厂。建这些大型设施,要耗巨资,当时我们以很高的代价和附加条件,从前苏联引进这两条生产线的设备。  

(1)兴建钚生产堆  

钚-239是靠每次铀-235裂变产生的中子(约2.5个),扣除1个中子维持链式反应外,余下的中子被铀-238吸收,形成铀-239,然后又经过两次自发衰变而成为钚-239。所以生产钚-239就是要建造钚生产堆。  

当时选择在酒泉地区肃北蒙古自治县附近的祁连山下一片鲜为人知的荒原上,建立了一个原子能联合企业。生产钚的生产线由反应堆、化学分离厂、钚处理厂(精炼用于制造武器的钚)三个主要环节构成。我国第一座石墨慢化轻水钚生产堆于1960年2月破土动工。钚生产堆的建设曾一度下马。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由于后续氢弹开发计划需要用钚,到1967年初,生产钚的反应堆才开始正式运行。1968年12月27日进行的第八次核试验(热核装置)用钚-239作裂变核燃料。值得自豪的是,酒泉钚生产堆的建设,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完成的。当年风沙蔽日、野兔山羊成群出没的荒原,现在已改造成一片绿洲,成为我国战略武器重要的生产基地。  

(2)浓缩铀生产  

天然铀中铀-235只含有0.7%,而原子弹的核燃料需要铀-235浓缩度在90%以上。因此需要提高铀-235对铀-238的比值,或者说提高铀-235的浓度。已知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气体扩散法来提高铀-235浓度。分离铀-235和铀�238,是根据它们之间质量的差别来进行的。但由于它们之间的质量差别甚微,即使在理想情况下,经一次扩散,浓缩度也只提高千分之四,实际效果比这个数值还要低一些。因此要获得铀�235浓缩度90%以上核燃料,需要通过几千级的扩散过程。另外,技术上的关键是“多孔扩散膜”的制造,而且在几千级扩散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是腐蚀性和堵塞问题。  

在1960年4月,中央做出集中力量建设兰州生产浓缩铀气体扩散工厂的决定。在建设兰州气体扩散厂的同时,又在北京401所设立了气体扩散实验室,进行气体扩散法及多孔扩散膜的研究。以后又指定天津的理化研究院继续从事气体扩散技术的研究。1961年底,兰州气体扩散工厂的基建、安装工作基本完成。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兰州厂的技术人员掌握了分离同位素铀-235的关键技术。经过试验、调试和修改,最后完成了全部生产系统的操作程序。这时401所及时送来了十余吨六氟化铀,于是气体扩散机启动,1964年l月14日完成了浓缩铀的目标,生产出90%浓缩度的铀�235。  

原子弹的试验需要特殊的试验场。核试验是检验原子弹理论设计并改进性能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发展战略武器就需要核试验场并进行必要的核试验。  

(1)神秘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鉴于核武器强大的爆炸威力和强放射性,因此必须寻找合适的核试验基地。1958年8月10日,一列火车满载着经过精心挑选的千余名解放军官兵向西北进发,任务是为核试验基地选一块地方,并去建造它。通过沿途勘察,并配合航空测量,最后确定了新疆罗布泊为核试验基地,整个试验区面积为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浙江省大小。1959年10月16日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正式选定。接着调兵遣将,开展大规模的基地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指挥中心、通讯中心、控制中心、试验场(地爆、近地爆、空爆、平洞、竖井等)、实验室、工厂、各种生活设施等。现在基地建设已趋完善,基地首府马兰己建成一片绿洲。  

(2)最后准备  

原子弹在酒泉组装完成,要运送到新疆罗布泊基地现场。为了安全起见,原子弹分拆成两部分,非核的部件由铁路专列运送,核部件由飞机运送,以确保运输中万无一失。这趟特别列车1964年8月底离开酒泉总装厂。经过精心安排,漫长的铁路运输,非核装置安全地运抵试验基地。几天后,飞机运送原子弹的核芯体。途中随时用监测仪器测量宇宙射线剂量,以防意外事件引发核装置过早发生链式反应。核芯体安全到达核试验基地后,卷扬机将原子弹升到120米高的供核试验的大铁塔顶,其周围装备了各种探测仪器、安置了各种试验用的动物、军事装备等。1964年10月16日15点是中央确定的爆炸零时。  

(3)成功的核爆炸  

起爆的代号“投篮”的密令于15日发出。从酒泉运来的原子弹全部部件在试验场的地下装配车间里进行完美无缺地装配,并将核弹体小心地用卷扬机安装在120米高的塔顶上。作了最后一次检查后,迅速地撤离到离试验塔23公里的试验控制室内,通过倒记秒,到爆炸零时发出了“起爆’命令。紧张激动的时刻到了,蘑菇云升起了!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当天下午4点,在人民大会堂周总接见“东方红”大型歌舞演出人员时,宣布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当天晚上中央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送了这一消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震惊了全世界。最初西方新闻媒介的反映是“中国原子反应堆己运转多年,依此积累一颗原子弹所需要的钚-239,并非难事”,但当国外分析出我们是用铀�235作核燃料后,他们大感惊讶,才意识到中国已掌握了制造原子弹的最关键技术,即铀同位素分离技术,核燃料已经可以从气体扩散工厂进行工业化生产,而且还掌握了先进的向心聚爆技术。把原先为钚弹而开发的技术,用于浓缩铀弹,这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人们惊呼,在一个工业、科学资源有限的贫穷落后的国家,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能取得如此复杂的技术经济成就。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成就是在“大跃进”的严重动乱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实现的。我们靠的是“两弹一星”的精神,靠的是全民族的艰苦努力和共同奋斗。我国有20个部(院)、2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试验。参予的人数达数十万人。  

从铀勘探到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按1957年的价格计,约107亿元人民币。我们知道,1957年全国财政总支出才290亿元,107亿元相当于1957年国家预算的37%。虽然核武器研制计划的开支是1955-l964十年间支出的,但这样大数额的拨款是与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状况极不相称的。这就是“勒紧了裤腰带”终获成功。  

http://www.liangliang.org.cn/blog/?p=316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hwd99
hwd99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