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向高级干部推荐阅读《郭嘉传》

作者:冯立鳌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7-11-28 453

毛泽东为何向高级干部推荐阅读《郭嘉传》

冯立鳌

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至少四次向党内高级干部和身边人员推荐阅读《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据董志新所著《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一书介绍,195932日在郑州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郭嘉的诸多事情,要求领导干部要避免郭嘉反对的那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稍后4月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要求领导干部要多谋善断;528日,毛泽东同英文秘书林克谈到历史问题时,又提到郭嘉的足智多谋和曹操对他的器重;在庐山会议期间,7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说到曹操赤壁之战后痛思郭嘉的事情,几天后找李锐等人再次说到郭嘉。为何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多次重提郭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要求领导干部知其人、学其事呢?

郭嘉,字奉孝,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在曹操兼并群雄、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郭嘉作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谋划:①在袁绍北击公孙瓒时,他建议东击吕布,以免袁吕夹击;在征战吕布三战取胜、士卒疲倦时,他谏阻曹操引军退还,提议急攻勿缓,终于擒获吕布。②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时,听说江东孙策欲北袭许都,一时惊惧无措。郭嘉分析说:孙策新得江东,所诛杀的都是能得人死力的豪杰,孙策本人轻慢而无防备,不久会死于刺客之手。不久孙策果然为人所刺杀。③刘备来投奔曹操时,郭嘉主张接纳刘备,以收招贤纳俊之名;后又建议曹操不要放纵刘备领兵离去。惜乎曹操未从此谋。④曹操欲征讨领兵反叛的刘备,担心袁绍从后方攻击,郭嘉说:“绍性迟,来必不速。”建议乘刘备众心未附时急攻,果然大败刘备。⑤袁绍死后,众人建议曹操乘胜攻击袁绍儿子袁谭、袁尚所领的军队。郭嘉则认为,袁绍集团内部不和,“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建议南征刘表以待其变。曹操大军南行未远,袁谭即被袁尚打败,前来乞降,曹操一举荡平冀州。⑥袁尚投奔北方乌桓,曹操欲领大军追袭,又怕荆州的刘表与刘备袭击许都。郭嘉分析说:刘表是一个坐而论道之人,他也不信任刘备,即使我们虚国远征也不用担心。曹操于是远征乌桓,直至辽东公孙康将袁尚斩首。

郭嘉在远征乌桓的路途中因病而逝,时年38岁。曹操评价郭嘉“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认为郭嘉是“良臣”、“奇佐”。毛泽东不断向高级干部们介绍郭嘉,是希望他们能像郭嘉那样面向实际生活,识辨事物机理,谋而后决,多谋善断,勉励他们做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臣”、“奇佐”。这是很明显的一个用意。

其次,从《郭嘉传》中可以看出,曹操和郭嘉君臣共事十一年,一直是互相欣赏、互相勉励,始终能做到真心相待,诚心交流。郭嘉最早曾慕名北投袁绍,共事一段时间后认定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成大事,遂即离去。后来受荀彧引荐见到曹操,议论天下之事后欣喜地说:“真吾主也。”曹操对他的才能也非常欣赏,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安排郭嘉为贴身谋士。曹操想征讨袁绍,自感力量不够,郭嘉从双方主帅的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作了分析,提出了“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的结论;他援引楚汉争战、刘邦反弱为强的例子,激励曹操的争战信心。战局的发展印证了郭嘉对曹操的了解之深。曹操认为“天下人相知者少”,“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两人常“行同骑乘,坐同幄席”,坦诚交流,无所忌讳,在长期的互相欣赏中建立了彼此间的高度信任。毛泽东让人们阅读《郭嘉传》,也是希望高级干部能像郭嘉那样,能彼此激励,知无不言,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此外,应该特别提及的重要一点是,《郭嘉传》中载,曹操南征败于赤壁,回师后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曾哭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情哉奉孝!”《三国演义》把这些史料作了更好的渲染,在第五十回描写,曹操回师后在众谋士就座的场合仰天大恸,捶胸痛哭,念叨郭嘉,而“众谋士皆默然自惭”。曹操在战场失败后缅怀郭嘉,实际上隐含了对部下事前未谏、盲从失职的批评。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期间对李锐等人说:“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良妻。曹操在赤壁大战,吃了败仗,于是想念郭嘉。”又说:“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想念良佐郭嘉是曹操遭遇失败后的一种情感表达;毛泽东向人们推荐阅读《郭嘉传》与当时工作上出现一些失误也有直接关系,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像郭嘉那样针砭时弊、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告诫大家,如果每个人都能做郭嘉,那工作中的失误就能够避免。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有些话语或许难以言说,只好让大家阅读《郭嘉传》以自己体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多次重提《郭嘉传》是毛泽东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蕴含了他对广大干部勉励、期待和责备等复杂思想感情。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