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要的不是“新明斯克协议”,而是“新雅尔塔框架”

作者:赵隆 来源:底线思维 2024-12-27 2253

当地时间12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举行“直播连线”与大型年度记者会。在长达超过四个半小时的活动中,普京回答了60多位记者和民众的提问,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围绕俄乌战争的种种现状与走势。

普京表示,现在无法预测战争还将持续多久,但俄罗斯正朝着最初设定的首要目标推进,且俄罗斯在乌克兰有可以对话的合作伙伴。

至于未来俄乌谈判问题,普京强调,俄罗斯准备与乌克兰的任何合法代表进行谈判,包括泽连斯基;俄方对对话没有预设条件,但必须基于此前在伊斯坦布尔谈判中达成的协议,这个立场也是基于当前形势的现实。在回答美国记者提出的俄罗斯是否愿意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妥协时,普京表示愿意达成妥协,“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但就在记者会前后,几起突发事件,也给俄罗斯增添不少“麻烦”。最重要的外部变化,无疑是叙利亚阿萨德政府迅速垮台,国际社会都在关注深入介入叙利亚局势的俄罗斯的动向;而内部事件,则是乌克兰方面对俄军方高层及居民公寓发起袭击。

再往前推则是11月的一轮提级较量,美欧允许乌克兰使用援助武器向俄境内目标发起攻击,随后俄罗斯还以报复,对乌克兰境内发射榛树高超音速中程导弹。尽管此事引发巨大担忧与争议,但各方表态却又留有一丝默契和余地。目前美国正处于权力交接的过渡期,“拜登的遗产”会延续多久,而声称要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的特朗普回归后,又会祭出什么新政?俄罗斯、乌克兰、欧洲,都在等待,也在为未来争夺更多筹码。不过,各方要真正走到谈判桌前,还有一定距离,俄与欧、美、乌之间仍有难解的结构性矛盾。

近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隆在与观察者网的对话中,就俄乌战场上的形势及战场外的博弈做了深入解读。

普京要的不是“新明斯克协议”,而是“新雅尔塔框架”

当地时间12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召开“直播连线”和大型年度新闻发布会。塔斯社

观察者网:赵老师您好,先从最近发生的几起与俄罗斯相关的大事聊起吧。首先是叙利亚局势剧变,外界除了关注叙国内各派及其背后支持者的博弈之外,也在观察深入介入叙利亚事务的俄罗斯与伊朗的反应。

普京在12月19日的年终记者会上表示,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反恐目的已经达成,同时“绝大多数人希望俄罗斯能够保留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虽然暂且不知是哪些人提出要求;同时,最近一些在俄国内有影响的政治、知识界精英提出,俄罗斯应该退出(如卢基扬诺夫“阿萨德政权倒台意味着俄罗斯退出游戏是唯一正确选择”);您认为俄罗斯会如何评估这一事件?

过去政治观察人士认为俄罗斯在对外行动中通过打入小楔子,以小博大,达成大的战略目标,但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从纳卡冲突到阿萨德垮台似乎呈现出某种系统性问题,在此情况下,俄罗斯的实际状况与它对内对外塑造的形象、各层次的战争目标之间的真实距离是否会被凸显出来,会否影响战争局势?

赵隆:叙利亚局势在短短十余天内出现如此巨大变化,应该说超出绝大多数国家的预判。对于俄罗斯而言,虽然维持在中东地区的存在从全球层面来看依然具有战略意义,但在短中期内,显然已不是头号议题。

在俄罗斯国内层面,“一切服务于前线”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共识。而在国际层面,利用有限资源应对包括乌克兰、中东、外高加索等“多线程任务”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至于战争最终的目标,从过往经验来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取决于战场形势变化和各方内外政策调整,无论如何在其他热点问题上被迫有限收缩,集中一切资源保障乌克兰战事的有利推进,事实上更符合俄罗斯当前所处的战略环境,这也是俄政治和知识精英界辩论的焦点。

观察者网:与俄罗斯相关的另一件事,便是近日乌克兰对俄接连发起袭击,暗杀军方高层以及无人机袭击居民公寓,怎么看待乌方的这轮行动,会对局势造成实质性影响吗?普京在19日的年终记者会上回答战争还将持续多久时表示,俄罗斯在乌克兰有可以对话的合作伙伴,我们该怎么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否意味着乌克兰内部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赵隆:无论是近期的“暗杀战”还是无人机远程突袭,都表明乌克兰正在强化所谓的“非对称作战”模式,将战场从前线向俄罗斯腹地推进,将目标从一般前线指挥人员转向高价值军事技术人员。

