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到底是真是假?关于雷锋的九大谣言

作者:闫光宇 来源:微信公众号“山西青年” 2018-03-04 3531

雷锋到底是真是假?关于雷锋的九大谣言

闫光宇

雷锋到底是真是假?关于雷锋的九大谣言

现在,网络上对雷锋的质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提到雷锋,我们总会问:

1、为什么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

2、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

3、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文字?

4、雷锋为何能频频调动,常能请假外出?

5、雷锋哪来那么多钱捐款?

6、雷锋有没有皮夹克、手表?还是艰苦朴素的偶像吗?

7、雷锋白天打手电看书?真的假的?

8、雷锋是捡粪高手?

9、西点军校里有雷锋现象吗?

请耐心看完本文,相信会给青们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

一、“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一场由“摆拍”引发的公案,雷锋留下的照片到底是真是假,雷锋是“影帝”还是模范?

基本上每一名中国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很多雷锋的照片:有头戴军帽持枪立正的,有擦汽车的,有帮助战友学习的,有扶老携幼的,有给战友让饭的,有给伤病员送月饼的,有到储蓄所取钱的,还有为人民公社捡粪的……然而在当下,这些曾经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照片,却变成了质疑雷锋精神的“铁证”,比如:

1、《雷锋擦汽车》。有人吐槽:哪有擦汽车还佩戴荣誉勋章的?何况哪有这个姿势擦汽车的,不把衣服弄脏了么?能看到擦的地方么?明显是伪造,是假的。

2、雷锋送老奶奶回抚顺。有人吐槽:雷锋是在出公差回部队的路上偶然间遇到了老奶奶并送回家,同时一定掏出了自己的IPHONE给摄影师CALL了个电话,然后摄影师乘坐直升机赶到现场,为雷锋拍了这张照片。同时大连《新商报》副总编辑王盛波说:“这张照片上的老太太就是我奶奶,而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雷锋根本没护送过我奶奶回抚顺。”显然是假的。

雷锋在帮助战友学习。有人吐槽:很明显是在训练或者执行任务间隙,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此时摄影师神一样的出现了。

4、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有人吐槽:战友忘带午饭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当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时,摄影师又神一样的出现了。

5、雷锋在修车。有人吐槽:摄影师又神一样的出现了,不过汽车挡泥板底下貌似没有螺丝哦。

6、雷锋到储蓄所取200元钱。有人吐槽:尼玛,神一样的摄影师无处不在……取个钱还躲在柜台后拍人家。

7、雷锋去抚顺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有人吐槽:这次雷锋是和摄影师一起去的……

等等……

不仅是神一样的摄影师和“摆拍”动作受到吐槽,很多网友还质疑:

1、在1960年前后,照相可是个稀罕事,而在雷锋参军的两年多留下的照片却高达两百多张,一定是作假;

2、雷锋(雷锋所在部队)很早就“预感到”自己(雷锋)会牺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提前派摄影师跟随,预留200多张照片下来,供全国人民今后瞻仰。

难倒雷锋真的是“影帝”,真的是其所在部队造出来的“神”么?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网友们的质疑也没有错。雷锋生前留下照片共计300余张,其中有223张都出自雷锋生前战友、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之手。其中黑白照片199张,彩色照片24张。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峻接受采访时,就已经公开言明:自己所拍摄的雷锋照片中,一些属于“补拍”、“摆拍”。

伴随着沈阳军区《前进报》的宣传和时间的推移,雷锋的事迹受到《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纷纷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也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直到1962年春节前后,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由张峻以及沈阳军区的四五名成员组成班子为展览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因为雷锋做了好多好事,都过去了,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补。

根据张峻回忆,筹办小组主要的参考雷锋的日记和他报告的讲稿。但他们同时发现,日记里边的内容很多都是雷锋的读书体会,这个没法补拍,只能找日记中的具体事补拍。

鉴于补拍照片工作的严肃性,当时的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

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不能搞假新闻;

