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作者:佚名 来源:共青团中央 2022-12-10 1055

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

却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他隐姓埋名十七载

只为给新中国造出核武器

对于他一生的成就

曾有评论说

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

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

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他就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淦昌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19641016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617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

而中国

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这背后离不开

王淦昌在

原子弹、氢弹原理上的突破

不仅如此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李政道、周光召、邓稼先

程开甲、于敏都是他的学生

在他的手稿里,曾写下:

毕生之追求

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他就是这样一位

心怀天下、为国为民的科学家

1998年的今天

王淦昌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静静地离开了他一生眷恋的

科研工作岗位

享年91

今天,缅怀王淦昌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科学报国,为祖国崛起而读书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

江苏省常熟市

支塘镇枫塘沧的一个中医世家

家中日子原本殷实

但不幸的是

4岁时,父亲病逝

13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

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

但家人非常支持他读书

外婆对他讲:

要像岳飞那样

胸怀大志,精忠报国

王淦昌也没让家人失望

考进素有南浦东、北南开

之称的浦东中学

中学期间

他便自学微积分

且成绩始终优异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1929年,王淦昌在清华园

1925年,18岁的王淦昌心怀

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

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

第一届本科生

教授王淦昌大一普通物理学的

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

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

受叶企孙鼓励

王淦昌对物理学的深邃和精彩

产生浓厚兴趣

最后在分系时选择物理系

从此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

在读大学的几年间

王淦昌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

亲身感受着政府的软弱无能

目睹了身边同学惨遭杀戮

他愤慨不已

叶企孙激动地跟他讲:

只有科学

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这句话,王淦昌记了一辈子

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

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上世纪30年代

世界的科学重心在欧洲

德国又是欧洲的科学中心

聚集了大部分世界顶级的科学家

在那个近代物理系的黄金时代

王淦昌被德国最著名的

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

放射性物理研究室录取

师从被爱因斯坦称为

德国的居里夫人

著名女科学家莉泽·迈特纳

并成为其唯一的中国学生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23岁的王淦昌在远赴德国求学的渡轮上

在柏林大学的四年间

王淦昌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

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非凡的科学见解和宽阔的实验思路

深得迈特纳赏识

1932

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

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

提出了质疑

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欣喜万分的王淦昌

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却被导师拒绝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

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

发现了中子

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第一次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1934

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淦昌

不顾导师挽留

毅然选择回国

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

条件艰苦可想而知

德国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劝他说: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中国很落后

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

你又何必回去呢?

可王淦昌却讲: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

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

身为中国人

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

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将星光撒向一代科学人才的心中

回国后的王淦昌

先在山东大学任教

后应竺可桢之邀来到浙江大学

29岁、风华正茂的他

成为浙江大学最年轻

最受欢迎的教授

抗战期间

浙江大学是国立各大学中

迁校次数最多的大学之一

历经江南六省

辗转跋涉2600多公里

最终在遵义一座破庙扎根

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1936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浙大西迁至贵州遵义时,在湄潭这座小山城里,王淦昌的一家

