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意识,三种能力——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作者:高广景 来源:党的文献 2018-02-08 2409

三种意识,三种能力

——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高广景

三种意识,三种能力——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题为《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这篇讲话,后经多次修改补充,形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一文,发表在同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

文章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作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判断,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党员干部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围绕这篇著作酝酿和形成前后,毛泽东多次就党员干部应如何看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行集中阐述,归结起来,党员干部应该具有三种意识,提高三种能力。

一、要有运用矛盾观点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主义社会有无矛盾,矛盾的性质如何确定,不同质的矛盾采取何种解决方式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列宁晚年曾对此作出初步探索,认为“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由于他的离世,这一观点未得到系统阐发。斯大林直到晚年才勉强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可能会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冲突,但未对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作出客观的剖析和界定,以致在实践中时常混淆二者界限,留下了深刻教训。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思考。他强调要分清人民内部和外部两个不同范畴的矛盾,并在不同范畴里采取不同的政策来解决矛盾。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对个人崇拜掩盖下的各种矛盾的集中揭露,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很大震荡。接下来的波匈事件进一步揭示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假若矛盾处理不当,也会发生激烈的社会冲突。与此同时,从1956年下半年起,国内一些城市发生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事件,一些农村发生闹社的风潮。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并没随之消失。毛泽东认为:“矛盾总是有的,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面对急需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准备皆显不足。特别是面对一些集中、突发事件时,一些干部处理问题时出现“又怕,又简单处理”的情况,结果社会矛盾不仅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引发了紧张的对立局面。毛泽东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干部“思想上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是对立统一的,是存在着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的”。

根据以上判断,毛泽东在《正处》中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系统审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从思想方法的层面,帮助干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论述具体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首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有无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他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在谈到党内干部对矛盾的反应时,他进一步指出,“承认这个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正因为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矛盾,才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境被动。他提出,要首先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工作,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矛盾,以使社会主义内部的团结和统一日益巩固。这其实是告诉干部要在思想上客观对待矛盾、在实际工作中不回避矛盾。

其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解释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但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可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得到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一些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帮助干部树立改革意识。

再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转化问题。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他阐释道: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本是对抗性的矛盾,由于历史的条件和党的政策得当,则变成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反之,如果对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他明确指出,由于矛盾双方存在着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我们既要全面地看矛盾的正面和反面,还要看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这就教育干部要全面看待矛盾和注意防止矛盾向消极方面转化。

最后,关于如何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要正确解决矛盾,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曾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本质),是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其原因在于:每对矛盾都有自身规定性和特殊性,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据此,毛泽东在指出对敌人实行专政和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的方法后,重点分析了当时人民内部的突出矛盾,并具体提出了“团结、教育、改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地认识矛盾、化解矛盾提供了遵循。

二、要有克服官僚主义意识,提高走群众路线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一贯重视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正是这样,党才获得群众的真心支持,赢得革命的胜利。官僚主义恰与脱离群众有着天然的关联,历来为党和人民所反对。毛泽东曾号召要把“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出于对官僚主义的痛恨,他还为其画出一副病态的面相:一声不响,两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分,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实)是无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时刻警惕着官僚主义在党内的滋生。他认为:“我们的党很大,掌握权力,做了许多好事,人民就拍掌,毛病就产生了,官僚主义就出来了。”波匈事件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层脱离群众,犯有官僚主义错误。

1956年11月,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并直截了当地指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1956年下半年至 1957年春,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罢工、罢课、闹社等社会矛盾。毛泽东再次把目光投向官僚主义,认为它是矛盾发生的根源之一。他在《正处》中指出,闹事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发生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三点因应之策。

第一,干部要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的意思,当然不是要求领导干部长期置身于生产一线,而是要求领导干部时刻不忘初心、保持劳动者本色。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官僚主义的习气,和群众始终站在一起。为此,他为全党起草了《中央关于整风和党政主要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中央还专门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

第二,发动全党整风,反对官僚主义。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文艺界座谈会上指出:“什么是官僚主义,如何批评,认识还不一致。整风开展起来,那时候就好批评了。”因此,1957年开展全党整风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整治各种官僚主义。

第三,正确处理群众闹事,克服官僚主义。群众闹事当然不是好事,但问题出现了,就要正确面对,而不能逃避无视。要积极引导,使其向正确方向转化发展。毛泽东认为,如因官僚主义未得到有效克服而发生闹事,领导干部就应该正确引导闹事群众,并把其作为教育干部和群众、改善工作的一种特殊手段。

他特别指出:“在我们这样大的国家里,有少数人闹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倒是足以帮助我们克服官僚主义。”显然,毛泽东对群众闹事,由消极的解决矛盾方式转化为积极应对矛盾的有力措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了这一问题。

上述三点是克服官僚主义的一些具体措施。而在毛泽东看来,要从根源上克服官僚主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总结起来,唯有走群众路线。他多次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

