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核潜艇那会儿,我们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

作者:夏玉亭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9-11 428

回忆核潜艇上的衣食住行

夏玉亭

我是66届毕业于工程物理系的清华学子,响应国家号召,68年初来到渤海造船厂,曾参加了一代核潜艇的建造、试验、中小修等有关反应堆方面的工作。在厂40余年,一直在生产一线忙活,走遍了艇上各个角落。下面根据我的认知,给希望了解核潜艇生活方面事情的朋友们做一点科普简介。我也表达一下我对无私奉献的艇员们的敬佩之情,他们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中长期生活、工作,为国无私奉献,也能唤起曾经在核潜艇上服役老兵们的记忆。

一、核潜艇上的“住”

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在住的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相同的方面是都比较狭小、拥挤,但核潜艇比常规潜艇稍好一些。不同的方面是,核潜艇上艇员更多,相对应的艇员住舱也多。潜艇上的空间特别宝贵。一艘潜艇的吨位有几千吨,也就是说空间就有几千立方米,但绝大多数的空间被机械和设备所占用,留给人的居住空间占比就非常小了。艇上的居住舱室大概分为几种,艇的领导——艇长和政委各自有一个单人间,面积都很小也很狭窄,甚至都不能伸直腰杆在舱内活动,设施非常简单也很窄,大约和火车上的硬卧铺差不多宽,除了必备的床铺外就基本没有什么生活设施了。就连如此简单的舱室在试航期间也要让给比他们更大的领导“使用”。

艇上部门长一级的干部只能住两人或三人间,室内设施简单到家了。大多数艇员的住舱都分布在能住人的舱室,如指挥舱、前辅机舱、尾舱等舱室,他们的住舱都是多人间,有6人间和12人间等不同的人数,以6人间为例,进门的通道大约有五六十厘米宽,舱室高度大约两米多一点,分上下三层铺,床宽度顶多60厘米,层间距离不够一个人坐起来的身高。床一面用铰链固定在舱壁上,临近通道一面用吊索固定在顶棚上。床之间靠舱壁立有多层小柜供艇员存放个人物品。这比火车的硬卧空间小多了,人们怎样进入床铺上可想而知。

搞核潜艇那会儿,我们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

搞核潜艇那会儿,我们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

潜艇兵的6人卧室(陈晋南选自央视新闻)。

况且在舱内还有许多通风管道及其他一些电缆、管道、阀门等也占用了不少地方,留给艇员的活动空间是十分有限的,除了睡觉也干不了其他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住室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许多时候要倒班睡觉,真是歇人不歇马,尤其是试航期间,参试人员很多,还要给他们留出一些房间,留给艇员的住处就更有限了。

这是艇上的一般情况,轮到我们工厂参试人员的住处就更是可以用“艰难”来形容了。一般说,一条艇刚开始试航的早期,参试人员特别多,每个航次都有几十人,分别来自领导机关、科研院所、各个设备配套厂家等,当然都是与本航次试验任务有关的人员,艇上给这些外来人员安排住处和吃饭都是很大的难题。在这些人员中工厂的人员是最该谦让的,因为我们是东道主。除了工厂领导以外的一般人员都是“各自为战”,住处自己解决,吃饭分配在有关舱室,由艇员负责打饭。

那么我们工厂的工人怎么住呢,我们的办法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试航期间一舱的鱼雷托架上是集中住人的好地方。鱼雷托架有四排,在左右各两排托架之间搭上横梁,横梁间搭上铺板(用木板钉成的床铺板),在铺板上铺个床垫,就搭成了大通铺。这样在鱼雷架上就搭成了上下三层六个大通铺,足够五六十人睡觉和休息,到吃饭的时候就由一舱的艇员打饭过来,给每一个人分菜、分饭,饭后由艇员洗刷餐具,当然人多也需要分批就餐。

即使这样安排,也还有分不到铺位的人,那就各自为战吧。譬如我吧,就经常不到一舱去,我的岗位在后辅机舱控制室,我就经常吃住都在那里,睡觉就在仪表屏的后边,这里很窄,人要爬进去,能平躺下一个人,铺个垫子就可以了,也不用盖被子,因为这里一年四季很热,虽然噪声很大,但人困了怎么都能睡得着。