一路上,王淦昌开设了

近代物理和军用物理课

即便只有两名学生时

他也会认真备课、讲课

每次警报响起

大家便不得不跑到

溶洞里继续上课

后来被誉为核司令

中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程开甲

就是当年在溶洞听了王淦昌

讲物理学的种种妙处后

立志学习物理报国的

在浙江大学

王淦昌工作了16

在无比艰苦的教学环境中

将科学的星光

撒进了一代浙大学子的心里

为祖国培养了一批顶尖科学家

三度错失诺奖

而他的心中只有祖国

同时,不断地搬迁中

王淦昌从未停止过科学研究

没有实验设施

没有实验所需的酒精、烧杯

他就以木炭、茶杯替代

没有高真空系统循环水流

就设法将水桶放在高板凳上

利用落差提供水流

没有电

就利用废旧汽车的发动机发电

……

正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

他制成荧光粉——

磷光硫化锌

为国家填补了科研空白

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界

流传着中微子的传说

但无人能证实它的存在

在得了肺结核的境况中

王淦昌就在油灯下

研究中微子探测

1942年,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

王淦昌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

这篇论文引起了轰动

但由于国内实验条件有限

他未能付诸实践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

受到这篇论文的启发

第一次在核反应堆中捕捉到了中微子

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又一次错过了

获得诺奖的机会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左二为王淦昌

发现中微子后

王淦昌又着手寻找宇宙线粒子

并撰写研究论文

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

按照王淦昌论文里的方法进行了试验

成功发现了π介子

获得了195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王淦昌第三次错失诺奖

可他却说

将论文发出去

就是希望同行能够探测到中微子

他想的是为世界科学做贡献

而非自己的得失

他心中最为牵挂的

是祖国实力发展的步伐

驻守大漠,隐姓埋名17

我愿以身许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让王淦昌心潮澎湃

他的事业也开始了新的方向

1950年初

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

应钱三强邀请

王淦昌正式调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1989年,王淦昌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氟化氪激光装置前指导工作

1959年,王淦昌带领研究小组

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震惊世界

当时外界认为

王淦昌获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但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王淦昌从苏联回国后不久

却彻底消失在了世界的瞩目中

1960年,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

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

并因着祖国需要

选择隐姓埋名

要知道,如此的选择

意味着他将要放弃的太多

甚至再也无缘诺奖

可他却毫无迟疑写下王京二字

并掷地有声地说

我愿以身许国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从那以后

科学家王淦昌音讯全无

大漠深处多了一个

王京的研究员

甚至连他的家人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50多岁的王淦昌

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

他克服艰苦条件,所有试验亲力亲为

经常是一个馒头一杯水

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王淦昌的木箱,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原子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想要研制原子弹

就要摸清楚原子弹的内爆规律

这也是联结核武器理论设计

与核试验成功的关键一环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位于罗布泊荒原深处的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遗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爆炸成功

当时

试验基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有时大风能把军用帐篷都掀起来

一年四季

浑身上下不是沙就是土

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

许多人都由于营养不良

得了浮肿病

王淦昌也不例外

但他全然不顾

带领几十名试验队员

一心扑在实验工作上

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搞科学研究的人

特别是从事

我们这个事业的科学工作者

不能怕艰苦

19641016

随着戈壁滩上一阵巨响

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一天

对于王淦昌来说

也是无法忘记的一天

他随着沸腾的人群

从掩体里跑出来

激动地挥动着双臂

流着热泪欢呼:

成功啦!我们成功啦!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照片拍摄于1966年,在氢弹原理塔爆试验现场,王淦昌(左)与朱光亚(右)正向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中)汇报试验成果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以后

王淦昌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又继续投身到氢弹研制的任务中

西北核基地的试验场

冰天雪地、寒风刺骨

年近花甲的他

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

不辞劳苦地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一起

他抗住了高原和沙漠的艰苦

常常不顾疲倦工作到深夜

为了加快工作进度

他经常跑去和工人谈心聊天

为大家加油鼓劲

工人们看到

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淦昌

依然那么努力地工作

也都备受鼓舞

后来工人们都开玩笑叫他王老头

王淦昌听了十分高兴:

非常好

这说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1967617

一架高速飞行的飞机

在我国西北大漠上空

成功抛出了一颗

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

全世界都为此震惊

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

第四个能够制造氢弹的国家

从此跻身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等王淦昌自大漠归来

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

已是满头银发的71岁老人

那是1978

他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

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这一年

他获准公开身份

并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照片拍摄于1989年,在秦山核电站现场,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的王淦昌登上几十米的高处进行参观检查

1961年到1978

整整17

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

氢弹原理突破

以及核武器研制的

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

为我国核武器研制

做出了巨大贡献

立下了不朽功勋

他用17年的隐姓埋名

托起了一个国家最坚固的盾牌

19863

为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王淦昌会同

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

提出“863”计划建议

并获中央批准

“863”计划成为我国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

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

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他是中国核物理“大佬”们的老师,三次错失诺奖,隐姓埋名只为……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除了搞科研

王淦昌还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1982年,王淦昌把获得的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000元奖金

全部捐献给原子能所

他在信中写道

我自愿将奖金全部捐给

原子能所中、小学

愿娃娃们茁壮成长

好为原子能事业多做工作

1999年,王淦昌被授予

两弹一星元勋功勋奖章

然而,他却没能亲手接过这份荣誉

19981210

王淦昌逝世,享年91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王淦昌用一生书写了

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致敬国之脊梁!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5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