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卖白菜》被编入中学教材非常不严肃

作者:佚名 来源:半支莲6 2021-05-16 4157

莫言的《卖白菜》被编入中学教材非常不严肃

百度上说:《卖白菜》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2016年秋季修订)新收入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莫言12岁的故事,表达的是诚信主题。 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

本人认为,这篇散文缺少的正是“诚信”,不真实,编入中学教材很不合适。

一、卖白菜没有任何理由,就为表现贫穷

作者描绘,临近过年,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三棵准备过年包饺子的白菜,但母亲却把它们拿到集上卖了。这既不符合情理,也缺乏真实性。

白菜是山东人家冬天的“当家菜”,冬储大白菜是山东人必备的生存条件。我60后,20岁前生活在山东农村,离高密只有一百多公里。农村除了生产队的地,还家家有自留地种自家吃的菜。六七十年代没有现在的大棚技术,只能种时令菜。冬天只有大白菜、萝卜、还有少量的胡萝卜、土豆等耐储存的菜。

莫言的《卖白菜》被编入中学教材非常不严肃

小时候跟着大人捆过白菜,用葛[gǎ]子(藤蔓植物)在白菜外捆一圈,使白菜卷得瓷实。

俗话说“立冬萝卜小雪菜”,立冬节气就可以拔萝卜了,而到了小雪节气就要除白菜了。我们当地储存白菜都要在地里挖白菜窖子与萝卜窖子。像我家,两天能吃一棵白菜,怎么也要储存五六十棵菜,才能保证吃到第二年春天,地里长出新菜。

冬天下大雪的时候也要到菜窖子去拿白菜,天天吃得够够的。所以,现在我冬天从不储存白菜。

莫言的《卖白菜》被编入中学教材非常不严肃

白菜窖子要比这更大更深,能容纳两层白菜。

因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白菜,都储存白菜,白菜的价格非常便宜。即使是现在,白菜也是所有菜中最便宜的。

所以,拿着最便宜的白菜去卖钱,而且白菜又是必备的食材,孩子还在苦苦哀求,想过年吃饺子的,作为母亲不管找什么理由,都不可能卖掉,除非母亲头脑不正常。而且莫言有父亲,好几个哥哥姐姐,这么大家子人,不要说过年了,就是平常都去喝西北风吗?莫言一家吃什么长得白白胖胖的?

作者为控诉那个时代“穷”,用力过猛,太不真实了。为卖白菜而卖白菜,大概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卖了白菜的钱能买什么?所以干脆不写。

二、1967年,从哪里来的化肥?常识缺乏

作者为了表现对小白菜的“热爱”,动情地描写道:

“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

这“一大把化肥”,暴露了作者因不懂常识而造成的虚假。1967年的中国,在农民的自留地里用化肥,太奢侈了!可信度呢?

1975年的时候我国的尿素生产才10万吨,大部分进口。我一与莫言同岁的同事做过小学教师,后来被选送工农兵大学生。他说,70年代日本进口尿素的尼龙袋子很好,适合做裤子。村干部们商量一下就搞了次特殊,把尼龙袋子分了,结果没几天,街上“流行”尼龙裤。有人拍手笑道:

“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尼龙裤。前面写着'日本产',后面写着'尿素'。”我一听就知道是他编的。

《卖白菜》中,如果莫言能用一大把化肥喂白菜,那到年底时穷得要卖三棵白菜就更不真实了。毕竟,化肥的价格与白菜比的可能性都没有。

如果莫言把这段改成“往白菜上撒一泡尿”倒比往酒缸里撒尿更真实(荒唐的《红高粱》)。以前给菜施肥都是用发酵过的尿兑水。经常看到庄稼汉挑着难闻的味道的尿桶到菜地浇菜(好在白菜在卷心后就不再施肥了)。如果直接用尿确实能烧死白菜。

三、白菜真的很值钱?怎么可能成功讹骗一毛钱?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没有提多少钱一斤,秤高秤低。但老太太亮出“一沓纸票”却很亮眼,“一张张地数着”,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感觉交易的东西根本不是白菜,像是古董。

1967年的白菜多少钱一斤?这个我真不清楚,我问过身边70多岁的老人,他说:“大概1分钱2斤,因为白菜最不值钱。”

照此说来,三棵白菜能卖“一张张地数着”的钱还真实吗?就算莫言家集市卖的贵一倍1分钱1斤,三棵白菜合起来20斤(绝无可能),顶多能卖2毛钱!

那么,莫言讹人1毛钱的事情能得逞吗?一半的白菜钱!

莫言的《卖白菜》被编入中学教材非常不严肃

1962年版

记得70年代我上小学时,邻居婶子向我母亲借了两毛钱。若干年后,婶子去世多年了,母亲还念叨:“你婶子借的两毛钱还没还呢?”是不是很熟悉?鲁迅的孔乙己到死也没还清酒馆的钱,老板也经常念叨。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是这么神奇。

至于《卖白菜》最后,三棵白菜怎么“魔幻”回来的就不重要了。

莫言的心里充满仇恨,“捡麦穗”被打,仇恨守田人;卖白菜,“恶感”老太太。小说中的乡邻都是低等动物,连自己口口声声敬爱的母亲也不放过。以一部《丰乳肥臀》献给他的母亲,但那个母亲是“被侮辱与损害”的,加害者正是莫言。

莫言公开否定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为文学就是“暴露”。为了满足暴露,小说充斥着恶意的捏造,颠倒的是非与儿童不宜的描写,看不到光明与希望。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是三观确立的最重要的时期,如果让他们阅读了《卖白菜》这样人为拔高的作品,再被诺贝尔奖的光环所迷惑,接触到了莫言的小说,那是任何德政教育课都无法挽回的。所以,教材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应该慎之又慎。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7
0
0
5
2
13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