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第一夜宿营的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文史精华 2020-01-06 1426

长征开始

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大兵压境,革命形势空前严峻。而中共临时中央却于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把“左”倾错误路线推向了顶点,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苏区21县很快锐减为约8县。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寻找新的落脚点。

 红军长征第一夜宿营的故事

长征前的红军队伍

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打算转移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10月10日傍晚,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的梅岗、马道口等地出发,开始了大搬家—长征。

这时寒露刚过,晚稻即将收割,阳光和煦,天气已告别了炎热。

长征的第一天,聂荣臻元帅数十年后仍清晰记得,那时“正当夕阳西下”。

中央档案馆保存有一份朱德、周恩来、项英发布的“中革军委关于第一野战纵队撤离中央苏区的命令”,又称为《中央军委五号命令》,有的文本将此命令发布的时间标为10月10日,后经考证,应为10月9日。内容如下:

一、兹将军委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织第一野战纵队,与主力红军组成之野战军同行动,即以叶剑英同志任纵队司令员。

二、第一纵队的组成及集中计划如附表。

三、为使纵队顺利地遂行任务,必须将下述事项深入地使全体人员了解和执行。

1.保持军事秘密。应加强警戒,封锁消息,各部队机关一律用代字,极力隐蔽原来番号名称。关于行动方向须绝对保守秘密。每日出发前,须检查驻地,不得遗留关于军事秘密的文字。

2.为隐蔽行动,避免飞机侦炸,应用夜行军。黄昏前集合,黄昏后移动,拂晓时停止。

3.每一伙食单位应派设营员一人,由各梯队派员率领设营(第一、第二两梯队由第二梯队派员负责分配)。

4.各梯队在平形(行)道路前进时,应在出发前两小时派出通路侦察队,侦察和修理道路。但第一梯队则于九日时派工兵连一连先行,为道路侦察队。

5.应严格遵守集合和出发时间及行军次序,不得迟缓和紊乱。

6.部队及行李的集合场应分开,选在路旁空地,不得遮断道路。

7.各梯队应妥觅响(向)导,但须绝对隐蔽自己的企图。

8.行军时要确实保持距离,不得任意伸缩。

9.在苏区内夜行军,可以按规定数目点火把行军(每一伙食单位准点三把,夫子六担一把)。

10.道路队应在道路分歧处设石灰方向路标。

11.休憩或通路发生故障时,应通知后方部队,免致久停,增加疲劳。

12.各梯队应派收容队,收容落伍病员。最后梯队负责消灭路标,并派阻拦队防止逃亡。

13.应带四日份米粮。

14.所有重病员一月难治好的,概送第四后方医院(九堡之下宋)。务于十日午十时前送完。

15.各梯队首长应严格检查行李、文件担数,非经批准不得超过规定数目。

16.到达集中地后,即用有线电话连络。在万田与麻地间接长途电话线,架设电话,并置总机。

右令

诸梯队长

主席 朱德 副主席 周恩来 项英

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这份命令,将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由叶剑英任司令员,其中第一梯队彭雪枫负责,由总部一、二、三局,无线电三台、电话一排、警备连、工兵连(已先一天出发)、运输两排组成,于10日17时在梅坑出发,代号“红星”,第一天计划行军50里;第二梯队罗彬负责,于10日18时在田心圩出发,代号“梅坑”;第三梯队武亭负责,于10日18时在石门圩出发,代号“小松”;第四梯队陈赓、宋任穷负责,于10日17时在九堡圩出发,代号“公馆”。从安排表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第三梯队都经过沿坝、麻地村。

以上情况,从一些党史资料中可以查到。可是,关于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第一个晚上是在哪里度过的,至今没有发现详细具体的记载,因此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笔者经过多年考证,得知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第一天晚上是在麻地村安营扎寨的。

麻地村位于瑞金市万田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近10公里,离瑞金城约34公里。古时候粮食计量单位以十斗为一石计量,万田因产稻谷万石而得名,因此有“瑞金粮仓”之称。麻地紧邻高围,即现在的云石山,当年中央红军从云石山长征出发,避开大路的白区,沿着帮坑的羊肠小道,第一站就是经过麻地村。

