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加油干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8-06 525

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下半年为何要做好这些工作?如何理解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去产能的制度梗阻怎样打通?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又释放了哪些新信号?本版推出解读报道《下半年实体经济:坚定信心加油干》。

——编者

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补上短板,促进平稳发展

本报记者 李心萍

受访专家认为,此次强调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是长短期因素叠加的结果,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为何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在补短板过程中又应注意什么?

“此次强调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是长短期因素叠加的结果。”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说。

从短期因素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数据显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3%,增速比1—5月回落2.1个百分点。“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说。

“根据测算,固定资产投资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下拉我国名义GDP增速回落0.09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速回落0.06个百分点。”王远鸿说,为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要扩大内需,即促消费和稳投资,而稳投资的重要一环就是稳住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能快速带动原材料、钢铁等行业的发展,稳定社会预期。”刘立峰表示。

从长期因素看,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短板还有不少,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在城市地下管网、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中西部交通网络等方面还有差距,难以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础设施领域有其外部性,是其他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效率的环境保障,因此,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刘立峰说。

补上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具体该如何发力?怎样避免一哄而上?

“本轮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更有针对性、更聚焦短板领域,而不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王远鸿说。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给出了提示,如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

“希望此次补短板更多关注农村生态保护领域,这不仅是发展不平衡,更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刘立峰调研发现,虽然我国西部地区80%的乡镇已建起污水处理厂,但有不少运营不了,一些地方仍处于直排、偷排状态。

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一些地方出于各种考虑,往往有多上项目的“冲动”。为了避免合规不合理或超过财政实力的项目集中上马,做好产业规划、定好标准是关键。例如今年上半年被暂停的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如果没有达到硬指标、满足相关标准,就不应趁着补短板之机重新启动。相反,那些达标项目,推进则可适度加速。

此外,专家们认为,此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应注意保持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防止“乱举债”“乱担保”等行为抬头。

地方政府举债空间有限,基础设施投资钱还能从哪来?

“一方面,可以盘活地方财政存量资金,另一方面,应当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真正把民间资本引进来。”王远鸿说,民间资本追求资本回报率,各地只有真正打破行业垄断、推出好的项目,才能引来民间资本。此外,经过上半年清理,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的库内现有合法合规的好项目也可尽快启动。

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

破除障碍,发挥市场作用

本报记者 丁怡婷

受访专家认为,去产能还存在一些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障碍,要用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打通这些“制度梗阻”

尽管2016年以来,我国累计退出粗钢产能超过1.2亿吨、煤炭产能超过5亿吨,钢铁、煤炭等行业形势明显好转,但去产能仍处于进行时。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何为“制度梗阻”?我们又该如何打通它?

“去产能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也就是让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说。

赵昌文认为,当前有的地方习惯于通过目标分解等行政手段推进去产能,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容易导致供需失衡、价格异常波动等情况;还有的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不希望税源受影响,在监管时对质量、环保、安全等标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低效率企业长期难以退出市场。去产能过程中的这些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就属于“制度梗阻”的范畴。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也认为,在去产能过程中,一些地方更多依靠的是行政手段,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尚未充分建立。

针对“制度梗阻”,应当如何对症下药呢?

“打通制度梗阻,关键是要用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赵昌文认为,可以逐步提高质量、环保、安全等标准,并严格执行,通过标准的“尺子”使不合规的产能逐步退出市场。还可以利用产能置换和指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推动形成一批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环保水平高的优质产能。

——要完善破产制度,厘清退出机制。

产能严重过剩时,如果市场机制顺畅,那么,大量的低效率企业会因资金链断裂、难以偿还债务等情况触发破产机制,从而被清理出市场。

“目前,我国企业的破产机制尚不健全,破产法等法律法规与执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银行处置破产清算企业不良资产的途径较少,还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为保护本地企业而干预破产程序,种种因素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僵尸企业’,在产能过剩行业尤其明显。”江飞涛表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出资人的破产清算责任,明确司法权和行政权在企业破产中的边界,避免地方政府部门对企业破产程序的直接介入。同时,还应优化破产程序,降低破产财产评估、审计、拍卖费用,减少破产清算成本,提高破产清算收益,提高债务人、债权人申请破产的积极性。

——要完善兼并重组税收、金融支持体系。

江飞涛建议,我国要为去产能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引导有效产能向优势地区与企业集中。具体来看,就是对兼并重组给予扩大税收抵扣或税收减免政策,特别是对于其中涉及的土地增值税,应缓征、减征或免征;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引导金融企业加强对兼并重组的融资支持;规范区域之间横向税收分配,降低地方政府部门由于担心企业被兼并导致税源流失而产生的阻力。

——要有效安置职工,做好托底。

2016年,财政部门安排了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化解过剩产能,用于符合要求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中央财政资金主要起撬动作用,地方和企业也要发挥各自力量,通过内部安置、转岗就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多种方式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赵昌文表示,当前一些地区的职工安置压力较为突出,地方社保政策的不统一等因素也加剧了安置难度,下一步应尽快有效解决。

“相信破除了这些制度梗阻之后,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赵昌文说。

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稳住房价,决心更加坚定

受访专家认为,从此前常用的“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到此次会议首次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两字之差,体现出中央遏制房价上涨更为坚定的决心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短短几十个字的表述,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指明了方向。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从此前常用的“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到此次会议首次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两字之差,体现出中央遏制房价上涨更为坚定的决心。

事实上,“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已经体现在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上。今年上半年多地楼市升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有63个城市的新房价格环比上涨,深圳、杭州、南京等部分城市一二手房价倒挂严重。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今年5月初,住建部有针对性地约谈了10多个城市政府的有关负责人;5月19日,住建部发布文件,重申房地产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6月28日,住建部等七部门在30个城市启动了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行动;7月31日,住建部公布一批各地查处的违法违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名单……

据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介绍,住建部7月初开始对30个城市巡查整顿房地产后,全国多个城市开启了新一轮房地产市场整顿行动,合计已有超过40个城市发布了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与执法结果。7月31日,深圳出台新购房三年限售、企业限购住房、离婚后两年内购房首付不低于70%的调控政策。“7月份,各地房地产调控已经超过40次,刷新了最近两年楼市调控的同期纪录,年内累计楼市调控已超过220次。”张大伟说。

刘洪玉认为,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房地产投机炒作和市场参与者行为规范问题,部分地区的供求失衡和房屋空置问题,土地和新建商品住房的垄断供应问题,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房地产相关税收的依赖问题,新市民获取基本住房渠道不足的问题,以及房地产税制改革问题等。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看来,遏制房价上涨的核心是保持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是其中的关键。

“房价反映供求变化,要让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首先要掌握真实的供求情况。”邓郁松表示,因城施策是要求地方政府要摸清各自家底,根据住房总量、购房需求来科学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土地供应量。只有摸清底数,才能避免因供不应求导致房价持续上涨,同时还要着眼于中长期供求关系,避免由于大规模推地而导致新一轮的供给过剩。

邓郁松认为,稳定房价需要根据供求关系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调控规则,也就是会议所说的“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政策可以根据供求关系变动,但调控规则应该具有稳定性,这样能让所有市场参与者心中有数。”

刘洪玉认为,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涉及住房制度、土地供应、房地产税制、金融、市场行为规制、市场运行监测评价等多个方面,期盼这些长期有效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安排能加快出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