这既是一种能力和决心的展现,表明乌克兰在顿巴斯前线相对被动的局面下,还有能力以较小代价对俄造成不成比例的损失,对冲“以领土换和平”的悲观论调。同时,也可以对俄罗斯军政高层、特别是社会制造恐慌情绪,打破战争与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感。

乌克兰也希望通过此类行动对外展示自己有能力维持对俄“互有攻防”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增加各方持续援助乌克兰的信心。但就整体局势而言,此类行动对于顿巴斯前线的影响仍比较有限,更多是战术和心理层面的效果。

普京要的不是“新明斯克协议”,而是“新雅尔塔框架”

当地时间12月21日,两架无人机击中了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的一座高层住宅楼。视频截图

至于普京所称的乌克兰其他对话伙伴,显然是希望乌国内各类反对势力能够“站出来”,对泽连斯基形成政治压力。虽然近期也有报道称,包括乌前总统彼得·波罗申科、尤利娅·季莫申科等人对泽连斯基的政策发出批评,但应该这么说,无论是泽连斯基政府还是在野党及各类政治精英,在“抵抗俄罗斯”的战略大方向上并没有分歧,相关批评言论更多的是针对乌国内政治,特别是戒严法背景下政府高层人员调整,乌武装部队前总司令扎卢日内的调离和前外交部长库列巴辞职等事件,而并非挑战泽连斯基作为总统的地位。

针对泽连斯基的“和平计划”,乌克兰在野党和政治精英同样认可其最终目标,但批评其缺乏实际的执行步骤,过度依赖外界支持,以及忽视了民主化和反腐败改革等国内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未来乌克兰在特朗普施压下恢复谈判,且谈判内容涉及领土、主权等敏感问题,乌克兰国内的反对力量可能就此对泽连斯基施加压力,缩小妥协空间。

观察者网:稍早前,俄乌战场的形势变化,似乎已步步紧逼国际社会的心理“红线”。一方面美欧对乌克兰开了“绿灯”,拜登作为看守总统允许乌克兰针对俄罗斯境内使用美制导弹,英法等国也随之跟进;另一方面,俄方也有两个重要动向,一是普京签署法令批准更新版核学说,二是俄向乌克兰发射中程弹道导弹。这就引出两个问题,第一,俄乌战争打了两年多,拜登为何在进入看守状态后,对乌克兰放开武器使用管制,意在何为?第二,俄罗斯更新核学说,意味着什么?是否说明核武器使用门槛变低了?

赵隆:其实美俄的相关反应有迹可循。从今年年中开始,俄罗斯政府和战略界已经在讨论修改核学说。此后,包括俄总统新闻秘书、外交部官员等高层人士多次就该问题发声“预热”,后作为法案提交至俄国家杜马审议通过,并由总统普京签字批准。

外界认为普京选择的签字日期有特指含义,其实此过程已酝酿许久。换言之,俄罗斯对于拜登政府放开武器使用限制有预期,甚至做好了回应方案,并不算意外。同样,拜登的做法也有逻辑依据。如果不是因为哈里斯在大选中“完败”于特朗普,他显然会争取将乌克兰危机作为任内最重要的外交安全遗产延续下去,但现在显然已不可能。

在无法打造“拜登遗产”的前提下,他将在接下来的过渡期内动用一切资源支持乌克兰。如果考虑到极端情况,放开援乌武器攻击俄境内目标很可能不是终点,还会有后续动作。

此前,美国在对乌军援的种类和规模,乌克兰对俄行动的约束和限制等问题上“说了算”,但现在的拜登政府可能期待盟友发挥更大作用。

个人认为,从拜登到特朗普的“权力过渡期”可能导致乌克兰的局势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不排除战事进一步升级。当然,俄罗斯和北约距离爆发直接冲突依然有距离,因为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在当前各方互动中,默认的“游戏规则”和红线是不能让乌克兰危机引发俄罗斯和北约的直接冲突。但与此同时,部分国家认为在红线之外还可以做得更多,不断围绕红线的边缘进行测试,试图找准对方的容忍度和耐受性,而这很可能导致战略误判和意外事件,非常危险。

虽然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射中程导弹起到威慑作用,但很快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又在讨论特朗普上台后,如果美国拒绝继续领导援乌行动,欧洲需要建立新的军事援助集团,由英国、法国、波兰(德国比较谨慎)等国扮演“领头羊”。关于是否需要在乌克兰派驻维和人员,制定可持续的援乌方案,增加乌克兰抵御冲突“二次爆发”的军事能力等问题的讨论显著增加。