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这里的能不能,主要讲技术手段,像雨夜送大娘,你再去找回来,下雨再来一遍?这个不可能)

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然而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比如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著”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比如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比如,没有找到那位老大娘,而是找别人代替,等等。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了沈阳军区领导的质疑。然而,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雷锋就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所以,也谈不到什么神一样的摄影师,人家早就说了,就是补拍,摆拍。而且这些个补拍、摆拍都有真实的依据。

然而谈到这里,很多网友就说了:我们不管,只要是补拍、摆拍,就是作假,我们就不认同。

那我们就只好讲讲“摆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就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画面的神圣职责,而因为一些比如时机消逝、天气、光线、没有抓拍住等技术难题和人为原因,摆拍一些符合历史事实的照片,也是在允许之列的,而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回忆中,雷锋爱好文艺、特别喜欢拍照,如果能活到现在的话,还真有可能是一名很好的演员或者摄影家。

二、“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雷锋为什么把自己做的好事都放在的日记里怀念?到底是真是假?

其实雷锋不是参军以后才开始写的日记。

那时的雷锋还叫做雷正兴,1956年于荷叶坝小学毕业后不久,就到了乡政府做通信员,11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机关工作生活。

平时写日记、能写日记,在当时算是文化人的特征,这种氛围我想至少80后早期的童鞋们还是能有所感触的。

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日记不仅能锻炼文字,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锋开始学着写日记。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也许,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是最早看过雷锋写日记的人。19584月,是雷锋主动把日记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这也正印证了一点:在雷锋的日记里,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自己的经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而雷锋日记的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是一段机缘巧合。1960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一些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

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12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830日至196011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后,19631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

1963120日,《前进报》又用了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的日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沈阳军区,核对过程中,当时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日记》早日问世。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过。自19633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日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日记原稿。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

日记抄完之后,董祖修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军区印刷厂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很多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等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1963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

值得一提的是,总后勤部后勤学院教授刘高平,对于雷锋日记的真伪,有过一段描述:“2012815日,我应邀出席了抚顺公祭雷锋大会,此行我采访了雷锋知情者余新元、薛三元、易秀珍、石素琴等20多人。当我问及《雷锋日记》是真的吗?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先是惊诧,然后肯定地说,绝对是真的。因为他们中许多看过雷锋写日记,熟知雷锋有写日记的习惯。20136月,为进一步求证,我再次专程去了辽阳、鞍山、抚顺和沈阳军区雷锋团雷锋纪念馆核实《雷锋日记》史实,找了参加整理出版《雷锋日记》的李振魁,拍摄《雷锋日记》原始影件的欧达龙以及雷锋文物收藏家吴铁库、诸时银等,他们证实并告诉我,雷锋共有9个日记本,整理发表有多种版本,董兴喜收藏43种版本,最多的一个版本公开出版的日记是171篇,都是雷锋本人手迹。他们说原始日记在沈阳军区档案馆或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求证,我又去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77号的沈阳军区档案馆。该馆服务利用科朱军领科长提供了雷锋专柜档案,让我查阅,但大多是影印件,朱科长告诉我唯一的原始件在军事博物馆。回京后,我询问了军事博物馆资料室主任周俊萍,军博是否藏有原始《雷锋日记》,她非常肯定地告诉我有。我有意查询,她解释说,军博正在改扩建工程,文物库房全部都封存了,待工程竣工开馆后,才能查阅。并表示,《雷锋日记》原件按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军博改扩展还有筹建一个雷锋专题馆的计划,届时《雷锋日记》及雷锋文物的许多原件都将向世人展示。至此,《雷锋日记》的真相寻查应该有结论了。”

可见,雷锋日记,所记录的并不光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更多的则是他通过摘录、记录进行学习的一片“自留地”,我们在出版发行《雷锋日记》时,只是选择性的摘录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这种光记好事的错觉。

三、“雷锋是天生的文学巨匠,十几万字的日记,没有一个错别字”——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些既优美又饱含力量的文字?到底是真是假?

