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21-08-22 522

  2021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七秩时光,西藏巨变。

  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饱含深情的题词,传遍了城市乡村、雪山草原。

  对于西藏的发展建设、民生冷暖、生态保护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系统谋划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广袤高原,走进西藏,听听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看看这片土地70年的沧桑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防护林(2020年6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奉献的故事

  “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就没人了!”父亲的这句话,卓嘎和央宗记了一辈子。

  玉麦乡隶属西藏山南市隆子县,位于中印边境。

  1995年之前的几十年里,卓嘎、她的妹妹央宗及父亲桑杰曲巴,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居民。

  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至今,卓嘎依然记得父亲翻箱倒柜找出平日里做衣服用的红黄布,精心裁剪,手缝国旗的场景。

  父亲告诉她们:“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

  那一天,境域面积3644平方公里的边陲玉麦,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为了守边,桑杰曲巴自1960年玉麦乡成立起便担任乡长,一干就是29年。1988年,卓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乡长任上一干就是23年。

  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赤子情怀。为了家国安宁、国土完整,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了最神圣的使命。

  这是奉献者的底色。

  1994年11月29日,当孔繁森因公殉职时,身上仅有两件遗物——8元6角钱和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如今,阿里烈士陵园,孔繁森墓旁,一簇簇红柳坚韧挺拔。

  1954年,当11万军民修通青藏、川藏公路时,近3000名修路人员,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了进藏公路永恒的基石。

  正是有了无数默默的奉献者、舍身忘我的奋斗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者,短短70年,西藏实现了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进步。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他们,就是“老西藏精神”的缔造者、实践者、传承者。这精神,在赓续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易地扶贫搬迁新村——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村民们身着盛装欢度“望果节”(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绿色的故事

  琼努骑着摩托车,驰骋在广袤的羌塘草原上。

  “今天遇见了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数量很多。”作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名野保员,他和同事们隔天就要在保护区内巡逻百余公里。监测记录野生动物数量、救护受伤野生动物是他们的工作。

  “这些年,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很少受到人为干扰,很多动物数量逐年增多。”琼努笑着说,“保护家乡的生灵和生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藏羚羊产仔季,琼努他们的巡逻会更频繁。“高原精灵”藏羚羊,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濒危,数十年间种群数量由5万只左右增加至30万只左右。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加快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出台《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推动生态建设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至今已累计投入121亿余元。

  国家也一直高度重视西藏生态保护,70年来,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建设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绿色,已是广袤高原的生动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在金色麦田里遥望布达拉宫(2009年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团结的故事

  历经风霜的大昭寺前,矗立着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唐蕃会盟碑。

  西藏大学教授次旦扎西说,唐蕃会盟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献之一,碑文反映了汉藏“欢好之念永未沁绝”,见证了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

  每天,众多信徒将哈达虔诚地敬献在大昭寺供奉的唐文成公主进藏所携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前,很多游客入乡随俗,也手捧哈达,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洁白无瑕的哈达,犹如民族团结的纽带,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向未来。

  如今,每每迎来送往援藏干部,敬献哈达都是必不可少的礼节。

  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

  今年55岁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援藏干部熊海,连续援藏两届,组织带队走遍西藏7地市高海拔偏远农牧区开展义诊,惠及群众1.7万人次。

  2020年,熊海团队在那曲市义诊期间,发现一名叫斯秋塔的3岁儿童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为了能够让孩子尽快接受治疗,熊海当即与华西第四医院联系,资助孩子第一时间在成都进行手术治疗,使其重见光明。

  “熊海院长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斯秋塔父亲说。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有9682名和熊海一样的干部支援西藏建设,为西藏发展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也强化巩固了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西藏岗布冰川附近的岩羊(2017年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丰收的故事

  初秋时节,西藏各地陆续迎来延续千年、转田祈福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节”。

  79岁的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老农罗布,站在田埂上,望着即将成熟丰收的青稞地,欢喜之至。

  “老了,腿脚不好,不能去转田了。站在这里闻一闻青稞地的味道,真是香啊!”老人说。

  青稞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

  当下,在西藏河谷地带成片的青稞地里,微风吹麦浪,一片金黄,如同农民心中荡起的幸福涟漪。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70年来,西藏农牧民收入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98元,是1965年有数据统计以来的135倍。

  作为全国唯一集中连片的省级贫困地区,2019年底,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如今,雪域高原与全国一道,迈进小康社会,也将翻开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居民旦增曲珍(左)给新房献哈达(2019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俯瞰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的农田(2019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西藏拉萨市达孜区秋色(2020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景色(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