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探访高质量发展“新明星”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21-03-01 1883

  一个非同寻常的数字突破——2020年中国GDP首超100万亿元;一次来之不易的增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人类史上极不平凡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中国交出了一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凡答卷。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哪些关键地、关键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明星”?发展情况怎么样?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记者前往探访。

  创新,瞄准先导产业“新未来”

  上海市东北角的长兴岛,中国船舶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奠基,一个设施先进、运行高效、安全环保、全球一流水平的智能化船厂蓄势“扬帆”。东海边,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里,闻泰科技12英寸车规级半导体晶圆制造中心项目正式开工。

  “120亿元的投资级别,我们只用了两个半小时就拍板定下来了。所有的政策、合同、条约当场达成一致,政府工作效率高、产业政策好、发展前景好,我们没有理由不落户。”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说。

  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刚刚经历寒潮的上海,秒现“热火朝天”新画面: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34亿元,涉及高端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等领域,打响上海“十四五”开局发令枪,处处涌动着谋开局、抓发展、保民生的“春信”。

  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创新驱动的“科技王牌军”。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告诉记者,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提出了“四好”原则: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创意不缺场景,好团队不缺资源。

  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深刻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快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2020年9月科学家座谈会上,习总书记的话道出根本。

  “奋斗者”就位!月壤归来!“九章”问世!“天问”起航!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成果捷报频传,成为中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春光不负赶路人,新动能正点燃中国经济复苏引擎。

  改革,打通双循环“大舞台”

  “直播带货为我们创造了超过2亿元的销售额。”总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德尔玛电器,是我国自有的小家电品牌,通过积极布局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公司生产的加湿器、蒸汽拖把、毛球处理器销量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收购飞利浦全球水健康业务后,德尔玛“走出去”也在加快布局,海外销售占比已达30%。“线上销售与实体制造加强融合,推进研发创新、产能扩大,一方面我们通过新技术,稳固内循环;另一方面加速拓展,保障企业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中增强竞争优势。”公司合伙人李军卫说。

  2020年初,疫情突袭,部分企业一度“外循环”受阻,“内循环”不畅,面临较大困难。出台稳定扶持外贸政策,有力推动“双循环”,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发展外贸新业态……2020年11月,佛山市规上工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3.1%。

  外部环境越是复杂,我们越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重要论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这一战略格局对于外贸大省广东而言,意义尤为重要。在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贸易不利因素下,广东省外贸一度遭受严重冲击。如今,对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对外优化提升开放合作,深入开展“粤贸全球”计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自贸试验区、经济特区创新,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一组数据,体现了内需大市场的中国力量: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中国银联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6天,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1.1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9%。

  一组改革,许下了开放大市场的中国承诺: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到部署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从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清单,到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如期举行;从个人破产制度在浙江“破冰”,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为中国投下“信任票”。

  转型,找对绿色发展“新路子”

  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三钢集团,负责环保工作的郭光章职务不高,但“权力”不小: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厂区内巡逻“找茬儿”,给违反环保规定的分厂厂长“扣工资”。

  2020年10月,三钢厂区一角有一缕淡淡的烟尘升起。虽然这是一次失误导致的小错误,整个过程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两名责任人还是被扣罚了工资。

  记者担心郭光章的工作在厂区内“不受待见”,但他却笑着让记者放心,“被扣钱的负责人也不会有怨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环保意识已深入每个三钢人的心中。”

  环保工作“刀刃向内”,是三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做出的深刻变革。三明市因三钢而兴,先有工厂后有城。但直到1995年前,钢厂的发展仍是“傻大黑粗”,污染问题突出。痛定思痛,三钢制定了十余项环保制度装订成册,仅三钢本部就先后投入近30亿元用于新建环保设施或完成环保升级改造项目。

  “算大账,我们还给了市民幸福感,也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算小账,近年来行业环保整顿,生产经营没有受到影响。”三钢集团董事长黎立璋说,如今三钢产能大幅度提升,但总能耗基本持平、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三钢的转型,是福建三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钢铁与装备制造、氟和石墨(烯)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逐渐代替了钢铁冶炼、采矿、纺织等“傻大笨粗”传统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名片”。2019年,这些新兴产业产值最低实现8%以上增长,最高增长近18%。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只要找准方向、找对路子,劣势可以变优势。“曾经的落后山区一样可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在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取得更大作为和贡献。”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参与采写:吴涛、林超、胡拿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