雷锋确实是高等小学毕业。但是小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他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字水平。《雷锋日记》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极其的精彩,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雷锋的著作权。

我们都说,细节是魔鬼,因为它蕴藏着真实。让我们看看雷锋人生中的一些细节:

1955年,“六一”儿童节,雷锋参加少先队队日活动,担任大鼓手。雷锋是学校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这也许跟他从小跟着六叔祖走街串巷唱过皮影戏,有音乐和表演的天赋有关。在学校里,他一直都是文艺骨干,跳舞、演讲比赛、打球等各种活动都能见到雷锋的身影,因为学校里只要有活动就少不了雷锋,同学因此给雷锋取了个‘浮头鱼’的外号。

1956年夏天,雷锋从荷叶坝小学毕业,几年里,雷锋勤奋学习,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同学们进行发言。

195611月,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到1958年春天为止,他从事机关工作一年多,学会了记日记,期间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1958年春天到9月,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当了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在团山湖工作期间,雷锋在县级报纸《望城报》发表人生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据当时县委组织部的彭正元回忆,在一次和雷锋一起散步时,雷锋跟他认真地谈起过自己的“作家梦”,他希望自己也能把“改天换地”的现实用文艺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雷锋还想写一部自己的家史,他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但后来被遗失了。《雷锋全集》里收录的《一个孤儿》的自传体小说,或许就是保存下来的其中一些片段。

同年,他写下短篇小说《茵茵》(猜测与其相恋对象王佩玲有关),虽然文学性不太高。在团山湖的8个月里,他陆续写下《南来的燕子啊》、《台湾》、《歌颂领袖毛泽东》、《党救了我》、《啄木鸟》、《我的感想》、《以革命的名义》、《人定胜天》、《排渍忙》九首诗歌。

19589月,报名去鞍钢的雷正兴改名为雷锋,据当初与雷锋同去报名的张建文(原名张希文,县放映员)老人回忆,雷锋对他说,“雷正兴这个名字是叔公起的,有家道兴旺之意,旧社会我连家都没有,说什么家啊,我想趁报名当工人时候改过来。”他说自己最近常在乌山、金山行走,觉得山能登高望远,不会迷失方向,“我想改名叫雷峰。”张建文觉得改得好,让雷锋也帮他改一个,雷锋就以为“建设新文化”为寓意帮他改成了张建文。于是,两人在报名表上,一个填了“雷峰”,一个填了“张建文”。后来,雷锋找县委书记赵阳城提出了改名的想法,不知内情的赵阳城提了个建议,“你是到钢铁厂,钢铁铜银都要有金,你这个‘峰’字,右边不变,左边换个金字旁就准确了。”这样,雷锋到鞍钢报到起就采用了新名字。

195912月,雷锋入伍,作为新兵代表在全国欢迎新战友大会上发言。之后间或抽调到团业余演出队。

196025日,辽宁省《辽阳日报》发表雷锋文章《温暖如家》。

19608月,雷锋开始在自己所在的连队中作忆苦报告。

之后,雷锋陆陆续续开始在各个单位进行报告,直至离世。

雷锋的文化程度是不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能代表同学发言的好学生,一个有“浮头鱼”外号、积极活泼的文艺骨干,一个爱写日记的模范机关工作人员,一个能给自己和好友改名字的小文化人,一个兼职夜校语文老师的拖拉机手,一个经常发表文章、爱写小说现代诗的文艺青年,一个代表新兵在火车站发言的新兵蛋子,一个能够给众人作报告不怵的小战士,最重要的,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具备写下《雷锋日记》精彩篇章的人生基础。

最后摘抄一段1958年雷锋还在团山湖农场时写下的诗歌《南来的燕子啊》,供大家参考:

【南来的燕子啊!

新来的候鸟,从北方飞到了南方,

轻盈地掠过团山湖的上空,闪着惊异的眼光。

我分明听清了呢喃的燕语,

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

今年改变了模样?”

