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启示

作者:廖小明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10-30 9386

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启示

廖小明

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启示

[内容提要]苏共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思想舆论主导权;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拓宽发展路径,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将意识形态掌控力纳入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范畴,不断提高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能力;必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诉求。

列宁领导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道路。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经过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几个时代,既取得了成就,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如何在历史和现实中认识苏联意识形态演变,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规律,这既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命运。

一、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

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体系和价值取向。简言之,意识形态就是阶级社会中具有明显阶级属性的、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成为引领人民群众实现解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20世纪初,列宁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在意识形态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道路。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十分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全面深刻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演变的过程和原因,有助于我们汲取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革命成功后,苏俄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抵御白匪进攻以及镇压旧的统治阶级残余势力,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艰巨任务。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采取强力措施,巩固了政权,抵御了反动势力从包括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攻击,开启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进程。列宁认为苏俄革命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俄国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的局面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需要,要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列宁指出,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就需要一场变革,需要有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个阶段”。

首先,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很快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从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初衷看,主要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封锁与围攻,为了让苏联的干部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意识和信心。后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对群众具有很强的教育说服功能,应该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形成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舆论合力和精神动力支持。其次,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意识形态武器,用以向人民展示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并在思想观念上对人民群众作出正确的引导。列宁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对人民进行正确的理论引导的指导思想。最后,列宁强调意识形态斗争的必要性。列宁从苏俄革命成果的维护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出发,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性。他认为,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意识形态的稳定和安全与国家政权的巩固同样重要,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确保两种制度的斗争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显著优势,为此,列宁非常重视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外部灌输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去的做法,认为“应当积极从政治上教育工人阶级,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以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需要。总体上看,列宁时期苏俄(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确的发展道路,为苏俄政权的巩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支撑。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了控制。斯大林认为,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异常复杂尖锐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对内教育引导人民,对外抵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侵袭。斯大林指出:“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所提出的新任务的基础上一经产生,就为自己开拓道路,成为人民群众的财富,它们动员人民群众,组织人民群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的势力,从而有助于推翻社会上衰颓的、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可见,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设施,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即社会存在的发展所提出的业已成熟的任务的基础上一经产生,便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物质生活,为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的业已成熟的任务,为社会物质生活能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最后形成的三方面结论中,明确将“要忠实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伟大旗帜”作为其中的一条。一方面,苏联作为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在巩固自身政权还是在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都需要加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控制力。这种努力在方向上是非常正确的,坚持和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斯大林当时把意识形态作为党内斗争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进行过三次意识形态大批判,也有损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负面作用。斯大林掀起的第一次意识形态斗争起始于列宁晚年,政治上主要批判布哈林的社会主义观,哲学领域主要批判德波林唯物主义学派;第二次意识形态大批判高潮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批判党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第三次意识形态大批判高潮出现于二战后的1946—1952年,目的是“使斯大林式政治经济制度凝固化,并且向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行移植、推广”。这种批判一定程度上封杀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空间,损害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质的理解。从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进程看,虽然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在探索中遇到困难,但是,它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这一时期,苏联理论界掀起了一场探讨新经济思想的高潮,对当时和后来的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始终要受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赫鲁晓夫时期,在政治上以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为先导,在苏共党内和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非斯大林化”活动,不仅引起了国内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混乱,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造成了分歧。

继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政治体制上的弊端仍然存在,个人崇拜、特权思想又有所抬头和发展,这样的政治局面又刺激勃列日涅夫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他相继设立了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中央文化部、克格勃第五局等专门的意识形态机构,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等理论,认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通往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一个合乎规律的阶段”,试图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力宣传,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快推进“和平演变”政策,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随着苏联经济社会发展遇到诸多困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逐渐弱化。戈尔巴乔夫上台初期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改革方针,一再声明苏联正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阶段”,“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在社会主义范围内进行”,不搞西方议会制和多党制,经济上也不搞全面私有化。但由于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估计不足,在改革措施失当、改革未见成效、阻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他试图以理论创新开创苏联改革的新局面,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提出了“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等主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代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倡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阐述国际国内问题,这实质上是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戈尔巴乔夫还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公开性、民主化’的方针,在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热情、推动改革深入发展的同时,也放开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闸门,再加上苏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新闻出版等舆论领域的控制,这就给各种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力量动用各种舆论工具来否定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甚至摧垮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导致了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局面”。在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各种否定和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反对派大行其道。1991年苏联的解体和苏联共产党的解散,正式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亡。

二、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演变的教训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旧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批判,既揭露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也构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丰富的内容和开放的体系。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不仅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开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道路。但是,后来苏联意识形态演变从本质上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诉求,留下了深刻教训。

(一)必须始终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以往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它鲜明地表达了为全世界广大劳动群众服务、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真实全面地体现和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的重要标识,也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分水岭。因此,瓦解一个政党、消灭一个国家、结束一种社会状态,既可以从庞大的经济基础着手,也可以从相对独立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入手,而且后者往往表现得更直接和明显,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看到近现代以来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文化革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原因。然而,20世纪中后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者显然忽视或者漠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这一根本原则,要么以虚假的内容进行不切实际的宣传,简单地加强意识形态控制,要么任其发展未加约束和管控,最终瓦解和终结社会主义意识也是必然。

