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虎到清华美院,问题出在哪里?

作者:萧 武 来源:合赞历史 2021-06-18 860

从管虎到清华美院,问题出在哪里?

  

  清华美院的毕业设计走秀出现了大量的眯眯眼妆容,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妆容显然不是打算讨好中国观众,而是给特定审美的人看的,很显然,只有西方人尤其是欧美白人才会认为这样好看。

  其实这么说也不完全准确。西方人也一样喜欢浓眉大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西方人也不喜欢小眼睛的女人,你见过哪个欧美女明星是这样眯缝眼还能火起来的吗?苏菲玛索、莫妮卡·贝鲁奇和泽塔琼斯,哪个是这种眯眯眼?都不是,他们都是大眼睛,深眼窝,中国人也觉得好看。

  中国人都是眯缝眼,这是欧美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中国人都是这种样子,这是从晚清以来就形成的刻板印象。作为种族主义偏见特别深的族群,这种印象形成之后,一直都没有什么改变,到现在也是一样。欧美人在表达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的时候,最惯用的方式就是嘲笑中国人眯眯眼。

  比如在西方一度很火的中国女模特吕燕,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就是很丑,但欧美人很喜欢。他们是真的很喜欢吕燕这个长相吗?当然不是,连吕燕自己都觉得自己丑,突然被欧美人看中,她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欧美人只是认为中国人就应该长成这样,才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

从管虎到清华美院,问题出在哪里?

  这也不是什么奇谈怪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用一个学术的说法就是东方主义,也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就会寻找这样的特征的人来代表东方。从欧美的角度来看,欧美人这么做不奇怪。但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人也这么做,就很奇怪了。因为这等于被人骂你丑,你就故意扮丑给别人看,别人骂你是狗,你就故意扮成狗,去讨好别人。

  比如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一大批电影,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觉得没什么太大意思,但在欧美一些电影节上却频繁获奖。原因也就是这种封建、落后、愚昧、顽固、黑暗的中国,是他们从19世纪就形成的对中国的认识和印象。所以,他们喜欢反映中国封建、愚昧、落后、黑暗、顽固的一面的电影,而不喜欢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和中国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电影。

  但在那个时候,张艺谋等人就是投其所好,专门拍这种迎合欧美口味的片子,送到欧美去得奖。这也不难理解,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电影院线,所以即便是叫好,也很难获得比较高的收益,还不如在欧美得奖的奖金高。这其实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时间长了形成了路径依赖,他们这一代导演的大多数人拍片,都形成了这种下意识地迎合欧美人对中国的偏见的审美。

  这种遗毒到现在不仅没有消散,而且还在大行其道。最典型的就是《金刚川》,这个电影之所以糟糕,就是因为这虽然是一部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但他首先不是按照中国人了解和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来拍的,而是想得到美国人的理解去拍的。所以,在电影中不是志愿军赢了,而是志愿军精卫填海一般的顽强感动了美国人,美国人最终放过了我们。

从管虎到清华美院,问题出在哪里?

  管虎除了用《金刚川》恶心人,之前的《八佰》也是同样的恶心人。虽然淞沪会战确实是一场打给西方人看的战争,希望争取国际舆论同情和干预,指望着西方列强来制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当时的国民政府的指挥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牺牲和应英勇抵抗才是最应该被今天的中国人所铭记的,但这个片子的视角却并不是这样,而是在展示中国人的惨。

  看中国电影和欧美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欧美电影中的不少电影是有思想性的,反映了导演和编剧对世界、社会、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中国电影则往往显得比较凌乱,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甚至连故事都讲不好。有时候干脆是为了追求大场面而大场面,在视觉效果上故意造出场面宏大的效果,但到底要表达什么,观众看不懂,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原因也在于现在中国电影的从业者,大多数都没什么文化。因为从恢复高考之后,就恢复了艺术招生,但艺术招生的分数线远低于普通大学,从而让走艺术路线成了一个文化课不行,就去走艺术路线的捷径。参加过高考的人,应该多少都有几个有这种经历的同学。而这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中国文艺圈的文化水平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当然,现在其实都不存在文艺圈这个说法了,只有娱乐圈,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前段时间高考,一大批压根没有参加过高考、甚至连义务教育都不完整的明星,非要蹭热度给考生送祝福,结果出了一大堆错别字,让人哭笑不得。你们这究竟是想凡尔赛呢,还是想凡尔赛呢:看,我们没有文化,没有参加过高考,不是一样赚大钱吗?还是想居高临下地表示一下对在考场上疯狂内卷的考生的同情呢:你们先卷着吧,我们走捷径去了。

  艺术领域也同样如此。哪个参加过高考的人没有几个文化课不行、又改学美术、音乐搞艺术走捷径的同学呢?但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虽然艺术越来越专业化,但历史上的大家无不首先是文化人,然后才是艺术家。比如中国国画,从来都是文人画传统。即使敦煌壁画的艺术水平非常高,也没有哪个画壁画的工匠的名字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因为他们只是画匠。

  所以,今天要解决这种文艺界总是掉链子,缺乏起码的文化常识的情况,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取消艺术特招,在统一招考之外再考虑艺术特长,让搞艺术的人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不是降低门槛。只有有文化的人去搞文艺,中国的文艺才能高级起来,才能逐步具备起码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2
0
0
4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