倾家荡产救红军

笔者生长在麻地,自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特别是我爷爷奶奶倾家荡产救红军的故事,在我家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爷爷锺国海和奶奶曾长秀生有五男一女,却还收养了两个干儿子,这是为何呢?事情还得从红军长征开始说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瑞金人民唱着《十送红军》,把自己的亲人送去当红军。此时,我爷爷奶奶的5个儿子还年幼,大的不过10多岁,小的这一年才刚出生。他们虽然有心送儿子去当红军,却不能如愿。红军走了,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中央苏区进行“清剿”“抄剿”“驻剿”,大肆叫嚣“屋换石头人换种”“芒扫筷子要过斩”,红色苏区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这年冬的一天,国民党保安团团长锺运标带着几个乡丁,在麻地子坑的后山上抓了两个外乡人。乡丁怀疑这两个外乡人是红军游击队员,要将他们送到高围区公所去领赏。

 红军长征第一夜宿营的故事

油画《十送红军》表现的红军长征告别情景

我爷爷锺国海清楚,这两个外乡人其实就是在这一带打仗的红军。他在心里开始琢磨着如何救下这两个人。可在当时的处境下,要想救这两个人谈何容易!他决定先“慰劳慰劳”那些乡丁,于是,把家里准备过年用的米酒和点心拿出来供他们享用,还把锺运标请到里屋,塞了几块银圆给他说:“贤侄呀,看在本家人的份上,把这两个人留在我家吧!”

按辈分,锺运标比我爷爷小一辈,又和我大伯运标同名同姓。听我爷爷这么一说,锺运标气得把眼睛一瞪,愤愤地说:“按理说我应该叫你叔叔,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呀?这两个外乡人是‘赤匪’,会连累你们家的!全部要枪毙!”“来到我家的狗也要收留啊,莫说是两条人命呐,造孽造孽!”我那淳朴的奶奶也急得团团转,一边搬出家里吃的东西,一边想办法营救两个红军。

我爷爷想了一个主意说:“我家买下他们来做长工。”“他们以后会给你们带来灾难的。”“顾不了以后了,救人性命最要紧。”就这样,他们唇枪舌剑地吵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爷爷奶奶又给了锺运标几块银圆,让他再想想办法。锺运标说:“纸包不住火,瞒得了今天瞒不了明天,这事很难办到。”

我爷爷奶奶知道,如果这两个人被送去区公所,肯定会被枪毙;有心留下他们又很难,即便留下来了,也可能带来无穷的后患。可当爷爷看到那两个绑在晒衫杈上的红军时,又动了恻隐之心,“有钱能使鬼推磨”,只有一条路,花钱搞定这些保安团官兵,救下两个红军。于是,爷爷决定把自己家的几亩薄田卖了,然后又把过年猪给杀了。这样,他们总算把钱凑齐了,终于救出了这两个红军,并收他们为干儿子。按照当地的风俗,爷爷奶奶为此还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由锺运标及乡丁在买子契约上签名画押,并喝血酒,发誓不告发他们。这两个红军一个是红军连长李开华,一个是红军排长,人们叫他矮老表。第二年,矮老表背着我奶奶做的米果出去找游击队后失踪了,大家猜测他还是被国民党杀害了。李开华在我家住了9年,后来我大伯运标被国民党抓壮丁后,他跟随而去,保护我大伯直到在广丰县一起逃离国民党部队,才回去干革命工作。

毛泽东住在农民朋友家

1934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三傍晚,中央红军从梅坑、梅岗、马道口出发,跨过沿坝河,顺着一条小溪从帮坑前进,经牛角湾、片塘、下稿排,沿着陡峭险峻的下洅子,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地方爬上流水坑岽后,又从荷树岽下山,到达麻地圩。笔者和乡亲们在三四十年前从家里挑柴去赶高围圩的路上,在牛角湾歇肩时,多次听过老人说,当年红军挑着东西在这小路上络绎不绝地走了七天七夜。这与后来的史料记载是符合的,当年红军大搬家式的转移,带的东西多且行军速度慢都是事实。

晚上,红军在麻地圩宿营。这里地方不大,主要居住着锺、刘等姓的几十户人家。这里的村民和南方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样,每一个家族都建有许多祭祀祖先的祠堂、宗厅。红军在麻地圩的宗厅、私厅、厅堂都住满了。

当地老百姓把红军来了称为“红过来!”国民党来了称为“白过来!”

