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作者:全根先 肖昊宸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8-04-20 3119

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全根先 肖昊宸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今天的文化自信,不仅基于蒸蒸日上的国力和日益丰富、立体的文化建设与传播成果,也基于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构建文化自信,我们不仅需要从现实维度切入,同样需要从历史维度特别是从中国近代史着手,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看到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文化自信最主要的代表。了解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我们的自信就会更有底气。

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近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原生文明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长河,至今依然生机焕发。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东亚“汉字文化圈”。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所写:“指麾八方定,怀柔万国夷。” (《幸武功庆善宫》)清代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写道:“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来货物以通有无。”这是中国古人高度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直到现代,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问题略谈》中还说:“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1]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严峻的挑战,敦促国人特别是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以甲午战争为界,晚清以至民国初年,近代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大致经历了由“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转为“全盘西化”的过程,其中所折射的则是中国文化自信逐步丧失的过程。五四运动时期,甚至有人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之于我们的文字,提出:“欲使中国不亡”,废除汉字乃 “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否,本质上取决于其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谋求变法自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是,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命运。蒋介石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甚力,自诩以服膺和承继儒家道统为己任,但是,他所领导的国民党政府终究没有能力抵御帝国主义的掠夺侵略。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民族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1938年,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同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写道:“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责任感!

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不是孤立的、固步自封的文化类型,而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不断进步的优秀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周边各族、中国与世界各国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变得丰富多彩、日益强大。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民族自强,一大批爱国人士不断地探索救国道路,提出了他们的政治主张。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要求改革的思想,到洋务派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到维新派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再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以至李石曾、刘师复等人鼓吹无政府主义思潮,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所提出的政治主张,等等。他们无一不是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抒发己见。不过,这些政治主张都没有成功。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根本改造。1922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使中国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正如毛泽东主席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建设的革命文化、抗日文化、延安文化,是取得抗战和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建立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是核心、是灵魂。

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破除对西方文化迷信,坚定文化自信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与近代工业革命的推进,西方国家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西方文化随之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迷信在世界各地风靡一时。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明确提出要“以西洋文明为目标”,他甚至还说:“现代世界的文明情况,要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的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 [3]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胡适公然表示:“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他还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4]另一位学者陈序经则干脆提出“全盘西化”。

对于西方文化的迷信,我们认为,首先是经不起历史验证的。西方文明的源头即古希腊罗马文明,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西方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环节,也都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事实上,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历史过程,而是深受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多种文化的深刻影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以及“脱亚入欧”的日本的疯狂掠夺,一些中国人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开始泛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依然有人执迷不悟,在西方文化所谓的“普世价值”陷阱中难以自拔。

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与复兴,必然以文化的觉醒与自信为前提。在破除西方文化迷信、建设中国现代文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中华文化始终注重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不断提升至新的更高的境界。

总之,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破除西方文化迷信、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问题略谈》,原载《漱溟最近文录》,1944年,中华正气出版社出版。

[2]钱玄同:《中国今后文字问题》,原载《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1918年4月。

[3]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局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版,第9页。

[4]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见《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9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