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深潜”30年 为国铸重剑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2017-11-27 327

1957年到1986年,从34岁到63岁,黄旭华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30年。他去哪里了,做什么工作,家乡亲人多次写信询问,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没有回家。

直到1987年,93岁的老母看了上海一家杂志上关于“黄总设计师”的报道《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终于明白,自己的儿子在为国家造核潜艇呢!她流着泪对全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斤斤计较”,自力更生

1958年,面对处于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调往北京参加研究。出发之前,因为涉及机密,黄旭华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承担什么任务。到北京之后,他立刻被“留”了下来。调到北京做什么,连对妻子,他都得严格保密。

实际上,对当时任何国家,有关核潜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机密,黄旭华和他年轻的“战友”们,很难拿到一点点关于核潜艇的现成技术资料。“幸运”的是,有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儿童模型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研究者们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我的总结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有那么神秘。”黄旭华坚定了信心。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没有高精尖的设备,科学家们就用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大量核心数据。“比如,核潜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黄旭华说。

怎么办?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几年来天天如此!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自豪地说。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的宿舍里常常响起《血染的风采》这首悲壮的歌曲,有人甚至偷偷给家人写下了遗书。

也难怪战士们心情忐忑,因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美国潜艇尚且如此,国产潜艇能完全没有危险吗?

“我感觉同志中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氛围,这对试验非常不利。”黄旭华说。

怎么办?黄旭华带着设计人员和战士们座谈,并当场宣布:“我对深潜很有信心,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样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去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战士们沸腾了!担忧、悲情一扫而空,必胜的豪情点燃全场。

试验当天,天公作美。50米、1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咔哒、咔哒——”寂静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压压迫舰体发出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给了大家坚定的信心。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也正是在此次深潜成功的前一年,黄旭华的身份才刚刚“浮出水面”,得到93岁老母亲和家人的谅解。

如今的黄旭华,也已经90多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气宇轩昂。他说:“研制核潜艇是我的梦想,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很幸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