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我们应如何讨论民族主义?

作者:周永明 来源:雅理读书 2016-08-24 643

今日中国,我们应如何讨论民族主义?

陆续写了几篇有关民族主义的小文章,有读者反馈,希望我能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国内外的民族主义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判。

相关阅读:美教授:“爱国贼”这种叫法可以休矣! 周永明:西方分析中国民族主义的三种套路

在此我只能对善意的读者说声对不起,要让你失望了。

为何口出此言?因有自知之明。

不久前刚去世的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Ÿ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曾发感叹,作为近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人们对民族主义的研究却乏善可陈。没有出过理论大家,也没有哪本论著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对马克思主义学派而言,民族主义研究更是其“最大失败”。如果民族主义属于资产阶级,那么为何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越之间,会在1979年发生流血的边境冲突?

民族主义错综复杂,建构一个理论体系谈何容易,还是先做些基础建设为好。

自己加入讨论的初衷,是觉得当前各派人马对民族主义概念理解不尽相同,常常出现自说自画,答非所问,以势压人,甚至胡搅蛮缠的现象,妨碍了有意义的思想交锋。我想先在概念层面上,进行一些梳理、界定和廓清,以期对进一步讨论有所裨益。

应该承认,在中国讨论民族主义,和在美国讨论马克思主义一样,因为夹杂了政治因素,变得更加困难。

今日中国,我们应如何讨论民族主义?

在美国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我一般开宗明义,告诉他们马克思主义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应该分成三大块来看:即作为革命学说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社会分析理论的马克思主义。

苏联解体后,前两块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落到低谷, 但我对学生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分析解释功能。所以在西方学术界,作为社会分析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深具影响。在我任教的威斯康辛大学,自称“马派”的学者一抓一大把,并不稀奇。

如此剖析马克思主义,学生们容易接受,同时也避免了陷入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辩和概念纠缠。

讨论中国的民族主义,我们不妨也遵循同样思路,将这一复杂概念放在三棱镜下,进一步细分为三块来考察:即作为政治体制的民族主义,作为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

作为政治体制的民族主义

作为政治体制的民族主义,历来被学者认为是西方社会走向现代性的标志之一。

在此之前,欧洲多处于帝国和王朝统治之下。帝国往往疆域辽阔,境内杂居着各色民族和人群。例如奥匈帝国皇帝头衔的全称有十几行之多,从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到托斯卡纳大公等等。境内臣民包含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各派教徒,讲着几十种不同语言。

今日中国,我们应如何讨论民族主义?

奥匈帝国疆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这句古话,用于描绘欧洲传统的帝国更为贴切。

正因帝国是王室的私产,当然任由君主处置、分封和赠送。为了政治联姻,公主的嫁妆,可以搭上大片领土。所以帝国的疆界,常常变化不定,算不上什么大事。

说个和中国稍有关系的例子。1661年英国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葡萄牙王室不惜血本,除了金银细软,还将印度的孟买和摩洛哥的丹吉尔两地做了嫁妆。据说正是这位凯瑟琳公主将饮用中国红茶之风带到英国,而且因为这次联姻,英国商人也得到了利用澳门进行贸易的便利。

然而民族主义的兴起,敲响了旧政治体制的丧钟。

新体制首先强调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主权国家(sovereign state),国家之间地位平等,内部事务不容外部干涉。1648年欧洲各方为结束“三十年战争”签订《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从法理上确立了以上原则。

而就主权国家内部公民而言,个人之间地位平等,享有平等权利,同时承担相同义务。这些基本原则,在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今日中国,我们应如何讨论民族主义?

掷出窗外事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暴怒的新教徒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摔下,史称“掷出窗外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了捷克反抗哈布斯堡家族,争取独立的开端,也成为了后来席卷全欧的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全面兴起,主权民族国家(sovereign nation-state) 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

领土神圣,疆界明确,主权独立,地位平等,公民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民族国家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王朝和帝国体系,构成了现代世界普世又强大的政治新体制。

这是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讨论民族主义不可忽视的历史大背景。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作为民族国家,是后发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最为宏大的政治运动。

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激烈又雄壮的过程。无数志士仁人,为此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上演了一出出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剧。

十八世纪末期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出现最早的民族主义运动。

紧随其后的是19世纪初期发生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还有欧洲,即使较晚的国家如意大利和德国,也在1870年和1871年完成了统一。

今日中国,我们应如何讨论民族主义?

图为统一前的意大利,诸邦国分受奥地利和西班牙控制。最终经过数次战争和起义,以撒丁王国为基础的统一意大利得以建立。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王朝帝国最后一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民族独立运动在全球风起云涌,到了1990年代,世界民族国家体系基本确立。据统计,当今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将近100个国家是在1945年后独立的。

这点值得我们注意。就历史而言,民族主义源于欧洲,历史最久,发展最为成熟。而当今半数以上国家的历史都只有区区数十年,有许多国家的疆界还是殖民者的人为划定结果。

更不应忘记的是,当年的殖民者为了压制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没少使阴招坏招,诸如挑动部落和教派冲突,刻意制造划界纠纷,麦克马洪线、印巴分治、卢旺达大屠杀,前殖民者都难逃干系。

 

今日中国,我们应如何讨论民族主义?

选自英剧《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 S1E6

对许多新兴国家而言,民族主义的发展其实还需要时日。中国也不例外。

如果要问什么是民族主义作为政治运动的最大特点,答案是:革命、战争、奋斗和牺牲。

除了诸如印度等少数地区运用非暴力抗争手段争取独立外,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建立都见证了血与泪,刀与火的历程。

以此角度观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争论的双方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需要直接面对民族主义血淋淋的一面。

他们得感谢前辈的努力,作为新政治体制也好,作为政治运动也好,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主义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已经搭好了基本架构。

如果中国还处在破旧立新的阶段,投身民族主义运动意味着奉献、战斗、磨难、牢狱甚至牺牲,他们中间很可能有人会选择束手旁观,明哲保身,甚或避之唯恐不及,逃之夭夭?

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

当今中国民族主义涉及的,主要是其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面, 如今网上网下不乏豪情万丈的民族主义鼓吹者和批判者。虽然争论多限于口诛笔伐,唇枪舌剑层面,但也常常摆开水火不相容,汉贼不两立的架势。

是什么让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具有如此魔力,让人对民族国家热血沸腾,眷念难舍,甚至甘心情愿地为之奋斗牺牲,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为何民族主义在中国当下万众瞩目,众说纷纭?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形成,有什么特性?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又该如何应对?

今日中国,我们应如何讨论民族主义?

要回答的问题实在太多,请容我另写一文,专门讨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补全三棱镜的最后一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