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城内外:新的世界大萧条即将来临?

作者:望长城内外 来源:四月网 2020-01-11 837

目前,人们又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萧条爆发前许多类似的情况:贫富差距悬殊,国际贸易争端加剧,世界性的消费与投资不足,产能产品严重过剩,民众借贷消费,商家用超大杠杆玩钱,等等。这些情况,不能不让人们忧虑:新的世界大萧条即将来临?

 望长城内外:新的世界大萧条即将来临?

2012年1月,东方出版社出版了刘军洛所著的《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该书通过对历史上几次大萧条的分析对比,指出历史具有共振性,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大国间的博弈,金融战硝烟再起,必然的结果是把人类经济拖向更加可怕、更加深远的第三次世界性大萧条。

刘军洛,著名民间经济学家,革命烈士刘伯坚的嫡孙。他对于楼市、股市、黄金、通货膨胀、期货、外汇、粮食安全等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从2001年起,刘军洛关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情况的预言都转为了现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著有畅销书《被绑架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高等的文化控制》、《金融世界的伟大》、《欧元巴别塔-黄金套利中国》等。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大萧条,是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在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1920年代在美国被称为“新时代”,刚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经济一片繁荣。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时任美国总统胡佛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然而在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华尔街的股市突然暴跌。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美国金融界崩溃了。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这一天被视作大萧条时期开启的标志性事件,由于正值星期二,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着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这场经济危机造成了经济大衰退。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1930年,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404亿美元降为274亿美元,1932年进一步减少到的47亿美元。投资的缩减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美国的住房建筑在1925年曾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年动工兴建的住房约有100万幢,而到1929年,全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

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治安日益恶化;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英国则有500—700万人失业,不得不排着更长的队伍等候在劳务交易巿场内。

这次经济大萧条造成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所前所未有的。在美国出现了遍及全国的大饥荒和普遍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计,至少有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美国人口(约1亿人)的7%。而活着的千百万人则必须像畜生一样才能活命。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至21岁之间。

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而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则不包括在内。那时,美国有1500万以上的人在到处找工作,许多穷人靠吃野草根、捡垃圾度日。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民们,生活极其惨淡。由于农产品价格惨跌,大量农场主破产,千百万人为了活下去,只能像畜生那样生活: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人们还看到,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因为蛆虫多,芝加哥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那么,这场大萧条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通过剖析历史,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的美国,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一些问题:

一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之中。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从1920年到1929年,农民的实际收入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日益减少。1910年,每个农场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场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时,这一比例已低于30%。农村的贫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农业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是工人的收入增加缓慢或不增反减。从1920年到1929年,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增加了55%,而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虽然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的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许多工人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时,肯定会对消费品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是美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顺差。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而且由于国内政治原因使关税保持在高水平,这种贸易顺差也就被加大。此外,20世纪20年代,因不少国家支付战争债务,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因此,美国的黄金贮备在1913年至1924年间从19.24亿美元增加到44.99亿美元,占当时世界黄金总贮备量的一半。

一开始,美国为保持出口,采取了向国外大规模贷款和投资的措施,1925年至1928年间,美国平均每年的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1亿美元。但这种情况最终还是加强了不平衡。由于支付款到期,债务国不得不减少从美国进口的商品,美国某些依赖出口的经济部门尤其是农业也就受到了损害。

四是分期付款赊销大量增加。为促进国内消费,美国商家普遍采取了分期付款赊销的方式,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约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分期付款赊销实际上就是借钱消费。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分消费品的生产。但是,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就蕴藏着危险:只要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减少,消费者的购置就会减少;只要借钱消费者断供,银行就会出现麻烦。在1929年,美国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时就会减少消费和消费信贷,还会出现消费信贷断供,再加上贸易出口和国内消费的下降,大量的企业也无法及时归还贷款,就引发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导致消费与投资的进一步下降,最后酿成全面的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对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以及市场无序竞争的矛盾;表现在收入分配上,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残酷剥削,工人收入的增长远远低于工人生产率的增长,资本家财富的增长远远大于工人收入的增长;表现在消费上,则是有效需求不足,产能和产品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些固有的内在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萧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目前,人们又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萧条爆发前许多类似的情况:贫富差距悬殊,国际贸易争端加剧,世界性的消费与投资不足,产能产品严重过剩,民众借贷消费,商家用超大杠杆玩钱,等等。这些情况,不能不让人们忧虑:新的世界大萧条即将来临?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3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