(二)要提防“意识形态终结者”的图谋

在西方,“历史终结”之说由来已久。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分析意识形态本质的方法论,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宣扬意识形态“终结”的根本目的是要“终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统天下。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的,当前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以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是建立在意识推动社会变革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这实际上是在鼓吹欧洲中心、白人至上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至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一个有力的反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两极格局的对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都重视甚至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意识形态“终结”之说没有市场。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严重失误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主动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显然中了这种图谋。

(三)意识形态发展必须要反映民意

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虚假和僵化导致民众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政权丧失信心是密切相关的。这实质上也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发展除了要在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也不能忽视政治上层建筑的直接关联作用。处在经济基础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政治上层建筑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共产党理所当然是这个中坚力量。自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将经济巩固和意识形态健康发展有机衔接并促成二者同向发展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时也是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反之,执政党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往往都会导致这个体系陷入危局。因此,从唯物史观看待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基本判断是适合于分析苏联剧变历史的。

三、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演变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从失去主导权到最终退出思想舆论阵地的过程。这样的演变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演变告诫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无产阶级政党不能放任意识形态“自流”,必须引领和掌控意识形态发展,使其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准确体现和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诉求。

(一)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

从革命胜利到苏联解体这80多年的时间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历了从科学理论到执政党指导思想再到退出苏联政治舞台的转变。虽然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会也不可能“终结”,但在苏联以及解体之后的多个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退出了主导思想的行列,失去了对整个思想舆论的主导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和僵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对影响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内外因多种要素的综合分析,才能把握其正确方向和实践进程。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化是一种客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变革和变化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需要在此过程中把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受的冲击更大。一方面,它本身不成熟,需要在理论内涵上深化和外延上进行拓展。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也不过100多年。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的社会存在变化日趋复杂,要求意识形态发展予以回应。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这种特质既使自己获得了稳定的发展和可靠的支持,也使自身面临多元的价值观冲击。比如,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就以普世价值之名掩盖其阶级实质,这也为这种价值观迷惑大众提供了条件。上述情况决定了“资强社弱”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道路和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也必然是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体现和反映到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争夺都异常复杂而又激烈。“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立足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二)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拓宽发展路径,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客观地说,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初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巩固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引领和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脱离了生动的社会主义实践,使自身陷入被动和僵化的境地,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苏联意识形态演变的教训告诉我们:真理来源于实践,又被实践检验。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坚持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拓宽发展路径,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从内涵方面看,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核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和把握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的100多年,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超越背离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社会发展规律。但是,时代在发展,理论也要常青。理论的发展需要体现和反映社会的深刻变革,这实质上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命题和任务,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从外延看,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体系上需要丰富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在层次性和宽泛性上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外延性拓展也不是没有边界的,兼容并包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旧的意识形态的“和解”,事实上,只要有阶级存在,意识形态就不能简单地“和解”。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外延拓展是批判吸收基础上的包容多样是在交流、交融和交锋之中的超越与创新。今天,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必然要求。

(三)必须将意识形态掌控力纳入执政能力建设范畴,不断提高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能力

“一个政权、政党需要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是建立政治合法性、稳固政权和塑造政党执政合理性的重要依凭。”认真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深刻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决定党的战斗力的,不仅是党员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要让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真理的力量,又有人格的力量,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严明的纪律,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舆论的引导,要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处于思想舆论的主导地位。事实上,苏联解体、苏联意识形态演变最关键的原因是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力弱化了,这种能力包括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力、对意识形态发展的引导力。在阶级和国家仍然普遍存在的当今社会,没有不受控制的意识形态,但也不能让意识形态一成不变。重要的是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将意识形态掌控能力作为执政能力的重要要素,纳入执政能力建设范畴,不断提高引领意识形态正确发展的能力。

“思想政治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总开关’,也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问题。”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斗争格局中,执政党建设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和引导是非常关键的。这不仅体现在执政党本身对社会舆论和思想发展的正确导向上,而且体现在执政党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还指出: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各种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事实上,讲政治首先关系到意识形态的正确发展方向,“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讲政治关乎党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管党治党、避免犯颠覆性错误的根本保证”。思想意识的先进,是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思想上不能缺钙,不能得软骨病。当前,为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我们要将意识形态的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作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抓紧抓好。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必须体现和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诉求

纵观苏东意识形态演变的历史和苏联解体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什么时候意识形态发展坚持了人民导向,始终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诉求进行理论的科学阐释,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就具有生命力,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苏联人民不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是抛弃了被曲解和肢解的所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体系。苏联解体以来2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不仅体现在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合力合成上,而且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利益导向上。苏联剧变也体现了历史的辩证法,反映出人心向背始终是历史的根本决定因素。

从本质上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坚定,根本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认同和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人民利益导向是我们掌控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方向标,也是我们形成发展合力的关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讲政治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政治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背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诉求,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引领群众,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纳入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将思想上的纯净和政治上的坚定作为检验党员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惟有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本着对党的事业、国家前途、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深刻理解宣传思想工作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运用发展思维和改革思路来全面认识现实,客观反映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把握大局与大势,以正面宣传为主的鲜明导向凝聚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7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