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担当新文化使命的理论指南

作者:仲呈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3-10-30 611

新时代担当新文化使命的理论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笔记

仲呈祥

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蕴含着伟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本报特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笔谈”专栏,邀约著名文艺家和理论家撰文,深度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助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入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真正把握这一重大的理论指南和实践准则,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持续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一、关于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其中重要方面之一便是文化艺术工作。马克思主义早就精辟指出,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会愈来愈多样丰富,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方式都十分重要,且彼此联系。这里除政治、经济方式之外的其它四种方式,都属于大文化的范畴。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就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之后,他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专就党领导的文艺工作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尤其是对文艺与政治、与人民、与生活的关系作出了辩证分析,完成了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的科学概括和集中体现,成为了党领导的文艺工作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明灯。

正如《胡乔木同志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述的,郭沫若同志当年就称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经有权”——其间关于文艺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都是经典的永恒的共时性真理;而有的如文艺与政治、与抗日战争的关系则是有鉴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需要提出的权宜的历时性的真理。弄清这一点,十分重要。这是一种宝贵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明乎此,我们就能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原理到毛泽东文艺思想再到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文化红线中深刻理解党所领导的文化工作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历史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代表党中央继续重申和强调了党一贯坚持的文艺战线是党领导的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的指导思想,并有鉴于历史教训和和平建设的需要,果断调整了党的文艺政策,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取代了“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从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启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文艺复苏的新局面。之后,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着重强调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创作口号;胡锦涛同志又再三突出强调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以贯之地坚持把文艺工作当成党领导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一条战线。

历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其中包括文化、文艺工作。他再三强调:宣传思想文化这种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代对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事业、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识,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关于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讲得最多、强调最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根魂。文化强则民族强、国运兴。“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惟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为“四个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既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比如,对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社会理想,对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对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以及礼、智、仁、信和忠、孝、节、义都可以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并与当代文化相联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充满自信。比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等。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比如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

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充满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走向文化自强。

三、关于坚持走自己的路

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就必然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道路和传统。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才能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比如,以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传统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以夏衍、田汉等在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就团结了赵丹、白杨、上官云珠等一批进步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出《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批与时代脉搏共振、反映民生民情的现实主义优秀影片,一改充斥着上海影坛的鸳鸯蝴蝶派和娱乐至上之风,被当时的世界著名电影史家们都称赞为代表着人类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一流水平。之后,在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党领导的新中国电影艺术的主流传承发展着党领导电影事业的这一优秀传统和基本经验,为人民奉献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董存瑞》《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旗谱》《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为培育和提升中华民族电影审美素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历史进入新时期新时代以来,伴随着党的政策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要调整,在“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指引下,现实主义文艺强劲复苏并持续繁荣,上影厂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西影厂吴天明导演的《人生》《老井》《首席执行官》,长影厂李前宽导演的《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以及《黄土地》《邻居》《小花》《野山》《黑炮事件》《孙中山》《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守岛人》等一大批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土壤孕育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发展的自己的路,继承发展了党领导电影艺术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认清这一点,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毋庸讳言的是,确有一种偏离了文化自信、背离了党领导电影艺术的优秀传统和基本经验,处处对标和照搬西方好莱坞经验和类型片理论的创作主张,片面强调高科技、大投入、强刺激、赚眼球、赢票房,甚至用西方理论去剪裁中国人的电影审美,严重影响和干扰了中国电影创作坚持走自己的路。

再比如,中国新时期新时代迅猛发展的电视剧艺术,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自己的路持续发展繁荣起来的。笔者自上世纪70年代末由蜀入京就参与这门艺术的创作和评论。作为一名实践者和见证人,近半个世纪以来,亲眼目睹了中国新时期新时代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可以说,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以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高扬地方文化优势,配置地方文化资源,创作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走向全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铸就了中国电视剧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且看北京先后创作出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正阳门下》《香山叶正红》等“京味”电视剧,上海先后创作出从《上海一家人》《蹉跎岁月》到《大上海》《破晓东方》等“海派”电视剧,江苏创作出了江南历代文化名人传记片《秋白之死》《戈公振》《吴贻芳》《范仲淹》等为主打的“苏派”电视剧,四川创作出了根据川籍作家名著改编拍摄的《死水微澜》《家春秋》《淘金记》《南行记》等“川味”电视剧,山西创作出了《太阳从这里升起》《好人燕居谦》《沟里人》等纪实风格的“晋派”电视剧……如此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电视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才造就了这门方兴未艾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的家庭艺术百花齐放,成为新时期新时代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食粮。也毋庸讳言的是,确有一种理论,套用西方文论的类型片和类型片“杂糅”说,来剪裁和引导中国电视剧创作。在这种误导下,一段时间以来,一部谍战剧火了、一部言情剧火了、一部悬疑剧火了……于是,全国竞相效尤,一窝蜂、雷同化盛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却不见了。这,难道还不发人深思吗?

仅举两例,可推及观察分析文坛之一般。其实,从哲学思维深层次思考,中华哲学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倡导创作主体把审美对象即生活客体当成整体来全面地辩证地把握;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主客二分,习惯于在市场经济面前创作主体把审美对象即生活客体裁割成不同类型来分别把握,因而才抽象出所谓类型片理论。对于西方类型片理论我们当然应取开放包容、学习借鉴的态度,只要适合国情,见好就拿,拿来就用;而万勿东施效颦、生搬硬套,拿来剪裁中国电视剧的审美。出现这种背弃走自己的路的西化创作倾向,归根结底,是没有坚定文化自信——对党领导文艺的中华优秀传统和基本经验缺乏自信,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独特道路缺乏自信。

四、关于秉持开放包容

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秉持开放包容。这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补共生,缺一不可。

所谓开放,从纵向上说,就是要以开放的历史眼光赓续中华民族几千年悠长深厚的文化传统;从横向上说,就是要以开放的世界视野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创造的先进文明尽收眼底,实行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只要符合国情,“见好就拿,拿来就用”。有了这种开放的胸怀和视野,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优秀文化中国化,才能真正践行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的文化方略。

所谓包容,在我看来,是指要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博大精深的文化心态。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明:“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突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本来就是中华文明重要特性的题中之义。而涵养中华民族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这是把坚定的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中的一项伟大的软实力工程。

总之,我们在秉持开放包容中,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宝库全面深入梳理发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基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阐释,从而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交融,聚变为新时代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人类新的思想高峰;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广阔的理论视野,用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五、关于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可以说,只有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而只有创新引领下的守正,才是真正的守正。守正创新,是文化建设和艺术繁荣的不二法则。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我们要坚守的,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优秀传统和基本经验的结晶。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和实践准则,是我们必守之正!

守正,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第二个“结合”,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就能始终如一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巩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伟大成果,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彼此契合,既坚定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又忠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两者互相成就,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到中国,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从而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深远宏阔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深广的文化空间中,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还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所以,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就是守住了我们党新时代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的新高度,就是守住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的新高度,就是守住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的新高度。

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对文艺的领导,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这两条,谆谆嘱咐,至关紧要。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守住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守住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才有了根本依托,人民才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也才有了和世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的文化特性。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奋斗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句话,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其正,必须坚守!

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关键和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对于文艺的繁荣发展而言,守正基础上的创新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意义,更不待多言。

我们务必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良言:“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旗帜鲜明,警钟长鸣!我们要以全面把握、兼容整合、辩证和谐的科学思维,去取代那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以哲学思维上的深刻变革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3年10月30日第3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仲呈祥
仲呈祥
0
0
0
1
8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