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陈毅粟裕为何选择艰巨的硬碰硬攻坚战

作者:李宁源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8-04-11 1832

上海战役陈毅粟裕为何选择艰巨的硬碰硬攻坚战

李宁源

上海战役陈毅粟裕为何选择艰巨的硬碰硬攻坚战

上海战役旧照 资料图

解放前,上海汇集了国民党25万海陆空部队,同时钢筋水泥碉堡有3800个,掩体碉堡1万多座,还有两万多颗地雷。国民党守将汤恩伯称:“我们的大上海,要成为攻不破、摧不毁的斯大林格勒第二。”

1949年5月23日晚上,解放军提前发起总攻,为了不打烂城市,进入市区作战时,尽可能不使用重炮轰击。至27日,在第三野战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在上海工人群众的逼迫下,上海完全解放。

既要将敌人消灭,又不把城市打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任市长陈毅曾将这一仗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

完整地解放大上海

1949年4月6日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粟裕就明确提出:“对上海采取完整接收。”

当时,解放上海计划了三种打法,第一,围困战法。当时上海有600万居民,生活资料依靠外地运入,尤其是粮食和煤炭,所需数量很大。如果长期围困,不仅人民没有吃的,工厂机器不能运转,连自来水都没得喝,人民的生活将陷入绝境。因此这种方法不可取。

第二,选择敌人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实施突击。这一战法,虽避开了敌人设防的重点——吴淞,伤亡也可能减少,但主战场将在市区,城市会被打烂。所以,这一战法也不可取。

第三,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吴淞,钳击吴淞,暂不攻击市区。但吴淞周围是敌人防御的强点。因此,这种战法,将是一场硬碰硬的艰巨的攻坚战。

权衡利弊得失,第三种方案被认为最佳。

5月12日,解放军第九、十两兵团向上海外围守敌发起进攻,主要箭头指向吴淞,汤恩伯被迫从市区调出3个军增援,从而使市区更加空虚。

5月23日晚上,解放军提前发起总攻,为了不打烂城市,进入市区作战时,尽可能不使用重炮轰击。24日,上海守敌全面退却。

5月26日至27日凌晨,第二十军在铁路管理局等地接受国民党守军1500人投降。第二十三军在造币厂等地歼灭国民党守军9400多人。第二十六军攻占真如车站等地,俘虏和接受投诚国民党军3.2万余人,进至江湾以东地区。

5月27日,在第三野战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在上海工人群众的逼迫下,据守杨树浦发电厂和自来水厂的国民党第二百三十师8000多人缴械投降。

上海解放前夕,活跃在各条战线的8000多名地下党员,及时制订和部署了保护大上海的斗争,他们开展秘密的反迁移,反破坏,反屠杀,保护工厂机关学校的斗争,把国民党反动派对上海的破坏降低到最少程度。

1949年5月初,根据闸北区委的紧急指示,解放上海的战役即将打响,解放军急需上海市城区街道的详细布防图,要求各党支部收集情报。

任务在一个星期内就全部完成了,这张完整的布防图随后送交到陈毅粟裕大军,成为了解放军进攻和接管上海的作战地图。

亲历者忆解放时刻

67岁的张崇信回忆说:

1949年5月24日,学校里的气氛不对劲,老师早早让我们放学回家。家里姐姐们和妈妈在嘀咕着关于“打仗”、“陈毅”、“解放军”的悄悄话。

晚上,调皮的我偷偷地跑上三楼最高处,从北面的窗子向苏州河方向望去,只见漆黑的夜空一次次被映红,紧接着就传来一阵阵沉闷的“轰、轰,哒哒哒”的枪炮声。

5月25日早晨,我和姐姐提着小钢精锅小心翼翼地走出弄堂,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穿着黄布军装的士兵齐刷刷地躺在人行道上,少说也有七八十个。有的搂着枪侧卧着,有的抱着枪仰卧着,一个个静静的睡得正香呢!靠墙边还支着好几挺黑油油的机枪!他们头上戴的不是美式钢盔大盖帽,而是缀着红五角星的软边鸭舌帽;脚上穿的不是牛皮军靴,而是白布袜黑布鞋,小腿被绑腿裹得细细的。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士兵装束。他们一律头靠墙、脚朝路,没有盖被子。5月的上海晚上还很冷,从他们蜷缩着的身体能看出来晚上吃了不少苦。

一名荷枪的哨兵正在静悄悄的马路上来回走动,看到我们姐弟俩就停住了脚步,静静地等我们从他面前穿过了马路,打了个哈欠继续踱步。奇怪的是,“老苏北”夫妇依旧在老地方摆摊,像往日一样笑嘻嘻地卖大饼油条和豆浆,似乎这些当兵的根本不存在似的。

吃完早饭,当我背着书包第二次走出弄堂时,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像变戏法似的全都不见了。马路上干干净净,连一张纸片也没有留下。(《今晚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7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