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丨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网 2021-11-27 196

  编者按: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成长在陕北黄土高坡,“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他的血脉。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就一直关注当地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老区的挂念一如既往。他频频踏上红色土地,看望慰问老区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讲述红色故事,展现老区的发展与变迁。

  天天学习 湘赣两省交界处,罗霄山脉高耸壁立,青绿色的滁水河荡起层层波纹。绿水青山掩映下,一个面积只有0.92平方公里的村子里,绿植背景墙上“半条被子 温暖中国”8个红字格外醒目。

  这里是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丨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

2020年9月17日拍摄的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了湖南汝城进行休整,其中一支部队进入了沙洲瑶族村。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起了这个故事。

  总书记的深情讲述,也让沙洲瑶族村为更多人所了解。这个红色村庄地处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全村142户542人中,曾有贫困户30户95人。

  2020年9月16日,一个秋雨纷飞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一到湖南,直接赶往沙洲瑶族村。他说:“今天,我不远千里从北京到这里来看望乡亲们,也是来受教育。”

  “总书记,这几年我们沙洲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在“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里,乡亲们向总书记道出了心声。

  朱小红家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通过参加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朱小红有了一技之长,成为了第一个在村里开土菜馆的人,日子就这样一点点富了起来。2014年,朱小红一家人奔波一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2020年全家收入增加到了15万元。

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丨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

2020年9月16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朱小红一家拉家常。

  “你们家的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承诺了就要兑现。”看到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总书记十分欣慰。

  他对大家说:“让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走上小康幸福路,我们说到做到,一定会坚定不移走下去,践行党的誓言和诺言。”

  朱小红一家的变迁正是沙洲瑶族村发展的缩影。

  “半条被子”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围绕这个红色故事,沙洲瑶族村的扶贫产业顺势展开——打造红色景区,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题的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建成,两年后,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旅游兴旺起来,让人均耕地不足0.7亩的沙洲瑶族村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有人在景区上班,有人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有人销售土特产,还有人依托枇杷、水晶梨等特产办起了水果采摘园……

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丨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

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还保留着当年三名女红军与徐解秀老人同住的老屋与小床。

  2018年,沙洲瑶族村实现整村脱贫。小小的沙洲瑶族村,仅2020年便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几乎每个村民都会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

  这一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村集体收入达55万元。红色旅游、绿色山水、特色产业,在这里绘就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过去红军给了我们半条被子,现在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日子。”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