需要看到,俄罗斯和北约为了避免产生误判做了相关努力。例如,在导弹发射前俄罗斯跟美国开展过沟通,而美国也同盟友分享相关信息,不少国家在导弹发射的前一天宣布关闭在基辅的使馆,公开警告俄罗斯在军事上会有大动作等,双方显然保持着某种默契。

普京要的不是“新明斯克协议”,而是“新雅尔塔框架”

“榛树”中程导弹爆炸一刻。法新社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起初有消息称,俄罗斯发射的是“洲际弹道导弹”(ICBM),而这将使其成为二战后首个将洲际弹道导弹用于实战的国家,可能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冲击。事后,俄罗斯证实发射的是“榛树”高超音速中程弹道导弹,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忧虑,但也说明俄罗斯或许还留有后手。

总体来看,虽然各方保留一丝默契希望守住底线,但局势仍可能因“报复—反报复”的恶性循环而进一步升级。

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说各方还留有一丝默契和底线,从此轮较量来看,拜登虽然给乌克兰开了绿灯,但毕竟是看守政府,这些政策会维持多久,是否类似某种政治宣示?而候任总统特朗普此前一直声称要迅速结束战争,1月20日之后等待俄乌和欧洲的到底是什么?您怎么看美国政权过渡期,对俄乌局势的影响?

赵隆:俄乌双方都认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上的政策会大幅调整,肯定会寻求恢复谈判和停火。在这个确定的前提下,双方都希望在接下来这段时期尽一切可能争取谈判筹码,而争取筹码的关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战场上控制(守住)更多的领土;二是竭尽全力让对方承受更多损失。

俄乌、美欧都在围绕此事做文章。从现在到明年1月20号的窗口期内,可能出现不断突破此前规则和默契的激烈军事斗争。例如,除了前线的激烈争夺,针对后方的无人机突袭、远程导弹攻击等频率和规模将大大增加,俄乌双方都需要向外界表明,自己有能力拿到更多谈判筹码。

很难想象,俄罗斯会在库尔斯克地区没有完全收回的情况下同意停火或开展实质性谈判。在特朗普就职之前,俄罗斯可能会尽力夺回该地区。

在我看来,这也是为什么美欧放松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限制的原因。美欧给乌克兰的信号很明确,这些导弹不是用来攻击莫斯科,而是要帮助乌军在库尔斯克进行防守,争取在“以领土换领土”的框架下开启谈判。因此,未来俄乌哪一方能够在谈判中占据优势的因素之一,很可能取决于库尔斯克战事的结果。

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最近各方的动作完全是虚张声势。在保持红线的前提下,各种手段都可能会被使用。

普京要的不是“新明斯克协议”,而是“新雅尔塔框架”

今年8月,俄乌双方在库尔斯克州激烈交战。

至于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的问题,这里可以分享一个小插曲。俄罗斯发射导弹当天我正在南非开会,参会的俄罗斯专家非常激动地表示,从发射视频看俄罗斯发射的很可能是洲际弹道导弹,但隔天普京就进行了否认。需要看到,俄罗斯总统为此事特别发表声明,本身就很不寻常。

换言之,俄罗斯真正发射的是什么其实不重要,关键是美俄以及各方如何解读此事,能否达成某种默契。事实证明,中程导弹不会让美国和北约感受到局势重大升级的威胁,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民众对此也不会太担忧。

那么为什么需要这种默契?道理很简单,虽然拜登想要尽一切手段来帮助乌克兰巩固未来的谈判地位,但还是担心造成战略误判,俄罗斯也是如此。这种担忧主要源于美俄、美欧之间的各类官方接触渠道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针对重大军事行动的军事热线沟通显然更有效。

虽然俄罗斯不与北约发生冲突的共识也许就剩最后一层窗户纸,但大家都不会去戳破它,因为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承受戳破这层纸可能产生的后果。而关于“俄罗斯不会(不敢)使用核武器”等观点的背后逻辑也非常清晰,就是围绕这一问题的“试错代价”太大。

观察者网:其实即便是中程导弹,其范围也能覆盖整个欧洲。事实上,欧洲对特朗普上台也非常担心,怎么处理这场战争是最大的难题。如果真的进入谈判程序,那么他们过去这些年的投入,以及未来怎么保障并争取自己的利益等等,都是问题。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举动,某种意义上也是做给欧洲看。您最近在各种访学或开会期间,跟不少欧美人士有所交流,他们是怎么判断这场战争的发展走势的?

