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难忘“一条大河波浪宽”(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 2020-10-09 533

  永远难忘“一条大河波浪宽”(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天津市和平区一家养老院里,吴炯喜欢早上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和她一起聊天的老人们大多不知道,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是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之一,曾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二等功。

  吴炯的老家在原四川忠县。1950年,家乡迎来了解放军,她报名参军。在部队,吴炯学习了医护知识,成为一名卫生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她坚决要求上前线:“战斗就有流血牺牲,我要去救助伤员。”1951年9月,18岁的吴炯如愿成为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在朝鲜,吴炯被分配到15军45师监工连当卫生员,和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同在一个部队。保卫祖国不分男女,她把头发剪短压在军帽里,根本看不出这是连里唯一的女战士。

 

 

  “炮火连天的,一个女娃来了能干啥?”有战士们这样说,因为监工连的工作艰巨而危险,运送作战物资、修工事、挖防空洞、抢送伤员……但没过多久,这个姑娘就让战友刮目相看了。行军中她背着沉重的药箱,还帮着伤员扛背包;抢修公路,她和战友一起到河里捡石头,在冰冷的河水里一泡就是一天;到了宿营地,顾不上休息就背着药箱到各班巡诊。

  1952年10月,吴炯所在连接到命令向上甘岭进发。吴炯说,上甘岭战役是自己最悲壮的回忆。

  有一次敌机轰炸,防空洞不幸被敌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击中了。吴炯不顾机枪扫射和漫山大火,冲进防空洞,把受伤的战友背到隐蔽的地方。她在山洞中发现一位烧伤的战士,当大家认为他已经牺牲了的时候,吴炯发现他还有微弱的脉搏,于是立即进行抢救。没有烧伤药,她便用雪水敷患处,拔下自己的头发消了毒给他穿血泡。看他嘴干裂了,吴炯把雪捏成条状,先在自己嘴里含一会儿,再一滴一滴地喂到他嘴里。战友得救了,吴炯却累得昏倒了。45年后,这名叫姚徐达的被救战士,几经辗转从武汉来到天津与吴炯重逢。身穿旧军装,挂满军功章,两位老人见面时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拥抱在一起。

  在朝鲜期间,吴炯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了二等功。而最让她感到光荣的,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吴炯被分配到武汉部队医院,后来转业到了天津。即使和家人,她也很少提起曾经的光荣经历。

  1988年退休后,吴炯当起了志愿者。虽然每月退休金不多,却自费买了血压表、药物等。她给小区内200多名居民健康状况作了调查,建立了档案,将3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定为经常入户查访的对象,给100多位有各种慢性病的居民发了保健书。她还编印了《居民保健手册》免费发放,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谁家有人生病,她都热心前去帮忙。

  2013年,吴炯80岁生日当天,她郑重地对家人讲了深藏已久的一个心愿:死后将遗体捐献做医学研究。这一年,她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

  几年前,吴炯的丈夫去世,她住进了养老院。虽然吴炯也还是爱说爱笑,但因为年事已高,加上当年爬冰卧雪、翻山涉水留下的腰腿疼痛病根,晚上常常彻夜难眠。吴炯说,当年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浴血杀敌,那时他们大多不到20岁。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生命给予自己的已经够多了。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很多事情都从记忆中消退了,可只要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她还是能哼唱起来。“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这首歌永远难忘,她说,“这是我心中的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