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作者:李慎明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6-10-19 1718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李慎明

摘要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新发展,中央先后有五大重要提法,这五大重要提法是五个同心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思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也可以说是以上五个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五个圆的共同的圆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本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选择。

关键词习近平 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6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指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党员深入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国内改革开放历经38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在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都前所未有和世所罕见的今天,在全党开展这样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截至中办发出关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通知为止,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新发展,中央先后有五大重要提法: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五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笔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五大重要提法是五个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最大的圆。其中涵盖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思想理论方面新发展的全部思想,并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是第二个圆。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内涵和具体范畴的界定。这里突出了治党并把治党放在治国治军之前,也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全部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第三个圆。狭义上的治国理政思想不包括党的建设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思想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第四个圆和第五个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从严治党”属于党的建设的范畴,但全面从严治党仅是习近平同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当今中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思想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行动纲领,而五大发展理念则是指导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行动理念和行动指南。

早在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依据习近平同志以上的论述,我们完全有足够的理由说,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说一千道一万,我们所干的所有事业,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以,我们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思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也可以说这是以上五个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五个圆的共同的圆心,但五个重要提法的圆的半径有所不同。

早在1917年8月,毛泽东就十分重视理论的作用,他形象地指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之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噎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1920年11月,毛泽东又说:“中国坏空气太深太厚,吾们诚哉要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才可以将他斟换过来。我想这种空气,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有了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行动。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在当今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就是光明灿烂的希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够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否则,就必然会落入此陷阱并给中华民族带来重大的灾难。

愈是中国的,就必然愈是世界的。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在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和风雷激荡背景下的中国,能够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对于带动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对于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都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等重要思想,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之路;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之路;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广义的发展道路,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方方面面,但经济是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经济上要建立社会主义基础,没有社会主义基础,社会主义就只能是空名。”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和根本体现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当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的发展道路,首先表现在政治的上层建筑领域之中,是一定阶级及其集团通过国家所确立的一定的经济制度,这也可以叫作应然;但这一经济制度在经济领域运行的实际状况,则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这也可以叫作实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质上属于经济基础领域,直接和根本体现在应然经济制度和实然经济领域的落实上,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及分配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实际状况上。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十分强调以宪治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政治局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4年“两会”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国企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国有企业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讲话时还明确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

通过对照学习宪法与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论述,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论述与我国根本大法宪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总书记带头遵守宪法,宣传宪法,依照宪法的根本原则提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的大政方针,这也更加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的信心,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今,我国能否在经济领域真正做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才能直接和根本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党和政府坚定正确的领导,党、国家、人民和民族也才有光明的前途。

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想法和做法。比如,有的想否定非公有制经济对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益补充作用,认为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全部来自非公有制经济,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有力保障食品、药品等这些直接关乎亿万人民生命之大事的安全。有的则说,对非公有制经济只提鼓励、支持就可以了,不要再提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了,一提引导,就容易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有人认为,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有活力,甚至鼓吹全盘私有化。这两种错误倾向,我们都要反对。但在反对的同时,必须具体分析。在当今中国,必须弄清,从整体上和在不同领域中,哪种倾向是主要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才能把依宪治国落到实处。

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邓小平说,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时时记住这一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担负着光荣的使命。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优秀道德传统。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然有凯歌行进的豪迈,同时又有风雨交加的艰辛。我们深信,特别是在风雨交加之时,将有许多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坚定地与党、国家、人民和民族站在一起,将有更多的华为式的企业出现。

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子,为新中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国计民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和重要体现。

现在,不少同志关注国有企业管理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也有不少同志担心,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如何有效遏制公有制企业中的腐败现象呢?有的人还把国有企业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作为全盘私有化的理由。这里涉及人与机制体制的关系问题,也涉及哲学上的内因与外因问题。

1960年2月9日,毛泽东在读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结束语时说:“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毛泽东又说:“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劳动和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配形式三个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所有制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

毛泽东的这一判断完全正确。所有制性质在一定时期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劳动生产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按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二是也存在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求的逆向发展的可能。这两者都会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产生影响。所以,在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管理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突出出来了,核心问题是如何防止管理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官僚老爷,即巴黎公社原则中所说的如何“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如何确保已经建立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重大而又根本的问题。

所以,毛泽东明确要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这样下去,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有可能受到损害甚至变质,结果名义上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就会变成实质上的资本主义企业了。这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权与所有权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管理权则对所有权起着决定性的反作用。