南来的燕子啊!

也许母燕曾向你说过旧时的形象;

往日的团山湖——

湖草丛生,满目荒凉,洪水一到,一片汪洋,

十年前有人三次收款,三饱私囊,

围垦团山湖只是一个梦想。

如今的团山湖啊——

良田万顷,满垄金黄,

微风吹过一片稻香。

新修的长堤像铁壁铜墙,

洪水已再不能称凶逞狂。

红旗插在社会主义的农场,

到处是谷满仓、鱼满舱,

祖国又添了一个“鱼米之乡”。

南来的燕子啊!

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

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

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

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

团山湖与乌山对峙,

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这景象是诗情也是画意,

活跃在这诗画般怀抱里的工人,

更是些生龙活虎般的健将。

南来的燕子啊!

你不用再寻旧时代的屋梁,

无论你飞到哪里,

再也找不着你从前住过的地方。

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地方,

今年变成了高大的厂房,

欢迎你到新的农场宿舍来拜访。

但得请你告诉我,

你可知道你所飞过的地方……

新建了多少这样的农场?】

四、“雷锋一定是个官二代,总是频繁调动,只要请假外出连长就给批”——雷锋作为一名小战士,为何总是出差、外出?到底是真是假?

看雷锋的履历,确实称得上调动频繁。

19569月,乡政府做通信员。

195611月,被推荐担任望成县委公务员。

1958年春,困山湖农场拖拉机手。

19589月,鞍钢C-80推土机手。

195912月,沈阳军区战士。

如果不提名字,这频繁的调动真的是挺令人诧异的。真的是官二代么?

当然不是。雷锋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被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家境贫寒,绝对没有啥值得称道的背景。

那又是为何?因为他出类拔萃。正是因为他的出类拔萃,才屡次获得改变人生的机遇。

不信请看:

由于他在学校学习优秀,所以被推荐至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此公务员非当下的公务员,是类似打字员的工勤人员)

1957年,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1958年,县里决定派雷锋学开拖拉机,成为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

在鞍钢工作的一年零二个月,曾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标兵,十八次被评为红旗手,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参军后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7夜,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一次。之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嘉奖多次。

可以说,雷锋不是离世后变的优秀,也不是参军后变的优秀,而是一直都很优秀,在任何一个岗位时都干到了足以获得“升迁”的资本。

小时候,雷锋就有“浮头鱼”的外号,说好听点是爱冒头、工作积极,说不好听点就是爱出风头。但也正是由于他“浮头鱼”的性格,确实造就了他在同侪中出类拔萃的资本。

至于“雷锋作为一名小战士,为何总是出差、外出?”这样的问题,我只有呵呵了。

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请假外出确实比较难。但自雷锋的事迹被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发现并宣传后,雷锋已并不普通,邀请雷锋作报告的单位越来越多,出差、外出的机会自然增多。

五、“雷锋绝对是富二代,要不他哪来那么多钱捐款?”——雷锋作为一名小战士,津贴有限,哪能随便捐款100元?到底是真是假?

有的网友说,雷锋作为一个小战士,一个月津贴6元,哪来那么多钱捐款,一定是假的。对此我们先看转帖自中国军网的一篇文章:

网上有人质疑雷锋捐款的事迹可能是编造的:50年前,雷锋为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仅他的这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300多元。他仅在部队2年零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有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贴标准,合计收入也只有256元。他哪来的那么多钱来捐款?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两笔大额捐款的情况:

第一笔是200元捐款。19605月的一个星期天,当雷锋路过抚顺市望花区驻地时,看到成千上万人在庆祝和平人民公社成立。从苦难中走来的雷锋为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就赶紧去银行取出200元现金(当时存折里只有200多元钱),跑去送给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但公社干部说“只收心意不收钱”。雷锋解释说:“这钱是人民给我的,我现在把它还给人民,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你们一定要收下这笔钱,就像作父母的收下自己儿子的钱一样,是不必客气的。”说了半天,公社只收下100元钱。19601111日,和平人民公社专门写了“感谢信”,送到雷锋生前所在团。

