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爱国主义首要的是热爱社会主义

作者:王树荫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10-26 4166

坚持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的主题主线

王树荫

坚持爱国主义首要的是热爱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它与社会制度、国家性质紧密相连,也因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也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践行爱国主义使命的爱国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党领导中国人民救国、建国、富国、强国的壮丽诗篇,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的主题主线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本质特征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历史经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与社会制度、国家性质紧密相连,缺乏对国家主权和社会制度认同的爱国主义是不完整的。爱国主义也因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也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践行爱国主义使命的爱国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党领导中国人民救国、建国、富国、强国的壮丽诗篇,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的主题主线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本质特征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历史经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首要的是热爱社会主义

近代以来的中国落后挨打、国破家亡,激起中国人民的强力反抗。“中华民族”“国家社会”“爱国主义”等概念和行动成为一种时尚。国是什么样的国?要爱什么样的国?在不同群体、不同阶级的人群中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以代表当时社会进步潮流的思想成果和目标指向而言,爱国主义大致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向,“社会主义”也从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成为共产党人对新社会、新国家的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性质和方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恩格斯曾指出:“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中华民族”“救亡爱国”等逐渐成为仁人志士奔走呐喊的主题词。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也总是以“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来鞭策自己。但是,历史上包括“三民主义”在内的各种救国主张、爱国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证明旧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爱国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爱国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教育人民成为他们的神圣使命。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瞿秋白曾说过:“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纷纷涌入中国,成为热词。早期的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等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展开激烈的竞争、较量、斗争中,经过反复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强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虽然最初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把握还不是十分清晰,对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也没有进入“中国化”层面。但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2.爱国主义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性质从属于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爱国主义属性的特殊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将要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特殊阶段,成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一个必经阶段。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

爱国主义从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由之路。中国民主革命性质,既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通过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党内曾经发生过主张“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和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和爱国运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坚持的爱国主义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主张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奋斗。毛泽东指出:“这种民主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的前身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近百年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那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国际主义者也是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自己融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家庭。毛泽东指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昭告中外:我们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论者。“中国共产党现在提出的这些政策,没有问题的是带着爱国主义性质的。有人说:共产党是国际主义者,他们是不顾民族利益的,他们不要保卫祖国。这是极糊涂的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对于我们,失败主义是罪恶,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因为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3.爱什么国:包含社会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开展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矛盾逐渐降为次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对于国家政权构想和爱国主张也顺应形势变化予以调整。从苏维埃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从民主共和国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国家构想和爱国主张坚持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而无一党一己之私利。为了推动国民党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2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承诺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投身民族解放战争洪流之中,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批判党内王明鼓噪抗战胜利后“天下姓蒋不姓共”的右倾错误主张,反对国民党顽固派“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反动逆流,引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正确航向,指出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道路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当时都走不通,强调成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中国向何处去?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权?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是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成为当时国共两大阵营战略决战的核心与焦点。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等伟大号召,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经济纲领和军事原则,发动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对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构想。毛泽东指出:“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从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到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为走向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从社会主义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首要的是热爱社会主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确立起来。列宁指出:“过去,我们从原则上反对护国主义,所以我们当时有理由讥笑那些好像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而想‘保护’自己祖国的人。现在,我们已经获得做无产阶级护国派的权利,问题的整个提法就根本改变了。”随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紧密相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从社会主义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人民热爱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3条基本外交方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爱国主义属性。19502月,中苏签订友好同盟条约。毛泽东指出:“我们同苏联的关系,应该在一种法律上,就是说在条约上,把它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这个条约是爱国主义的条约,又是国际主义的条约。”1950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派兵武装干涉并悍然越过三八线。毛泽东发布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号召“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工商业家,凡属爱国者,一致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坚决站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立场上”。那时的美国还在四处兜售所谓世界主义,叫嚣大国领导世界,其目的是要小国永远跟它走,永远受它的奴役剥削。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际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坚持爱国主义,反对世界主义,强调“我们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的沙文主义。我们反对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投靠大国的‘世界主义’”,“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国际主义指导下的加强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

新中国爱国主义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基本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进程。1953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发《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提纲》指出:“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强调“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伟大的光荣的任务”。为从法律上确立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加强国家政治、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他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我们的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不同于资产阶级类型”,坚持“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954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有了更加明确的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和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根据中国国情,科学地回答了国内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问题。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论及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民族自治问题时指出,“宪法草案的序言和许多条文规定了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规定“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一律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国内各民族的共同目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每一个民族都能在经济和文化上有高度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是有责任帮助国内每一个民族逐步走上这条幸福的大道的”。关于祖国统一和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的同胞从来就是中国人民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欢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为推动和平解放台湾事业发挥积极作用,强调“祖国的大门对于所有的爱国分子都永远是敞开着的。任何一个中国人对于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都有权利和义务作出自己的贡献。依靠全民族的团结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台湾的解放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对待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问题上,为新中国确定了正确的基本国策和方针原则,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原则遵循和行动方案。

2.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融为一体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从此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不再分离,爱国主义从热爱新民主主义中国发展到热爱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是社会制度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但是,“这个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是一定会巩固起来的。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人民热爱什么样的国家作出科学判断。党的八大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为实现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积极性。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针对当时青年学生中间存在不关心“祖国的前途”或“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等倾向,指出:“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发出号召:“同志们,团结起来,坚决地勇敢地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一切离开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号召和规范各阶层群众的爱国主义行为。1961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指出大学生培养目标是:“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196111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向农民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强调“不断地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农民,不断地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这应当是我们一项经常工作”。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史称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3.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割裂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强调:“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视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在国际上强调“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将爱国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结合起来;在国内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勉励“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推动新时期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断深化发展。关于这一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爱国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融入了体现时代进步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使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引。这种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种爱国主义,把中国的前途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也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1995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进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随着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结出了丰硕果实。

跨入21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振奋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抗击非典疫情、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充分把握第29届夏季奥运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运会的教育机遇;为挫败“台独”分裂活动,胡锦涛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005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另一方面,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中不断加强与建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良好风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和基本内容,在全社会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坚持爱国主义首要的是热爱社会主义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将弘扬中国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既强调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又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两个大局”视阈下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新时代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走出一条成功的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爱国主义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是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重要着力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具有新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强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针对台湾同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强调“伟大祖国永远是所有爱国统一力量的坚强后盾”。同时,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于回归后的香港、澳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的基本原则,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加快“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针对广大海外侨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国强必霸”,有人鼓吹“中国威胁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

2.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党和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旗帜。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日臻完善。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必须与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为命运与共的一个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的最新表述,体现了“三爱”休戚与共关系的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根本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三爱”高度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也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新时代爱国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体现。

3.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性,明确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对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和情感认同。新时代爱国主义对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科学家、青年人才、新闻工作者、社会著名人士、民营企业家等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对青年学生和爱国爱教人士群体予以特殊关注。关于同宗教界建立爱国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重视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宗教界人士素质,确保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

明晰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形势,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切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确立爱国主义教育原则,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对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2019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丰富实践载体,营造浓厚氛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为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指明了奋斗目标,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的爱国主义必须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以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为教育重点,激发全社会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意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本文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8期,授权红色文化网发布。)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0
6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