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摇篮”用影音讲好红色故事

作者:柳姗姗 赵 亮 来源:工人日报 2019-08-09 628

“新中国电影摇篮”用影音讲好红色故事

柳姗姗   

“新中国电影摇篮”用影音讲好红色故事

长影旧址博物馆毛主席像 长影 供图

近日,出自长影上世纪50、60年代创作拍摄的经典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4首歌曲,入选中宣部评选建国70周年百首优秀歌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曾红遍大江南北的旋律,让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至今传唱不衰。

与这些经典影片和经典歌曲一样,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还要年长4岁的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一路陪伴和见证着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和繁荣。如今,不管时代怎样改变,长影刻进骨血里的红色基因始终未变,并正在继续用更多更好的红色故事,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沐浴战火,

创造新中国电影银幕传奇

红旗街是长春最繁华的商圈之一,长影旧址博物馆便坐落其中,闹中取静,其特有的古朴和素净,犹如一张历史名片,承载和记录着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走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长影旧址博物馆,大门正中由郭沫若先生1959年3月题写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七个大字,魅力依然,观之震撼。沿着镶嵌了22块铜板的“厂史大道”一路走去,从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到老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长影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中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便已一目了然。

1945年,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联合满映进步员工成立了“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并和日本相关人员谈判,经过斗争,成功接收“满映”权利。当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长影前身)正式成立,标志人民电影事业郑重开篇。

革命战争年代,部队打到哪里,长影的电影就拍摄到哪里,成为我们党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支特殊部队。

当时,长影的摄影师和战士同历枪林弹雨,有的就牺牲在与战友们冲锋的路上。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导演、编剧、演员写下的故事和拍下的画面,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七个第一”,包括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等,开辟了中国电影多片种发展新纪元。这些影片,也成为今天中国回望和了解时代过往的珍贵媒介。

新中国成立后,长影精心创作出品了《白毛女》《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等一大批脍炙人口,感动过亿万国人的经典影片,《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蝴蝶泉边》等经典歌曲,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和萦绕耳畔的经典旋律。

“那时候一寸胶片一寸金,非常珍贵,拍摄时要一遍成功。”曾在1959年出演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女主角的陈学洁,是长影的老演员,她告诉记者,这么多年,长影人身上一直传承着兢兢业业把工作做好的精神。

这些经典不朽的影片来之不易,每部都蕴藏着长影人的心血和汗水。同时,长影还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输送了2000多名电影艺术家和专业技术人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其影片到现在仍在滋养着众多电影行业的后辈。新中国电影银幕的传奇,正是在这里被创造出来。

不惧风雨,

低谷中实现涅槃重生

74岁的长影,走过了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也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对工作钻研和探索的精神,以及对品质的始终坚守。改革开放以后,长影创作拍摄了《开国大典》《蒋筑英》《人到中年》《辛亥革命》等一批为时代立像的优质影片,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然而,随着物质和文化不断发展繁荣,面临电视、录像带、影碟机、网络等社会日渐丰富的文艺传播形式的竞争冲击,长影也曾经历过发展低谷和迷茫期。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长影正在迫切寻求振兴发展,肩负着党和国家对中国电影“国家队”迅速崛起、东北振兴中文化“排头兵”冲锋在前的双重希冀。

“重溯建厂初心,回望‘旗帜和标杆’的历史地位,打出提升自身原创能力、人才兴影兴业、广开合作大门、多元影视创作发行的组合拳。”2016年,履新长影并经过多方深入调研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彪,首次提出长影“振兴主业,重塑辉煌”战略的发展路径和步骤。

2018年9月,在长影电影院里,长影出品的《黄大年》《杨靖宇》《血战宁波》以及通过4K技术修复的《开国大典》等6部新片,集中面向公众进行推介。几天后,长影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守边人》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需要剧组的精心创作,完善的配套措施和先进的器材装备,也是成就一部优秀影片的必要元素。”长影集团技术部副经理孙明说,近年来,长影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更新了大量设备,陆续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

几年来,长影有12部影视作品分别荣获国内外29个重要奖项,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少帅》《林海雪原》等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口碑。“长影出品”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创作地位也实现了历史性回归。

据介绍,如今长影已初步形成了创作前沿进北京、产业龙头下海南,“一体两翼”、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初心如磐,

用“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

74年来,长影累计创作拍摄和译制各种影片3300多部,多产和优质的背后,是几代长影人镌刻在骨血深处的“红色基因”。他们用影音生动记录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坚持‘主旋律’创作就是我们的家风,为人物立像,讴歌时代、讴歌英雄,这样有营养的红色影片,或许没有商业片的超高票房和娱乐效果,却可以历久弥新,为每位观影者留下名为‘民族精神’的深深烙印。”长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庆辉对记者说。

长影制片厂厂标“工农兵”塑像,被长影人亲切地称呼为“小金人”,这一传世经典之作时刻警醒长影人,人民群众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的确,回顾长影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创作拍摄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部队打到哪里,长影的电影就拍摄到哪里。在改革开放、振兴发展的如今,榜样在哪里,长影的创作源泉就出自哪里。

“长影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进一步发扬主旋律影片创作的优良传统,传承长影红色艺术创作基因,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符合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赵彪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据介绍,围绕庆祝新中国建国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念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长影正精心谋划一批思想性和故事性强的电影项目。

此外,长影还会精心筹备一台高品质的“《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音乐会”,充分展示新中国电影音乐魅力;举办一场“《流金岁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影珍贵电影剧照资料道具展”,展示长影历史和新中国电影成就。

“中国电影的今天和长影紧密相连,今后长影仍然要坚持主旋律创作,担当起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李庆辉说。(本报记者 柳姗姗 赵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