第二笔是100元捐款。19605月,辽阳地区遭受洪灾。雷锋在给和平人民公社捐款后没几天,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后,对曾经工作并入伍的地方(弓长岭工地在辽阳)的人民群众受灾感同身受,希望自己能为灾区群众做点啥,于是赶紧把公社干部没有收的那100元现金给辽阳市委寄去,请他们转交给受灾群众。辽阳市委领导考虑既要肯定和鼓励这种高尚行为,又不能给这名普通战士带来经济和生活负担,于是在196066日,以市委名义给雷锋所在团邮来了“感谢信”,同时退回了雷锋捐赠的100元钱。

所以,这两笔捐款是在周转中进行的,实际只用了100元,完全在雷锋的收入范围内。(作者:李昂、翟元斌、乔安山)

按照该文所示,雷锋在当工人的时候,工资是很高的,其工作后的总收入高达1340元,入伍前一定是有较大数额的存款的,确实完全有能力进行支付。

但有的网友依然不死心,列举出了《致中共辽阳市委的信 》(1960828)中的第三段,对雷锋入伍时的存款数额提出质疑:

信中显示:雷锋在给中共辽阳市委的信中明确:入伍前只有40块的存款,如果他入伍前真的只有40块的存款,那后边的巨额捐款确实很难完成。

但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隐瞒了存款数额呢?

事实上,他在这封信里确实隐瞒了存款数额。

据雷锋所在连队司务长蔡云回忆(《蔡云:我陪雷锋作报告》),蔡云是知道雷锋先捐给了和平公社100元的,与后来雷锋在致辽阳市委的信中所说的“自己入伍时带来四十元”不符,于是就问雷锋,为何在信中这样写。雷锋本人的回答是,他从工厂入伍时本来带了将近200元,但在回信中确实采取了“隐瞒战术”,因为雷锋怕辽阳市委得知自己已经捐助和平公社100元后,拒绝接受自己的捐款,所以在信中故意隐瞒。

无独有偶,当初给雷锋办理储蓄业务的七百储蓄所储蓄员王玉珍回忆(《王玉珍:50年前我给雷锋办储蓄》),抚顺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时,雷锋确实来储蓄所取款(因雷锋的存款在当时属于大额,故对这个个子矮小、操南方口音的解放军战士早已相识),取走了存折上的203元中200元。

六、“雷锋有皮夹克、手表等高档行头,绝对是艰苦朴素的偶像”——雷锋的皮夹克、手表都是哪来的?到底是真是假?

谣翻天下的秦火火有一个经典的谣言“雷锋1959年为自己添置的皮夹克、毛料裤、黑皮鞋等全套高档行头,皮夹克、毛料裤、皮鞋加起来当时在90元左右,而当时雷锋一个月才六块钱。”

还有一些报道:

如:2012220日,京华网刊登《京华时报》关于《雷锋全集》出版发行的报道,该报道的网络稿件题目是《〈雷锋全集〉还原真实雷锋 雷锋也有皮夹克》,此文中该书主编邢华琪引述雷锋同乡、工友、好朋友易秀珍的回忆,证实雷锋有皮夹克。邢华琪引述的易秀珍回忆报道原文如下:

雷锋从农村到了鞍钢以后,还一直穿着在农场工作时发的工作服,油泥很多,还打着补丁,周末下了班,洗了澡,许多同事都换上整整齐齐的衣服,上街看电影或者参加舞会。雷锋没有衣服可换,同事就劝他买件换洗的衣服。听人说的多了,雷锋带着积存的钱到了百货公司,买了皮夹克。后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发表,工厂里做了传达,听到党中央指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雷锋找来一个包袱,把新买的衣服全部包起来,压在箱底。后来雷锋入伍,在排演一个叫做“老刘的故事”的时候,有人提出集体朗诵的演员不一定都穿军装,提议去市文工团借几套衣服。雷锋从皮箱里翻出了皮夹克和当时买的裤子等交给了导演。演出以后,雷锋再也没动过这件皮夹克。