搞核潜艇那会儿,我们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

在机舱临时铺位休息的士兵(陈晋南选自央视新闻)。

我伴随09一代艇近40年,出海试航次数无法统计和记载。早期和晚期出海的情况变化也很大,方法和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早期出海试验的方式基本上是“早出晚归”,早晨4点起床,5点开饭,6点登艇,7点离码头。下午5点到7点前回港靠码头,所以不存在海上过夜的问题,居住问题不突出。到了中后期试验方式、方法有了改进,艇在海上过夜,连续多天进行试验,试验人员随试验项目而轮换,采取换乘的方式换人,这就突出了人员居住问题。

同样,开始这种方式的初期,工厂人员也没有集中住在一舱大通铺上,而是各自为战、择地而居,譬如406艇出海试验时期,我那时担任交船队计调室副主任,出海试验时,我负责组织搭建通铺这项工作,我们工厂人员就在弹舱的比较宽敞的空间临时搭建通铺。后来才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在一舱搭建通铺的方式。

各艇的会议室是个比较大的房间,试航期间若开会,则在这里举行,而平时则是个很好的居住场所,一般安排军代表和重要的科技人员居住,条件比较舒适。

洗脸、漱口、洗澡是人生必需事,在居住舱室和工作岗位附近都会有一些洗手池,艇上也设有淋浴间,定时供应洗漱用水。我作为临时人员几十年没有在艇上洗过澡,没有这方面的体验。

全艇在生活舱室和工作舱室的底层设置了一些厕所,其中设有大、小便池,它与一般的家庭卫生间不一样,它有一套专门的实施,收集排泄物排入专门的污水柜,我出海几十年从来没有用过水下的大便器,不知道怎样操作,据说不会用会造成很大的麻烦。需要大便时就等到艇在水上航行时,到舰桥上的水面厕所去解决,这里没有特殊要求,和陆地室外一样随便,只是有时需要排队。艇在水下航行,那就只好忍耐吧。

二、核潜艇上的“食”

核潜艇出海试验时,艇员有一百三四十人,各参试单位一般也有四十多人。这么多人吃饭是个大问题。所以出海前要“装载”,老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说的就是要根据出海的计划时间,备足熟食品、粮食(米面)、蔬菜、水果、罐头、饮料、饮用水等。艇上要带几吨甚至几十吨食品,怎么储存呢?在艇上有几个冷库,有足够的储藏能力,哪怕出海几十天也不会断炊。还可以装载一些压缩食品,以备应急。

艇上有一个厨房,位置在艇的中部(一般在三舱中层)。厨房都使用电锅、电灶,没有天然气或烧油的明火灶,这当然是安全的要求。厨师都是由艇员专职担任的,当然都是经过专门培训过的。做米饭的锅都很大,直径大约五六十厘米,深度也有六七十厘米,这么大的锅做那么多的饭即不能生也不能“糊”,还真是一项技术活,而且还要一顿饭做几锅才能够全体人员吃的。炒菜当然也是用大锅,炒菜量也很大,虽然是大锅菜但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每顿饭都至少有两个菜、一个汤。

每到开饭时节,指挥舱都会发出口令,先从前后两舱开始打饭,然后向中间过渡,艇员一般就是用“饭桶”盛饭菜和菜汤,打回来的饭菜再分发给每个人的碗里或餐盘里。当然这种开饭方式是在试航期间人员比较多的时候才采用的,正常时期艇员是轮流到饭厅开饭的。在厨房的对面有一个餐厅,面积不大可供二十多个人同时进餐,这样就需要迅速、快捷完成吃饭任务。厨房里也有电烤箱,试航初期有时从码头装载一些馒头,在艇上用烤箱烤一下当饭吃也是不错的饭食。

在艇上最辛苦的应当是炊事员,他们每天要正常地开三顿饭,夜里还要为夜班值班人员准备夜宵。做饭时厨房很热,活儿又多又重,汗流浃背是经常的事,厨房又小,活动空间有限,开饭时间又长,经常是一顿饭收拾完还来不及休息一会儿,就得准备下一顿饭,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你说辛苦不辛苦。

每到开饭时间,全船的隔舱门都会打开,也是全船通风换气的时间,这时全船空气中漂浮着饭菜的香味很是诱人咽口水(晕船时除外)。艇上做的饭菜虽然是大锅饭菜,但是非常香,我经常出海,艇上的饭菜吃不够,常常诱人回味,令人记忆深刻。但是艇上人多,有时饭菜不够吃,吃个半饱,也会理解,没有人抱怨。