赵隆:我近期访问欧洲以及参加各类对话交流时的总体感觉是,大多数欧洲国家很清楚,在保留所谓“红线”的前提下,以现有规模和方式援助乌克兰,难以确保其通过军事手段战胜俄罗斯,这已经是基本共识。

再考虑到“特朗普回归”带来的不确定性,重启谈判也是大概率事件。但欧洲战略界对于谈判有自己的底线:第一,不能成为乌克兰的单方面妥协,特别是涉及主权问题的妥协;第二,不能被理解为俄罗斯的单方面胜利。从欧洲对谈判的前提和目标设想来看,恐怕跟特朗普的计划存在很大差距。

也就是说,虽然大家在停火谈判这个大方向上一致,但以什么代价停火,基于什么目标谈判,欧洲的考虑与美国并不一样。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特朗普单方面施压乌克兰接受俄罗斯的谈判条件,欧洲不会接受。而包括停火机制、安全保障、协议执行监督、战后重建等后续问题,在没有欧洲参与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

普京要的不是“新明斯克协议”,而是“新雅尔塔框架”

金融时报:波兰总统提议没收26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朔尔茨怒吼反对

虽说俄罗斯不在意欧洲的态度只想跟美国谈,不少观点也认为美国“断供”战争就能停止,而特朗普也非常相信元首峰会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但我觉得这里存在认识误区,最大的误区就是忽视了欧洲的作用。

其实,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除了坚守“国际道义与责任”之外,不少国家的民众真的相信波罗的海国家、东欧国家将是俄罗斯的下一个目标,以俄罗斯所提的条件冻结冲突会埋下新的“定时炸弹”。

这种看法在欧洲仍具有广泛土壤,所以欧洲不会在美国放弃援助或减少援助的情况下被动适应,而是会主动创造新常态,尽一切努力来确保——即便没有美国,乌克兰也不能垮掉在战场上。

现在的问题是,特朗普推动乌克兰止战的根本诉求来自于美国民众,这种诉求的核心是减少美国付出的经济代价。假设欧洲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经济上的成本,包括加大力度从美国购买武器援助乌克兰,对特朗普而言也未必不能接受。

两年多的战争拖累对欧洲经济的打击当然非常大,特别是德国这个欧洲经济发动机。因此,欧洲内部的辩论是如何减缓援乌经济成本向民众和社会层面的传导力度,找到方式或说服各国继续付出成本。

事实上,欧洲仍有不少选择,比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谈到过的俄罗斯冻结在欧洲的资产。虽然面临不少法律上的争议,但不排除欧洲国家最终跨越心理防线,动用这笔巨额资金的本金援助乌克兰。

如果欧洲持续渲染“放弃乌克兰”等于“放弃欧洲安全”这一概念,巩固援乌的社会凝聚力,很可能会在美国减少投入的背景下找到替代方案,其底线目标是不允许乌克兰因失去外援而被迫签署“城下之盟”。我不觉得这是无法实现的目标。

观察者网:赵老师,您提到两个点,我有一些疑惑,一是欧洲可能会在没有美国更多参与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方式来援助乌克兰,问题是过去我们也一直再谈欧洲防务自主,但讲到最后发现他们很多时候是将这些东西放在北约核保护的框架下来谈,如果未来欧洲以自己的方式援助乌克兰,又该怎么处理跟北约之间的关系呢?

赵隆:现在谈论的欧洲安全有两个层面,一是北约框架内的安全,另一个是欧盟层面讨论的防务自主问题。这场战争加速了欧盟的转型动力和进度,从规范性力量变为地缘政治和安全力量。

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建立欧盟框架下的共同安全机制。但我觉得其中最大挑战在于,欧洲既希望延续基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安全红利,又不希望在“特朗普冲击”的影响下放弃乌克兰,这种矛盾心态可能极大影响其决策和行动能力。

我的理解是,欧洲追求防务自主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实现。在乌克兰危机的催化下,欧洲在安全上越来越离不开美国。因此,无论特朗普对北约提出什么条件,最终结果大概率以欧洲做出妥协而告终,而妥协的唯一方式就是付出更多成本。欧洲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付出额外成本,也将成为乌克兰危机的重要变量之一。

明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德国年初要提前大选,而不久前德国地方选举中右翼政党风头正盛。从今年6月欧洲议会的选举结果也可以看出,欧洲的政治极化也更加明确,政坛整体出现“向右转”趋势,而减少对外援助是这类政治势力的普遍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政府和部分民众的诉求温差,成为对乌政策的主要制约因素。