无独有偶,2012227日《新京报》在题为《还原雷锋: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报道中,根据采访对象的回忆,再次证实了雷锋有皮夹克,只是与上述易秀珍的版本略有不同。报道原文如下:

1959年底,雷锋在鞍钢已是一名先进青年,月收入30多元。他上下班总穿一套工厂发的劳动服和大头鞋,同事们劝他去买件流行的皮夹克,雷锋不肯,后来在女老乡的再三鼓动下,雷锋终于去商场买了件“光荣花”牌皮夹克,棕黑色的,天津公私合营华光皮件厂出品,定价44元,还有一条深蓝色的料子裤,一双黑色皮鞋,和一瓶“友谊牌”雪花膏。宿舍里,同事们赞不绝口,都说“现代化的工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一天,雷锋老家的县委领导来信,寄语他在伟大的工人阶级队伍中,艰苦奋斗,永不忘本。看完信,雷锋就不怎么穿皮夹克了。

此外,据雷锋的工友张建文回忆,当时鞍钢文化生活很丰富,周末经常有舞会,团组织动员大家参加,很多人劝雷锋参加舞会要穿得好点。雷锋会开拖拉机,去了不久就是正式工了,工资36块多,很高了。当时年轻人都喜欢买件皮夹克穿,冬天御寒、又时尚。雷锋就拉着我去寄卖店转,我家里困难,他就买两件,他自己是棕黑色的,送我一件黑色的,还有手表也是他一块,我一块,属于比较便宜的“小三针”。

而且这件事还构成了他的一段成长经历。关于这一点,《解放军报》有过采访:“雷锋把穿着皮夹克的照片寄给望城县委的老领导。县委赵阳城书记看到了雷锋这个照片,回信批评了雷锋,全国人民正在勒紧裤腰带,你怎么能穿皮夹克?希望你艰苦奋斗,永不忘本。雷锋读后非常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穿过那件皮夹克。”

所以,雷锋有这样一段成长经历,算不上他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应该洗掉的“污点”,它恰恰展示了雷锋怎样从一位热爱生活的好青年一步步成长为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伟大战士。与参军之后的艰苦朴素也并不矛盾。

七、“雷锋为了给部队省电用当时一毛二合现在30多块钱一节的电池打手电看书”——雷锋是就是这样艰苦朴素的吗?到底是真是假?

图片的内容是雷锋深夜读书学习的样子,但图片中雷锋的手和手电筒的影子显示,有强光来自雷锋的正上方。

第一点中,已经说过,这是摆拍的照片。由于当时的技术较为落后,雷锋在夜晚持手电筒读书的照片很难拍摄,所以整成了白天。

而且众所周知,在我国部队中,入夜后是要按照规定的时间统一熄灯的。雷锋用手电筒看书,其实并不是为了省电,而是不能开灯打扰战友休息。和省电、艰苦朴素不沾边。

八、“雷锋是捡粪便的高手”——雷锋一天能捡300斤粪便么?到底是真是假?

有人说,此事源于雷锋日记1961215日中记述的:“今天是大年初一,全连的同志都高高兴兴地到和平俱乐部看剧去了,我呢?为了在春节期间给人民做一件好事,吃过早饭后,我背着粪筐,拿着铁锹到外地拣粪,大约拣了300来斤粪,我送给了抚顺望花区工农人民公社……”

而事实上,在《雷锋日记》中,是查不到1961215日的日记的。

关于雷锋捡大粪的三篇文章出自于三个出处。分别是《雷锋全集》(人民武警出版社2003年版)的第309(《一封祝贺信》1961.2.13)、第199(《一辈子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第30(日记,1961217)

雷锋一天能捡300斤粪?