所谓管理问题,首先是管理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群众应不应该参加管理的问题。这样,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管理权问题,并且把它和所有权的变化、发展放在一起来说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大有文章可做”,从而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所应努力的主要方向。

通过毛泽东以上一系列论述,我们完全可以说,国有企业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并不是公有制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私有观念对公有制侵蚀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公有制企业,要求必须培育和树立相应的公有观念才能搞好。国有企业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并没有为全盘私有化和资本的永久统治提供任何理由,反而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必然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两个彻底决裂”思想的正确,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十分丰富,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改革开放之路是强国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也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之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决不能丢掉“老祖宗”。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事物的三种不同称呼和表达。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仅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实践之中,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相结合。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牢记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入发展;改革开放38年来,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和发展都使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世所罕见的挑战。我们党也亟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今国际国内新的情况实行新的结合,从而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要坚持和创新相统一,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而要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还必须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相统一。我们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我们所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义事业,经过艰辛的奋斗,必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即与人类一道共同过渡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每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心目中都应该牢记着为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和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如果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这一基本纲领而艰辛奋斗,而仅仅奢谈、空谈什么共产主义,则必定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这是每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都不会也不应该赞成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从整体上看,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不足甚至产生信仰危机是当今党内与社会上的主要倾向。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多次批评了那种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的观点。他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所以说,如果不能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或是看不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基本纲领而对它怠慢,都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经济政策必须从现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发,照顾大多数人现时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实际的经济利益,搞最大公约数;但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则必须具有导向性、先进性和纯洁性,不能搞最大公约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领域,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直接体现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出发,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思想、治国理政、“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同样涉及也必然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必然得到坚持和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例。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这也就是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只记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句话和这一手段,从而淡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进而忘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所要前进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一方面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断把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大业引向深入。

这就需要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即要求变,这就要求勇于打破已有的不适应新情况、新要求的规则和办法;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要求按规则办事,不得逾越、违反。从表面看,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确有矛盾的一面,但在从严治党,保持党的性质、宗旨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重大问题改革上必须于法有据、立法先行上又高度统一起来。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与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对关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本质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频频使用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提法。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其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早已蕴含在习近平新任总书记和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之时,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紧紧依靠人民自己去实现,这已经内含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全部要素。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提法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思熟虑的结果,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思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升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治国理政思想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

什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心全意为了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是检验任何个人、任何集团、任何政党和任何国家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的根本分水岭与试金石。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以此作为自己最高和最为光荣的历史使命,并与其他任何剥削阶级及其政党根本区别开来。二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劳动大众始终占社会的绝大多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意愿、意志和力量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最终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所以,共产党人把依靠人民作为发挥人类历史能动性的根本动力源泉。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相互依存,互为前提,高度统一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唯一的宗旨;同时也贯穿于治国理政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行动之中。只有为了人民,才能最大限度和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达到为了人民这一唯一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什么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的任务导向,这一各项工作的任务导向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是我们的根本政治立场的价值导向,同样,这一根本政治立场的价值导向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另外,过去我们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先富带后富,这是完全正确的。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的情况相比,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要求一户也不能落,同样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的生动体现。

国内外有些人常说,中国人没有信仰,13亿多人没有信仰来凝聚,多可怕。这至少是误解。1945年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中,毛泽东同志就曾鼓励全党:“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1965年2月19日,毛泽东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又明确指出:“上帝就是人民,人民就是上帝。”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人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也就是说,人民是共产党人心目中唯一的“上帝”。人民不仅是真实的存在,而且世世代代永生。这样的信仰才是社会和历史的真实,而不是社会和历史的虚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我们的根本立场和根本目的,又是达到这一根本目的的根本路径和根本办法;既是全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又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总结和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发展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度阐发和凝练升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新高度。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决定性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唯一的宗旨、解决人心向背这一根本问题时唯一正确的工作指针,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方向和灵魂。在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和党的各级组织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中,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选择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我们为什么反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一直到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中国革命的实践揭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靠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还是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都不行;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执政的“合法性”即政治基础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在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即最终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即最终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经开始的但远未完成的最深刻彻底、最完整系统、最伟大壮丽的一次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特别强调坚持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和全部的合法性所在。

三是由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制度性质所决定的。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革命时期要取得革命的成功需要党的领导,在建设特别是改革时期,只要有一套健全的政治体制并依靠依法治国这一方略,就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了。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这一历史阶段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特征所决定,我国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层差别,各主要阶级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一些不同利益和利益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十分宏伟艰巨的事业;这项事业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保证让人民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要完成这一宏伟事业,就必须继续在最无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政治眼光和组织性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党内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这一组织原则,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这些组织形式,把工人阶级和整个国家民族高度团结统一起来,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社会利益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正确全面地反映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无产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列宁明确指出:“作为执政党,我们不能不把苏维埃的‘上层’和党的‘上层’融为一体,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苏东剧变的殷殷教训,也从反面充分昭示了这一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似不提党政分开为好,而应提党政职能分开。党政截然分开了,我们党还是执政党吗?

