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德:自己没有读懂《红楼梦》,何来考高中学子?

作者:张兴德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2-06-07 1940

张兴德:自己没有读懂《红楼梦》,何来考高中学子?

今年全国卷甲卷的语文作文题目,引起一些人的不同热议。甚至,有的高三语文老师都不知该如何评价。有人对我说,你作为一个红楼梦的研究者,从专业视角,说几句话,我看了试卷,觉得只说一句话就够了:自己没有读懂《红楼梦》,何来考高中学子?

让我们来看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题意看,很显然是在强调“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作为小说的《红楼梦》,整个表达风格是含蓄蕴藉,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思想。因此,不同的人对《红楼梦》同一件事,同一描写,往往争论不休。毛泽东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鲁迅说,不同的人,从红楼梦中看到不同。原因即在此。这章名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全文一万多字。在这段引文之前,还有这样二段话:一段是刚进园时,说到是否在景点题匾额时,当时的考虑是,景点的匾额本应由贵妃(元春)来题,但贵妃没来之前也不好这样空白迎接贵妃,“众清客在旁笑答道:‘各处匾额对联断不可少,亦断不可定名。如今且按或两字、三字、四字,虚合其意,拟出来,暂且做灯匾,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岂不两全?’另一段是在拟额联的过程中:“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一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上述两段话,很重要。它的本意并不是告诉我们,如何题匾额、对联之类的常识。拟的这些联、额,应以元妃喜欢为准,最后由她定。这说明,联、额的好与不好,总是相对的。从全书看这章“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旨在表现宝玉一贯的封建社会的“颂圣”思想以及贾政的父爱,父子的和谐(并不是一些人说的父子存在不可调和的封建社会思想同新思想的矛盾)。而作文题选的,仅仅从一万多字的一章中截取了这样孤立、片面、歪曲原意的七十多字,这足见出题者本人就没有读懂这章《红楼梦》。这不是难为一个高中考生吗?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红楼梦》,进入考场,是完全正确和应该的。但是,应该如何出题?这是个正确引导人们如何读《红楼梦》的大问题。出题就带有提倡的客观效果。退而言之,这段仅仅是一万多字一章中的七百多字。我可以断定,绝大多数的同学对这段文字是陌生的。这就是对那些没读过四五遍《红楼梦》的一般读者来说,也没有那个人能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一个学生?这远远离开了绝大多数的青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范围。

现在红楼梦的研究乱象很多。不乏“离开正常的文本,专找牛角尖”的所谓“研究”。把一部小说,研究成无所不包的“奇书”。这个高考作文题,正是这种倾向的一种反映。这是红学研究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和学术研究的悲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1
0
0
1
0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