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坚持和运用

作者:杨 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06-07 839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坚持和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坚持和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为进一步研究人类历史提供了“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全党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掌握,要求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同时,针对历史虚无主义采用多种手法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否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当性,否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复兴抗争、探索历程的客观性等,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作出了一系列理论说明和回应。

第一,从客观的社会存在出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从客观的社会存在出发,通过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人类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断进步的宏阔历史图景,确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出现在人类历史发展序列的必然性。由此,要求我们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理解各种各样的历史事变和历史现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深刻理解这一使命,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说话”。这是因为:其一,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用事实呈现人类坚持崇高价值追求、为探寻美好社会而不断奋斗的过程,证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具有合规律性。其二,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镌刻着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付出的牺牲和为民族复兴所作的种种尝试,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说明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依据,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合目的性。其三,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了充分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篇章。可以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现实历史”和“物质实践”,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既不是历史偶然性的结果,也不是纯粹观念中的建构,而是基于“确凿的事实、无可争辩的事实”,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体现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从“实际的历史运动”的联系中把握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关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非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积,通过把握“实际的历史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本质。由此表明,考察历史时必须尊重“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这一事实,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不囿于表面化的观察和碎片化的描述。

对新中国70年历史的认识,应当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新中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不能因此将两个时期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者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因为这两个历史时期在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的不同是具体实践形式的不同,亦即历史现象层面的不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密切的“历史的联系”。这两个历史时期有共同的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相同的前提,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努力创造;有相同的本质,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如同一场“接力跑”的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曲折。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继续前进,是对前一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透过纷繁的历史现象来把握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内在的、本质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70年历史的主线,把握新中国历史的接续性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在一致性。忽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实际是对历史事实的不尊重。

第三,历史地具体地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和党的领袖。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重视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活动。业已存在的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以及与之相联系、相适应的社会政治条件、精神条件,为人的活动提供了舞台和道具,也制约着人们活动的具体状态和结果。因此,我们无论是从整体上考察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还是从个体角度评价历史人物,都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现场”“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认识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和科学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具体地、历史地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评价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他根据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活动,反复阐述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观点,赞扬、讴歌人民力量和人民功绩,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他注重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活动的主流和本质,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伟大历史贡献,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强调要把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对于革命领袖,要坚持以发展的观点去考察,不能要求他们超越后人,而是要看他们相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去评价,“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了研究、评价党史、革命领袖的目的应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不能回避,“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重大历史问题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及其运用的理解,凸显了历史认知评价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弘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定立场。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3
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