搞核潜艇那会儿,我们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

潜艇兵的6人卧室和餐厅(陈晋南选自央视新闻)。

艇上的厨余垃圾怎么处理呢?这有一套专用设备,叫残渣抛出装置,厨余垃圾过滤打包,放入抛出装置中,在指定的海域,用高压空气或水压出艇外进入大海。艇上的饮用水一般储存在专用的饮用水仓中,应急情况下也会启用造水装置生产纯净水,再经过矿化处理添加一些药品,才能供人饮用。艇上的饮用水有专门的水龙头供水,艇员可以用电水壶打水,再烧开饮用。我在艇上尽量不喝水。

三、核潜艇上的“行”

一艘核潜艇全长百十米,似乎没有所谓“行”的事情,这里要说的是艇的“行”和人的“行”。要说艇的“行”,要分水上和水下两种情况。

先说水上,我们出海试航,经历的最多的时间还是水面航行状态。一条新艇完成在码头的系泊试验以后,就要进行航海试验,航海试验最早试验项目是水面动力系统试验,在葫芦岛厂区附近的预试航。尽管在码头进行过动力系统的活车试验,那是在船坞内或码头上用缆绳将艇固定在岸边,将艇内的航行动力系统——主机(汽轮机)或辅机(推进电机)开动起来,以低速运行,进行机械磨合试验,检查各有关机械是否能正常运行,机械的供汽、供电设备工作是否协调,工作参数是否正常,一般说由低速到高速各自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试验项目后,经军方和船厂质检部门的验收合格才算通过验收。

码头试验时螺旋桨的转数不超过50转/分钟,而到海上也是从低速开始磨合试验,按照试验大纲规定的试验程序,逐步进行。艇出海试验事先都规定一定的海区,海区内没有障碍物、船只,海区外安排有警戒舰船负责观察海区内外的安全情况。艇在海区内一般是走直线航路,到海区边缘就转回头返回。当然,艇走什么航向要根据海情由指挥员决定。如果海上风平浪静,则艇上人员比较轻松,会感觉良好。如果遇到风浪,则有些麻烦。一般说初次出海试验都会选择好天气,但也有遇到不测风云的时候。

艇进行到高速航行的工况时,艇外的风景十分壮观。人站在指挥台上,往前看只见艇首深深埋入水中,顶起的波浪经指挥台围壳一分为二,沿着艇体迅速向后涌去,形成一道白浪,艇的后脊梁骨也深深埋在水中,再沿尾舵分开,形成一条逐渐张开的航迹指向天边,久久不会弥合,人站在指挥台顶端风从耳边吹过,只觉得呼呼作响。如果试航是在冬天,那就要吃些苦头了,风刮到脸上如刀割一样,人还要迎风而立,时刻观察前方,虽然有防护面具或眼罩,也是对人严重的考验。

水面航行试验时,人在舱内与舱外感受大不相同。如果风平浪静则与停靠在码头也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机器声轰鸣,人微微有些晃动的感觉;如果遇到风浪,人就会有“晕”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因人而异。真要遇到大风大浪,那就是考验人的时候了。

我曾经遇到过多次晕船。第一次是首艇渡航到大连试验基地去的路上,走到老铁山附近要改变航向,遇到了侧面大风,艇立即“颤抖”了起来,我感觉晕得厉害,赶紧从舰桥上下来往舱内跑,当跑到我的岗位的时候已经晕得忍无可忍了,靠着仪表柜刚坐下,就迫不可待地吐了起来。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晕船,因此留下了深刻记忆,以后还遇到过若干次。

遇到的最厉害的一次是某艇最后的那次检验性试航,也是在大连海域老铁山附近,遇到了特大风,当时艇的横向倾斜摇摆到47度,艇内凡是放在柜子顶上的东西,如茶杯、水壶,地板上的桶什么的统统掉在地板上滚来滚去,艇员坐在椅子上也大部分晕船呕吐了,但也得坚持值班操作,好在机械全部投入自动控制状态。我当时躺在控制室的地板上,一动也不能动,眼睛也不敢睁,连续一天一夜没有动地方,不吃也不喝。终于熬过风浪,才还原了。

前面说的是水面航行工况,试验进行到水下试验阶段,就“舒服”多了。在艇内就跟在码头是一样的,一点也感觉不到船在走,丝毫没有“动”感,更没有晕船的情况发生。

下面说一下人的“行”。人在艇内总要走动,在艇上完全不像在地面上,艇内空间十分狭小,通道也很窄很矮,如果个子稍微高一些,很容易碰头,因为艇内到处都有“障碍”,管路、阀门、电缆、灯具等等,稍不留意就碰一下,轻则起包,重则流血,不过在艇上活动习惯了,哪里有什么,该躲该让都心中有数了,发生“事故”就很少了。

