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为啥没有身份证号?

作者:党人碑 来源:党人碑的熟人茶馆 2021-12-16 3080

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为啥没有身份证号?

宋某一“老师”

近日,上海复旦职业学院的宋某一“老师”,我们暂且还尊称她一声“老师”,在课堂上公开给学生们大放厥词,自己“理解”的南京大屠杀,她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因为:

“当年的侵华日军在南京到底杀了多少人?有没有姓名?有没有身份证号?如果没有这些,那这30万就是一个中国历史小说!”

作为宋史专业出身,我本不该腹诽新闻专业的宋“老师”,但毕竟我也算是科班学历史的,所以很像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因为读研的时候,我的研究方向就是政治制度史,正好可以从户籍制度的层面,解答宋“老师”的这个疑问。

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为啥没有身份证号?

居民户口簿

中国的户籍制度起源很早,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由于管仲的倡导,就开始搞与田地登记相结合的户籍制度,施行较为严格的基层地方组织监管措施,这叫“户籍田结”。到了商鞅变法的时代,秦国甚至已经有了身份证的萌芽,住店外出都要随身携带。《秦律》也要求,无论男女,都要登记户籍,除非死了,才能一笔勾销。

但问题是随着田赋制度的不断改革,到了明清,摊丁入亩,户籍与徭役脱钩,人身控制逐步放松,加上清末的战乱和列强势力渗入,搞了几千年的传统户籍制度崩溃了,清王朝对人口数量和基本情况也不清楚了,于是要大搞新政。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提出人口普查的六年计划,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人口调查都能激起民变,最后清王朝都完蛋了,数据还没有搞清楚。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虽然没搞起来一次像样的全国性人口普查,好歹南京国民政府在1931年12月,参照英、美户籍及人事登记颁布了中国第一个《户籍法》,但仍然没有发放身份证,户籍登记也是一塌糊涂。

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为啥没有身份证号?

1946年的《户籍法实施细则》中,关于国民身份证的规定

直到1946年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又修订《户籍法》,同年6月,又颁布《户籍法实施细则》,开展全面户口清查、登记,接着对年满14岁的人颁发《国民身份证》。

听起来很不错吧?可问题是依然搞不起来,到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它的身份证制度也没有搞起来。

换言之,在1946年之前,民国时代是没有全国性身份证的。宋庚一“老师”要求出示30万罹难同胞的身份证号,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用黄仁宇先生爱说的词儿,国民党政权此前就没有想过“从数目字上管理中国”,怎么可能有身份证这么神奇的东西存在呢?

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为啥没有身份证号?

尸山血海岂能否认?

此外,民国时代的南京是一个移民型特大城市,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的南京,人口才有36万,到1935年底,南京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00万,在1937年6月份的时候是109万左右。日军占领南京时,南京是109万人口的百万级大城市。

因此,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的人口是流动人口,加上当时户籍制度也不完善,不像现在,每一个人都有个身份证,少了一个人很快就可以知道。

何况这里面,除了被日军屠杀的无辜平民之外,还有大量被俘或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官兵,又是一本烂账。国民党军队吃回扣吃成了制度,怎么可能搞清楚自己有多少军人,他们叫什么名字,编号多少呢?

说白了,蒋介石的南京政权,作为反动政权,也是个很差劲水平的反动政权,是基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法西斯,不是德日这样实现工业化的法西斯蒂,它怎么可能实现工业化基础上,有效而靠谱的人口统计呢?

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为啥没有身份证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国民身份证

所以,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执行层面的不力,致使对于遇难同胞的资料搜集,主要依赖于灾难发生后的统计和幸存者的口述,而不是我们今天认为,这不是很自然就该有的“身份证”。

日本右翼分子和它们在中国国内豢养的宋庚一“老师”之流,总是在提,南京大屠杀遇难你们说死了30万人,都叫什么名字,年纪多大?

这就是缘木求鱼了,当年连鬼子都吐槽国民党的户籍制度不完善,堂堂首都都没搞身份证,相反倒是鬼子进入南京,开始南京大屠杀的同时,开始搞了个《安居证》(良民证),因为它们需要更严格地管理,以便屠杀和统治。

大家熟悉的,抗战时期各沦陷区的“良民证”,说起来比国民党政府搞的都要早。

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为啥没有身份证号?

日伪民国廿八年(1939)的市民证

如果有人不理解,想以当年日本户籍管理的标准,来要求我们提供30万南京大屠杀罹难者的户籍信息,那么请您找国民党去,这个责任跟本朝没关系,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锅,当年他们就没考虑搞这个。

这里有个冷知识,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也只有三十多年历史,是从1984年才开始颁发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宋某一“老师”找新中国问旧中国为啥没有完善的“身份证”制度?不是蠢实际上就是坏,跟日本右翼是一丘之貉,不过是“吃两碗粉一碗钱”的老套路罢了,翻不出新花样!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8
0
0
0
2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