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客对中共的诋毁散发霉味

作者:吴 波 来源:环球时报 2020-07-30 501

美政客对中共的诋毁散发霉味

  

美政客对中共的诋毁散发霉味

近来,美国一些政客频频诋毁中国共产党,妄图挑拨中国人民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以往美国对华政策之所以犯下“错误”,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看清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将之视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政策最大的败笔”,他们曾乐观地认为,既然能够在冷战中对苏联不战而胜,那么中国也自然不在话下,“遗憾的是,这原来是很幼稚的想法”。

美国的确有进一步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必要,的确应该对以往认知开启批判性反思,然而这种反思至今却依然被浓郁的主观偏狭气氛所包围。在此之前,这种主观性已经在他们关于中国道路的定义中有所体现。在内心深处他们不仅拒绝承认世界上存在不同的现代化路径,也拒绝承认不同的现代化样态。他们在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定性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同时,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定性为所谓“国家资本主义”。以此为基础,他们不仅一厢情愿地将中美冲突解释为“资本主义冲突论”,甚至还得意满满地自嗨,资本主义已经“统治世界”,社会主义“皮之不存”。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解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对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中贯彻的价值原则缺乏全面的考察,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探索之所以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新路,因为它是一种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很显然,在他们对中国道路的片面理解中,也显露出对中国共产党本质认知上的模糊。从定义中国道路转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定义,虽然反映了美国深化对中国认识的欲望在逐步增强,但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中国共产党,他们的解读依然苍白无力并由此导致多方面认识和实践偏差,至于主要原因,还是源于美政客对意识形态预设立场的根深蒂固,其中既有自身处于“价值制高点”的固执和傲慢,又有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窠臼中的偏见和自恋。他们说自己过去“没有看清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就其现实认知而言,这个模糊不仅仍然在延续,而且在深化。

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就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现实地位而言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个什么模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近日发布一份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的报告给出了答案。这是一份研究跨度长达13年,经过8次调查和3万余名中国城乡民众参与的实证研究成果。报告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稳固,韧性源于民众的广泛支持。根据这份调查报告,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满意率比过去几十年任何时候都高,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效率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事实上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满意度超过了93%。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经验性认识。新冠疫情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的中国绝非“一个人民的生活被全面控制的国家”,而是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疫赋予的安全感,正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从执政党的单一角度分析显然还没有触及本质的层面。当美国政客指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组织”和“共产主义执政党”时,与其说他们是为了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倒不如说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敌意。他们甚至试图将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污蔑马列主义蔑视自然人个体,把苏共所犯下的一些历史错误,生搬硬套到中国共产党身上,并试图涂抹成中国共产党的底色,不仅进一步暴露出他们对中国社会现实的选择性忽视,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诋毁和污蔑。

事实上,人民立场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政客从政治属性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污名化,每一个词语都散发出浓浓的霉味,不过是从西方意识形态垃圾堆里翻出来的陈词滥调而已。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不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组织,事实是最有力的自辩。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不惧风险、不怕牺牲、冲向战疫一线的许多医护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不仅用无畏逆行证明了他们不只是“名义上的共产主义者”,也无情粉碎了种种妖魔化论调。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建构新文明类型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今天的作为和努力,最终指向的是一个关乎人类解放的命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始终将自我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理想性和纪律性削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无论是“打虎拍蝇”的强力反腐还是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都充分反映了对苏共所犯错误的强烈警醒和深刻反思。

对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中美双方彼此都应把面临的重大问题想清楚、说清楚,这是开展对话和合作的前提。有了20世纪以来两制关系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参考,双方应该能更好地把握住底线,避免人类社会陷入至暗时刻的可能。(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