他一再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形象地把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关系比喻为游泳和水的关系、鱼和水的关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劝导领导干部要顺水游泳,不要逆水游泳,更不能离开水,提醒领导干部要像刘备觅寻孔明那样珍爱群众的智慧。其意旨在于让领导干部牢记永远不能脱离群众。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倡导党的领导干部经常沉身基层,了解实际情况。1957年4月30日,他在第十二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说 :“中央机关的特点,一是空,二是全面。缺点就是空,一离开北京就舒服了。”所以,他劝勉各位参会人员每年要做到四个月在外,八个月在北京。

领导干部下去以后,要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就必须掌握管用的方法。1957年94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邯郸,在停靠的列车上同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马国瑞、石家庄市委第一书记康修民、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梁双璧、邢台地委书记李吉平和邯郸地委第一书记庞均座谈。他要求第一书记下去钻一钻。原因在于:真正的知识不是在机关里,而是在工厂、农村和学校里。没有基层生动的原材料“造”不出政策来。

他认为,第一书记抓一个工厂、一个农业社、一个商店、一个学校,才是获取原材料的有效方法。毛泽东的指导方法之细,说明他的重视程度之高。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一把手发挥带头作用的重要性。他说:“第一书记下去,就可以带起别人来,使大家都下去找知识。”不难看出,毛泽东想要看到的景象是,领导干部带头,全党行动起来,切实走群众路线,从而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风气。

三、要有注重思想动态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同时,思想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加强思想教育,给以正确的政治引导,向来起着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政治思想工作是为了争取群众”,“不考虑争取群众,谈不上政治思想工作”。在他看来,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统一战线工作,任何时候都应受到全党高度重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动员人民积极投身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成为全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指向。而当时党内和人民中出现的一些思想新动向,值得警惕。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比阔气,比级别,比地位;有的人质疑合作社的优越性;有些地方的学校学生闹事,甚至提出要来一个“匈牙利”;一些教授提出各种怪议论,怀疑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如不对这些错误思想及时加以批驳、教育、引导,将会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强调,“思想动向问题,我们应当抓住”。他特别提醒:去年这一年是多事之秋,“各种思想还要继续暴露出来,希望同志们注意”。1月27日,是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再次发表重要讲话,谈到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他认为,仅专注业务工作,忽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危险就会发生。他不仅要求全国工、农、商、学、兵、政、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而且认为中央、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都应亲自做思想政治工作。

苏共二十大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受其影响,国内人民内部矛盾也显露出来。党和人民中出现一些负面的思想倾向,本在预料之中,为何引起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如此重视呢?若从当时社会矛盾发生的原因探究,一个重要缘由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认为,只要“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一般地就不会发生闹事的问题”。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党经常性、长久性的工作。毛泽东认为:“现在是转变时期、大变化时期,在观念形态上一定有所表现的。”而任何社会的变迁,必定会在人们的思想中表现出来。党在思想建设战线上的任务,就是使人民的思想状况“符合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且能推动经济事业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思想观念的转变,非朝夕可就,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在面临当时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思想问题时,手足无措,出现了压制而非疏导、压服而非说服的简单粗暴现象。毛泽东对此十分担忧。他明确指出:“压是压不服人的,只会使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用压服的办法,我们就没有理,就站不住脚,就输了。”思想问题只能用批评、讨论、说理等民主的方法解决,但从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一些干部容易用阶级斗争的老办法处理新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毛泽东遂把领导干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置于新的高度。

首先,第一书记不仅要亲自抓思想问题,而且要逐级传导,带动全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19573月至4月,毛泽东多次论及这一问题。他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抓思想问题,指出,如果工作“忙,就应该把其他事情让旁人多搞一些,多抽出些时间抓思想工作”。

他同时要求第一书记教会地委、县委两级和城市区县级第一书记抓起这项工作。这样,层层传导,促使全党领导干部都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他还在党内发出指示,检查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和中央一级党员部长或副部长(指党外人士当部长的那些部)是否自己将这个极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认真抓起来了”)。在他心中,各级一把手的重视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其次,领导干部应学会密切关注思想动态,学会撰写有说服力的文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座谈、汇报等是了解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但任何思想的表达皆需借助一定的载体。报刊、杂志等媒体在思想传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毛泽东要求领导干部,第一步是及时了解报纸、刊物的思想动向;第二步是对其“加以分析,要研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才行”。不仅如此,领导干部还应指导、修改各类宣传文章。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不能接受,无非是一种教条主义的,没有说服力,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应该改善我们这个政治工作”。

最后,领导干部应不断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不难,而抓好这项工作实属不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中出现了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突出问题。毛泽东指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就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他要求第一书记“要看各种文章,要看哲学、历史、经济、文学、逻辑、艺术方面的文章,自己这方面的知识要逐步增长起来,兴趣要养成”。他多次劝诫说:“现在很多干部没有读书的习惯,把剩余的精力放到打扑克、看戏、跳舞上面去。大家不应该把时间浪费掉。”意在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工作方式,而且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事物的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理解了对立统一规律就把握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自觉运用矛盾观点分析问题,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群众路线,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看家本领和一大优势,历来为全党高度重视。敷陈至此便知:毛泽东的主要意旨是,领导干部只有在以上三个方面苦下功夫,打出一套“组合拳”,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这也给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作留下了深刻启示。

(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1期,作者高广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