观察者网:二是,我们前面讨论欧盟或是欧洲,都是把它作为整体来看,但其实这段时间可以看到欧洲内部的多元性及异见声音;比如欧盟里面有中东欧国家,其中典型代表如匈牙利,其总理欧尔班立场偏右,对俄罗斯的态度相对缓和,类似这样的因素在未来的俄乌战争和谈判沟通中,会不会发挥某些作用?现在俄欧关系几乎破裂,过去即便像默克尔与普京的关系比较好,但默克尔辞任后的采访,显然破坏了政治互信,那么像这些国家能否成为今后的沟通管道?

赵隆:我今年先后两次访问欧洲,整体感觉是外界高估了欧洲在乌克兰危机上的所谓“内部乱象”。不可否认,政府、智库、民意之间确实存在不少争论,但在“援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这个大方向上的依旧存有共识。

普京要的不是“新明斯克协议”,而是“新雅尔塔框架”

泽连斯基拒绝欧尔班的“圣诞停火”计划,并抨击其对普京没有影响力。18日欧尔班在X平台称:“我们不对任何挑衅做出回应。停火提案已摆在桌面上。要么接受它,要么就此结束。”

具体来看,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家看似“亲俄”的表态(媒体有时候会用这个笼统的标签),实际上更多是所谓欧洲版本的“MAGA”,他们推崇本国优先政策,要求政府先解决国内问题。但是,一旦牵扯到具体对俄乌立场,这些国家往往会选择妥协。例如,我们曾多次看到新闻报道,匈牙利等国反对欧盟对俄制裁,将投出反对票等,但实际上欧盟迄今已通过15轮对俄制裁。

欧洲国家目前的对俄态度很明确:第一,只有在结束战争的情况下,才可能重新思考并讨论俄欧关系。第二,一些欧洲人士提出,不太可能与普京就所谓的欧洲新安全架构问题开展讨论,需要随着时间推移等待俄罗斯的内部政治变革。

换言之,在欧洲人看来,也许在特朗普的影响下,乌克兰可以实现临时性的停火措施和冲突冻结,但如果领土主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无法明确停火协议的执行机制,特别是有效的安全保障框架,就没有办法跟俄罗斯重启关系。

俄罗斯内部也是如此,俄欧包括领导人在内的政治建制派之间没有任何互信。同时,俄罗斯认为欧洲没有战略自主,与欧洲达成《明斯克协议》3.0版本已毫无意义。这也说明俄乌谈判可能不仅需要美欧的参与,也需要包括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各个利益攸关方共同推进,弥补当事方之间的互信赤字。

从最近与俄罗斯同事的交流中可以体会到,普京要的不是“新明斯克协议”,而是“新雅尔塔框架”,也就是重新规划整个地区的势力范围和安全架构。在俄罗斯看来,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美欧达成了很多安全保障协议,但最终都没有奏效,北约不断东扩蚕食曾经的“中间地带”。但这种想法恰恰是重建和平面临的最大障碍,或者说是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因为“恢复雅尔塔”的诉求,无论美国人还是欧洲人都很难接受。

由于这个结构性矛盾几乎无法解决,这也是我对乌克兰危机未来走势持较为悲观态度的原因。普京强调谈判需要建立在伊斯坦布尔共识(根据媒体公布的文本草案,除了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外,还不允许乌境内存在外国军事力量,限制乌军的整体规模和战备水平),以及“战场现实”(主要实控领土不会轻易让出,甚至需要通过谈判予以固定)的基础上,这些恰恰是乌克兰最强烈的诉求,也包括欧洲甚至美国难以接受的内容。

即便俄乌双方恢复接触、重启谈判,但诉求鸿沟是在太大。因此,最终谈出来的恐怕只是临时性的方案,在执行与可持续性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观察者网:这个分歧给外界的一种感觉,地缘政治或国际关系陷入了一个死结,各方追求的绝对安全到底是什么,它的边界在哪里?甚至说绝对安全真的存在吗?

赵隆:乌克兰危机的发展轨迹证明,绝对安全在复杂的地缘环境中难以实现。在极度不信任的前提下,各方彻底抛弃“共同安全”理念,而是追求单方面的威慑遏制重建“缓冲区”。

同时,这场仗已经打了将近三年,只会加深俄乌之间的仇恨,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不信任感。在当前环境下,讨论各方共同参与的欧洲安全架构似乎不太现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