“白过来”的时候,白军耀武扬威,欺压老百姓,大家都躲之不及。“红过来”的时候,红军大都脚穿草鞋,衣衫褴褛,和老百姓相处得很好。

这天晚上,村民锺运贵家里接待了他的一个老朋友—毛泽东。

原来,在这几年中,毛泽东多次经过麻地,而且在长征前这半年中,毛泽东又来来往往在麻地有月余之久。毛泽东几次都住在白果树下刘逢洲的刘家厅堂,而厅堂边住着一位贫农锺运贵。锺运贵由于家里穷,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农会在刘家厅堂旁边平到了一间房子给他,一个上无片瓦下午寸土的穷人,在红军来了以后分到了房子,因此对共产党红军有了感情。日子久了,他知道那个大个子的邻居就是毛主席,两个人就经常促膝长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锺运贵从毛泽东那里知道了当时中国的一些事情,决心为红军做点儿事。那时候局形不稳定,毛泽东让他利用捉甲鱼的身份到隔壁的茶亭村、九堡圩等地打探白区的一些情报回来。其间,锺运贵还曾经带过毛泽东到九堡的铜钵山扩编红军。

 红军长征第一夜宿营的故事

中央纵队出发后的第一个落脚点麻地村毛泽东旧居

锺运贵回忆,毛泽东第一次来麻地的时候,白果树下的屋背还修筑了一个岗哨,在山顶的制高点挖了圆形的战壕。后来毛泽东再次来麻地时,晚上也会到那里看看。毛泽东返回瑞金高围时,锺运贵有心跟他一起去当红军,毛泽东临走对锺运贵说,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留在麻地收集有关国民党的情报和上战场同样重要。

这次毛泽东随着大部队途径麻地村大转移,但他个人的行李依然简单:一袋书、一把油纸伞、两条毯子、一件旧外套、一块旧油布。锺运贵和毛泽东再次见面,两人热情随和,晚上毛泽东住在社公脑锺氏厅堂的右上厅。根据老人回忆,厅子侧边还放了电台,这天红军来了以后,所有山头路口都布置了哨卡,据说要进到锺氏厅堂就有七重岗哨,村里的人都不能够外出。

因为是老熟人,锺运贵过来和毛泽东聊天后,晚上亲手给毛泽东铺了木板床住下。当时老百姓见红军还在埋锅造饭,就纷纷端出红薯干给红军吃。

解放后,锺运贵为党和红军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每个季度有40元的津贴。他于1975年病故。笔者1973年在麻地读小学时见过他,同学跟我说,红卫兵串联的时候,还有很多红卫兵去参观他给毛泽东铺的木板床。

晚上,红军向锺运详家里征购了四担稻谷,在大厅里忙了一个晚上砻好、筛干净,补充给红军战士。

前几年红过来的时候,锺运详一家人就与红军相处融洽,他还把正在赣州读书的儿子锺同桃召回来,把他送去当了红军。锺同桃也确实有能力,在麻地扩红了一个连,他本人任连文书,在长征时已经是团里的干部了,后来牺牲在长征途中。锺运详的后人锺天炳在改革开放后翻修社公脑的锺氏厅堂时,还挖出一畚箕子弹壳和哑弹。