说到艇内走路,不得不说一下核潜艇上的特殊之处,那就是反应堆舱屏蔽走廊。大家都知道核潜艇的特殊之处就是核反应堆,反应堆单独安装在一个密闭的舱室中,它的前后隔壁是有安全屏蔽的,对人的安全没有任何问题。堆舱处于艇的中部,它的一侧有一个走廊,虽然也有屏蔽层但比较薄弱,存在一些有害射线,所以人通过走廊时都比较快的通过,尽量减少停留时间。

另外,核潜艇与常规潜艇一样也是分为几个舱室的,舱室之间有水密门,水密门通过齿条和齿轮用摇把将门锁紧,一般情况下门都是关闭的,保证“一舱进水不沉性”。所以要求在航行状态下,人通过舱门时自己开门、自己关门,不可忘记。一个舱室内也有一些方门,但不是严格水密的,例如厕所、住舱和噪声很大的舱室(如变流机室、柴油机室)等,使用时也要按要求操作。

下面谈一下试航中我们遇到的一个“行”的问题,就是“换乘”。前面曾经说过,早期试航是早出晚归,后期是一个航次安排多种试验项目,参试人员采取“换乘”的办法轮换上艇,轮换的办法就是规定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换上艇的人员从码头登上小艇(拖轮或其它小艇)到换乘地点靠上潜艇,拉一根绳子、搭一个跳板供人上下,换人完毕各自离开。如果换乘时风平浪静会很顺利,如果遇到风浪也会出现意外,甚至换不成。我就有一次晕船无法离开小艇,没能成功上艇,无功而返,白折腾一次还白受了罪。

四、核潜艇上的“衣”

在艇上穿衣主要的就是工作服。工作服是我们工人上艇必需的装备,冬天有棉工作服,夏天有单工作服。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其实说道还是有的。例如,大冬天你穿了一个大棉袄、大棉裤在艇外那是必须的,不然就难以抵御寒风刺骨;但是到了艇内,你就得脱掉,因为艇上运行起来,尤其到了动力舱室,那就冷热不均,一般的地方温度适宜,穿一件单工作服就可以了,但是你如果站到了风口下,则叫你冷得发抖,如果你站到了不通风的地方,你就冒汗吧。所以要在艇上工作你就得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不怕寒暑,抗感冒的能力一定得强,不然就感冒频发。

即使出海试验,各个舱室也冷热不均。艇上最热的地方是动力舱,那里有汽机和蒸汽管道、阀门,即使它们都包了绝缘层,但它们附近也是热气腾腾,比前面舱室要热很多。温度最低的地方是一舱,那里没有多少热源,一般温度也就是在20度。所以晚上睡觉或白天休息,需要多穿一些。同一条艇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同时存在也是一种风景。

我们除了跟艇出海,更多的登艇时间是平时干活。建造或维修期间,有大量的工作都要人们去完成。往往这个时候是最考验人的时候,因为平日里艇处于不运行状态,或建造期间,艇上是没有空调设施的,艇完全处在自然状态。夏天艇在码头或船坞停靠,艇的上层甲板热得烫脚,艇内上层空间就像火炉一样又闷又热,叫人喘不过气来,别说干活,就是坐在那里也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即使这样也得工作,这时我们往往就脱下外衣光着身子干活,不然怎样完成任务。

到了冬天,舱室里没有取暖设施,即使有少量加热器也是杯水车薪,也只能保持零上几度,在这样冷的时候,我们也得照样干活,伸出手来冻得发麻、发木,咬牙也得坚持干完活才能下艇。干了几十年潜艇工作,对核潜艇的艰苦环境深有体会,若没有一点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是难以坚持数十年的。在千行百业中,造船是很苦的,而造潜艇又是最苦的。

五、核潜艇上的“气”

说过了衣食住行,就再说说潜艇上的一个特殊问题——有关空气的事儿。潜艇与一般舰船或陆地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空气,潜艇是个密封空间,艇在水下航行时是完全与世隔绝的,那么人时刻必须的空气是如何保证的呢?这就要说到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是潜艇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的重要性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里说的空调又与家庭用的空调或大楼用的集中空调是两码事,民用空调只是调节室内冷暖和湿度,而艇上用的空调则是一套十分设备复杂而功能更为广泛全面的系统,所以又叫综合空调系统。

综合空调系统包括:全船通风系统、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制氧装置、气体采样与分析系统等,它象人的血管和神经一样遍布全船各个角落。它除了调节冷暖和湿度以外,还要能去除各种来源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等有害气体、生产供人呼吸必需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证空气比例和质量。

