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来源:学习时报 2019-04-20 1793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认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前进,始终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至今依然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其中,既有针对个体的修身之道,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又有针对国家的为政之道,诸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传承弘扬。

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客观地说,任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空条件的影响,受到当时的经济状况、认知水平、地域特点、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辩证取舍,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特内核、风格和历史的完整的文化体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如果我们解决不好这些古为今用的问题,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很难实现。因此,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照着讲下去,而是要接着讲下去,在继承和创新中接着讲下去。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提升其感召力,激活其生命力。

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维度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5000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就是因为既坚守本源又不断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不拘泥于哪一家、哪一派的文化,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采取积极学习借鉴的态度,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着眼当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从话语传播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容易被国外不同受众所普遍接受,是我们想的和国外想听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我们可以借助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讲好中国故事。

从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讲文化自信,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接1版头条)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我国5000多年没有断流的文化更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如此,“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化强国之势才能蔚为大观。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安徽省凤阳县委书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