长征路上的第一夜,周恩来住在白果树下刘逢洲的刘家厅堂,这是毛泽东以前往返麻地时多次住过的地方。

第二天,有的红军从吾花园的白地岽往沙心方向去了。连续几天,红军源源不断地经过麻地,先来的走,后到的住下休息,据老人说,毛泽东在麻地住了两三天才离开。

据锺运贵及刘仁辉等老人说,麻地当年参加红军的至少有100余人,除个别在长征途中受伤返家外,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或者解放战争中,解放后没有一个回来。有一些人家因为家里有人参加红军,红军走后全家都被国民党杀了,甚至连屋子都扒平了。比如锺同春,因为没有后人,他保留的一些红军时的文件最后不知所终。很多人因为没有后人就没有申报烈士。在吾花园屋后山上,还有一座没有后人的烈士衣冠冢,笔者听说姓吴的村民在每一年的清明节都会去扫墓,成了吴姓宗亲的共同祖墓一般。从做衣冠冢到自发扫墓,都体现了大家对烈士的敬重。

刘仁照,苏区干部,红军转移后留在老区工作。1935年,他和刘文煌等几个苏区干部被国民党义勇队俘虏,被押往九堡区公所牛岗河坝准备砍头,义勇队一路羞辱他们,在走到王师寮的豆坑子休息时,兵丁还把刘文煌的耳朵割下来让他自己吃掉。他们奋起反抗,义勇队恼怒了,当即把他们杀害于豆坑子山坳上。

刘逢春,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后方工作,“白过来”后在沙心被国民党砍头。麻地另一个烈士刘国桴的老婆锺满姑当时在场,含着泪目睹了刘逢春行刑的过程。待刽子手走后,锺满姑解下身上的围裙,将刘逢春的头和尸体绑在一块,用两个银圆雇请沙心圩的一个老表共同将逢春的尸体抬回麻地安葬。

其他牺牲的干部战士不胜枚举。

红军离麻地群众依依不舍

现在的金岗岽小组,是麻地村最偏远的一个地方,与于都县的沙心相连,是当时沙心通往九堡的必经之路,现在在这大山中,依然能够看到古时的石砌官道。全村人都姓修,当年总人口不到30人,去参加红军的就有五六人。

 红军长征第一夜宿营的故事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图

苏区时候金岗岽还是红军的后方医院。村民们也不知道是哪个番号的后方医院,只知道是在山坳下由修氏宗祠改建的。因为这个宗祠从大路和村口看不见,隐蔽性比较好,所以才选择在此建立医院,有利于伤病员安心医治养伤。红军长征后,国民党的部队一把大火将医院烧成平地。解放后,上级还曾来调查落实此事,20世纪60年代还拨了2000斤谷子和几百块钱修复该祠堂。

长征路上第一天夜里,有一支红军部队来到了麻地村的芭蕉塘小组桃树排屋子,在这里扎营一天一夜,离开时在宿营地留下了大量子弹壳,为了不给国民党军队的追踪留下痕迹,村民锺益清带领大家把扎营地遗留的子弹壳收集起来,掩埋在桃树排的一棵桐树下,并告诫村民绝对不能将事件传出去,保护了村民安全和红军的行踪。

该屋的锺天清说:“我父亲锺同桂年轻时被锺运湖和拐子动员去参加红军的,后来在北上的时候长征途中牺牲,我当时还在母亲的肚子里,父亲是三月份去当兵的,我五月份才出生,从来没见过父亲的面。

“我叔叔锺同修小名叫锺发生,头界红的时候也参加了红军。当年毛泽东去九堡铜钵山招编红军时,我叔叔和锺运贵一起帮毛主席挑过东西,他在宁都战役中负了重伤,红军留他在后方养伤,伤好了后又才赶上了大部队。”

据老人说,红军离开麻地,沿途群众端茶送水,依依不舍。红军并不是全部沿着现在的麻地去万田圩这个方向走的,而是从吾花园的白地岽上金岗岽往沙心方向走,从沙心再下万田到于都集结的。只有第一梯队两个电话排,带着80里长途电话线直接从梅坑经西江、黄麟奔于都的,可见红军长征一出发就开始拣小路,走弓背路。

1934年10月10日,就从这一天起,红军长征开始了。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壮丽史诗,它的第一笔,在这里开始书写。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瞻望征途,豪情满怀。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昔日贫困落后的麻地小山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新曙光。全村1086人始终铭记先辈嘱托,坚定信念感恩奋进,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号角。如今的麻地人民正朝着建设“中央红军长征宿营第一村”“富裕和谐秀美新麻地”的目标努力奋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3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