全船通风系统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了各个舱室的风机和空气冷却器、全船通风风机、全船通风风管、艇与艇外连接的总阀和管路,也包括给各个房间通风的管路和阀门。如果艇在水面航行,则有计划的安排通风换气时间。这时值更官通过广播命令全艇,打开进气和排气总阀和舱室间的通风阀,然后启动全船通风系统的排风机,将艇内的空气排出艇外,把外部的新鲜空气换入舱内,一般通风半小时或几十分钟停止风机,关闭进排气总阀和舱室间隔舱阀,完成一次通风换气。各个舱室之间有水密门,全船通风系统的通风管道是贯穿各个舱室的,舱室通风管道通过舱壁的时候都有隔仓阀门,不通风换气的时候都要关闭,以保证舱室密闭安全。

如果艇在水下航行,则必须启动全船综合空调系统,按各个装置和系统的功能由艇员负责操作,他们按照岗位分工协同作战共同保证空气安全。如果你感觉到昏昏欲睡,那么肯定是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偏低了,这在七十年代曾经发生过,我还有所记忆。

舱室内的制冷是经常需要的,尤其是动力舱室,那里的热源太多了,如果没有制冷,舱室温度就会达到五六十度。为了制冷,艇上设置了两台制冷机,分别在主机舱和后辅机舱,制冷机开起来能达到五十万大卡的制冷能力。制冷机出来的冷水通过管路送到冷热交换器,交换器后边就是风机,风机启动后热空气吹过交换器就被冷却了,冷风通过管道送到各个出风口,再通过风门调整风的方向和流量使得舱室均匀降温。

当然风机的空气入口也是连着管道的,从各个吸风口把热空气吸入。热的舱室主要任务是降温,也需要除湿,热空气经过冷却器,其中所含的水分就会凝结,凝水通过管路收集排入舱底。而冷的舱室就需要升温,例如艇前部的鱼雷仓、指挥舱和住舱都需要升温,必要时通过空气加热器给舱室升温,当然空气流通也是通过通风管路进行的。

与空气系统有关的还有一件事是高压空气系统,潜艇起浮与下潜是靠抗沉水仓充排气实现的。在潜艇的背部甲板下或水舱中安装了若干组高压空气瓶,里面充满了高压空气,大约200千克的气压。高压空气管路通到指挥舱部位,那里有许多阀门连通到弦外各抗沉水舱,需要起浮时,通过开关高压阀门将高压空气注入水柜,把水通过舱底的通海阀排出水柜,艇则获得一定的浮力就升起了。反之,需要下潜时则将抗沉水仓的通气阀打开,水柜内的空气释放到大气中,海水通过舱底的通海阀进入水柜,艇就慢慢下沉了。艇沉浮这件事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也挺复杂的,存在着一定风险,需要听从指挥,全艇配合才能保证安全。通海阀和通气阀都是由液压机控制的,液机的油路阀门是由艇员根据指令操作的,阀门的开闭口令是由指挥官下达的。

高压空气瓶要经常保持充满高压空气,一旦气瓶气压不足,就需要补充充气。充气时也必须在水面状态或半潜状态,启动空气压缩机,把空气压缩到气瓶中直到满足气压要求为止。

说到潜艇内的气压,还要说一下气密试验的事。每次出海离码头前,都要进行一次气密试验。人员到齐各就各位后,关闭潜艇前后部及指挥台舱门,给舱内注入中压空气,一般气压加到0.5公斤,保持一段时间,检查舱室的气密情况,经检查合格才能下达离码头命令。检查气密时,人们的耳朵都会产生不适感,出海次数多了,自然也就习惯了。有时在舱内会感到气压偏高了,其实是因为高压空气阀门漏气造成的,艇上都会采取降压措施。像这样气压异常的现象会经常发生,习惯就好。

艇上各大舱内都设有高压空气注入管路,它们是为舱室异常进水而设置的。当有舱室进水情况严重时,就会启动应急措施,首先将舱室隔离,即关闭隔仓阀门和水密门,然后开启高压空气注入阀门,使舱内气压升高,当舱内气压与艇外气压平衡时水就不会再进入舱室了,就可以采取措施处理事故了。这样的情况我只在码头遇到过一次。

搞核潜艇那会儿,我们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

那时我们是既当技术人员,又当工人,不分技术活和体力活,什么都干。我们之所以这样努力工作,是因为我们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报效国家是我们唯一的心愿和责任。我们为了中国核潜艇,在偏僻的小岛上一直干到退休,至今无怨无悔。

(作者系葫芦岛渤海造船厂研究级高级工程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3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