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亮百年|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网 2021-07-15 641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典”亮百年|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典”亮百年|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典”亮百年|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释义】

  《思问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论著,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科学问题。

  在《思问录·外篇》中,王夫之在谈论天文历法中的主观命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时,阐述了自己的名实观:“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意思是说,就自然的天而言,本没有“度”“次”之名,它们的得名仅仅是人们为了方便认识天象,把太阳每天运行所经过的地方叫作一度,把周天分成12等分,每月叫作一次。对于这些“人为之名数”,可以说“名因人立”;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因为“人为之名数”不能凭空而造,必须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依据。

  “名”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有非常深入的讨论。儒家、法家主张“循名责实”,墨家坚持“取实予名”,荀子还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的观点。在此问题上,王夫之主张名从实起、言必拟实、以实定名、名实互为作用的辩证思想,批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惜名而废实”、重名不重实的风气。王夫之这种重实据、实践、实际的思想,是其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表现。

  【解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形成、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可以说,实事求是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的思想主线。一部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演进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实事求是贯穿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实践中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理论特色。

  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全党同志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