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因人而异的批评艺术

作者:刘明钢 来源:党史博览 2019-11-04 700

 毛泽东因人而异的批评艺术

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农民谈话,虚心接受批评。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毛泽东率先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它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不仅如此,他还特别讲究批评的艺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如良医看病,对症下药,大爱无垠。

幽默风趣,点到为止

1935年10月,莫文骅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到1945年8月离开延安南下,其间整整10个年头。在延安10年中,他有幸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并接受指导,聆听教诲。

一次,莫文骅起草了一篇文章,毛泽东为他修改。文章语句不通,逻辑混乱,修改起来很困难。毛泽东皱起了眉头,放下笔,让警卫员把莫文骅叫来。莫文骅喊报告进屋,毛泽东笑着说:“莫文骅,你比斯大林还高明啊!”

莫文骅一下愣了,忙问:“主席,是怎么一回事?”

毛泽东说:“斯大林起草的对德宣战的文件,那么重要,才用了不到一千字,而你的文章竟有三千多字,不是高明么?”

原来如此,莫文骅不好意思地笑了。

毛泽东接着说:“但是,斯大林的文章虽短却把问题讲清楚了,而你啰哩啰嗦一长篇,却难得看明白。”

“我写不好,请主席修改。”莫文骅说。

“你不是当过宣传部长吗?”毛泽东问。

莫文骅说:“战争时期的宣传工作,大多用口讲或写提纲,文章写得少。”

毛泽东“哦”了一声。接着,他讲了怎样写文章、怎样抓住中心、怎样做到简练生动,并告诫他文章写成后至少要看三遍。聆听毛泽东教诲,莫文骅受益匪浅。

当头棒喝,一针见血

1947年春,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毛泽东在延安已经生活、战斗了十个春秋。现在要撤离,谈何容易!无数的问题需要迅速处理,其中确定去留人员,也是毛泽东必须考虑的事项。

一天,中央社会部部长与一位工作人员前来汇报,并带来一份留下人员的名单,上面所列的大都是久经考验的江西、湖南、四川等省籍的长征老同志。

毛泽东把这份名单看了几遍,沉思良久,对他们说:“你们这是怎么了?”

那位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解释说:“这些同志革命坚定,久经考验,经验丰富,留下他们放心……”

毛泽东没等他说完,便严肃地说:“你们这是给国民党送东西,是把我们的干部往老虎嘴里送!”毛泽东指着名单说,“他们的口音,他们的长相,在这里能藏得住吗?”

这番责问,不讲情面,一针见血,声色俱厉,震撼肺腑。一阵暴风骤雨之后,毛泽东又和颜悦色地说:“我们的干部,特别是经过长征的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要好好爱护,好好使用。中央撤离延安后,要留一些干部坚持斗争,但要选择当地人,他们在这里有婆娘、有娃娃,有家就好隐蔽。”毛泽东又说,“不要那些模范、英雄……那些有名气的,要做到便于长期坚持,有回旋余地。”

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同志们心悦诚服。

治病救人,鼓励帮助

西柏坡村前有片苇塘,随着夏季的到来,塘水深深,苇叶青青,使得这小小的山村更加秀丽。但水塘里的青蛙却不知疲倦,拼命地叫,此起彼伏,蛙鸣一片,给安静的山村横添了一份噪音,严重地影响毛泽东等人的休息。1948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照例出来,沿苇塘边散步,随行的警卫员趁机向毛泽东说:“主席,你看这苇子地里,尽长虫子,蚊子也多,最讨厌的就是青蛙,一天到晚不停地叫,吵得人睡不了觉。”

毛泽东说:“青蛙叫,很好听么。”

“好听?”警卫员知道毛泽东喜欢讲一些玩笑话,便毫无顾忌地讲起来,“吵得人睡不了觉,还有什么好听!”

“我们初来乍到,还不习惯,听久了就习惯了,习惯了就好听了。”毛泽东乐观地说。

“吵得太厉害了,还不如把它们轰走。”

“轰走,怎么轰?”毛泽东认真起来。

“办法多着哩,用枪打,用炸药炸,用人赶……这些办法都行。”

正在散步的毛泽东忽然停了下来,摇着手说:“同志呀,使不得,使不得!青蛙不是害虫,是益虫。如果我们把它们都赶走了,青蛙该叫的时候不叫了,虫子会多起来,老乡们会有意见的。”说到这里,毛泽东停顿了一下,接着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住在这里,时间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老乡们呢,他们是永久的。要尊重他们的意见。我们要爱护西柏坡的一草一木,尊重和爱护人民群众,不能用我们的喜恶论是非,定行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