所以,习近平同志首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强调搞好党的建设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党的领导。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坚强正确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同样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而我们的对手,每每利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在探索解放全人类实现美好社会的道路上所犯过的错误甚至是他们钻到我们的内部所蓄意制造的罪孽,把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歪曲、攻击为“独裁”和“暴政”,其本质是为了维持或恢复资本对劳动的永久的独裁与暴政。

随着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胜利,有的人不断提出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大小和高低问题,对我们党进行诘难,也有不少人对此有模糊的认识。其实,早在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在延安与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中就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谈话中,斯坦因问:“我在重庆的时候,一些中国朋友要我来观察一下共产党是‘中国至上’还是‘共产党至上’?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当年的这个问题,实质上也就是今天有人提出的党性与人民性孰大孰高的问题。毛泽东回答:“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你还不如这样提问题,是先有孩子还是先有父母?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问题。这就像在国民党区域人们向你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一样,问我们是在为我们的党工作,还是为人民工作?”毛泽东接着说:“至于我们的思想方法,我已经告诉过你,我们像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一样,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当人们问我们是‘共产党至上’还是‘中国至上’时,可能指的就是这一点。可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在回答斯坦因关于共产党的“政策从来没有被怀疑过或被反对过吗”这一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们党内自然也时常会发生意见分歧,但这些分歧都能通过讨论和分析这种民主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决议的正确性仍然不信服,那末,在党的会议上经过彻底辩论以后,他们就会服从决议了。在我们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我们经常去了解我们哪些政策为群众所接受,哪些政策受到群众的批评或拒绝。只有那些受群众欢迎的政策才能成为我们党继续实行的政策。”谈话中,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的党员在中国人口中当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当这一小部分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为他们的利益而工作时,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才是健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党性与人民性是高度有机的统一。什么是党性?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纲领的有机统一。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两个先锋队并不是并列关系,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的阶级性质,而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则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所起的作用。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共产主义。什么是人民性?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根本利益的结合。由此看来,党性和人民性完全是高度有机统一的关系,根本不存在谁大谁小和谁高谁低的问题。

二是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由于对实际情况掌握得不够和情况的不断变化,我们党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错误,党的一些具体政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人民利益的需求而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变。我们党历来主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失误甚至错误特别是个别领导和党员所犯的错误,并不属于共产党党性的范畴,而恰恰属于共产党党性所要反对和纠正之列。根据人民的利益对政策做适时调整甚至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这恰恰不是违背了党性和人民的利益,反而说明我们具有坚强的党性和人民性,说明坚持彻底的党性,就是坚持彻底的人民性;或者说,坚持彻底的人民性,就是坚持彻底的党性。党性和人民性是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表达与不同的称呼。

三是自发的群众运动往往会被眼前局部的经济利益所阻碍,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必须在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列宁在1902年写就的《怎么办?》中明确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的影响”。因此,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指导的党,决不能做人民群众的尾巴,必须向人民群众及时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引导人民群众为了自己的眼前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而奋斗。

四是认为人民性高于党性的人,绝大多数是模糊认识,而极少数用所谓的人民性来否定我们鲜明的党性的人,则是别有它途,其目的是为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行所谓“民主宪政”,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由资本当家作主。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就必然会重新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蓄意制造人民性高于党性这一伪命题,这无论是在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历史逻辑还是现实实践中都是站不住脚的。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才行。

通过学习毛泽东和列宁上述相关论述,来回答如何看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这一问题,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当今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不少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里往往直接间接都有了明确的相关回答。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倡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要重读毛泽东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绝对没有过时。紧密结合现实,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我们才可能成为邓小平所说的真正的“明白人”。党内各级领导干部这一关键的少数中,真正的“明白人”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有真正的希望,否则,前途将无从谈起。

原标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慎明
李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4
0
2
1
1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