于是引发了质疑和吐槽。

经某些网友精密计算如下:

按照成人.成人每次排便100~300g,考虑到风乾、遗漏等因素,平均按每砣粪便150克计;儿童减半为75克。

第一次如果雷锋能够捡300斤,雷锋发现一坨粪便用时11秒,按照正常步速行走的话,必须雷锋每走11步就有一砣粪便

第二次雷锋每走89步就有一砣屎!

第三次雷锋必须保持发现一坨粪便用时2.8秒,才能完成。

这个精密计算貌似搞的很专业,但因为其脑子里都是粪便,所以忽略了两点:

1、忽视了牲畜,特别是骡马牛羊等粪便的存在。雷锋描述的抚顺望花区在当时是城乡接合部,而当时的农村还没有农用机械存在,普遍使用骡马车,道路上随处可见罗马牛羊等牲畜,牲畜的粪便也随处可见。虽然在第三条中,以拣小孩粪便开始,但并不代表雷锋会一直拣小朋友的粪便。基于此,经历过缺少农机时代的农村人和见识过骡马牛等粪便的童鞋应该深知其分量。

2、忽视了东北的严冬。在抚顺的春节期间,牲畜粪便掉在地上会很容易冻结,虽然增加了捡取难度(这也是为什么雷锋要用锹镐的原因),但却保存了粪便中的水分,粪便的重量也会比其它时节大上许多。

九、“雷锋是世界军人的偶像”——西点军校张贴过雷锋画像么?到底是真是假?

这事本来都是过去式了,结果因为新浪微博:老李头06(原新华社记者李竹润)的一篇“辟谣贴”,而迅速点燃。

老李头06在微博中声称,西点并无雷锋现象,是自己当初在新华社工作时,主观上的大意导致了西点军校学雷锋这样的谣言诞生。

中国驻美大使馆原第一秘书田志芳在“雷锋讲坛·大连分坛”上展示了西点军校赠给他的这样一张画报,证实了美国军人曾研究过雷锋精神。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曾经带着雷锋像访问过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教官和学员也曾专门回访过抚顺雷锋纪念馆,这是早就有人证物证的事实。

事实上,假如我是西点军校,出于深入了解对手、研究对手的初衷,我一定会好好研究“雷锋精神”和“雷锋现象”。

而对于我们中国来讲,西点是不是大张旗鼓的学雷锋其实都关我屁事。

西点军校对“雷锋精神”和“雷锋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

十、写在最后

1、本文资料全部来源于网络,由于引用太多,恕我不能一一指出,在这里统一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也和我们的青年朋友说一句,我们这个时代的网络,既是蒙蔽真相的遮眼布,同时也是获得真理的望远镜显微镜,遇到一些事、一些问题,多搜搜,多看看,总没错。

2、雷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爱冒泡、爱拍照、爱文艺、爱臭美,有一些小自恋、还犯了一些小错误,但瑕不掩瑜,对于雷锋我们不妨当成身边的人看,学习雷锋也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能不能在公交车地铁给更需要的人让座,能不能每天都有一点用于学习的小勤奋,能不能有对每一份工作都上心的小认真。

3、现在在网上、饭桌上、茶舍里、课堂上流传的关于雷锋的谣言基本都在这了,希望大家看完之后,把这些个内容流传到饭桌上、茶舍里和课堂上,鼓励大家和自己的亲朋好友老师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遇到不讲理胡搅蛮缠的不妨以此为据进行回击,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好事一桩。

4、对这些谣言进行辟谣之后,其实我们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雷锋为什么那么喜欢照相?那么爱美?也许你会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觉得对,但我更觉得这是一种人生体悟的具象:正因为雷锋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两相对比,使他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了感情,饱含着希望,我想,这应该也是雷锋精神形成的原因之一。

5、我们可以从做好事起学习雷锋,但不能把雷锋精神简单的归结为做好事,因为这种精神所包含的,不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对党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还有对“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完美诠释,还有利用点滴时间刻苦自学自强不息的积极示范,更有对艰苦朴素的生动重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9
2
0
0
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