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地看中美贸易战?

作者:鲍盛刚 来源:察网 2018-08-08 796

如何理性地看中美贸易战?

鲍盛刚

事实上,即使没有贸易战,中美经贸关系也是不可持续的,而目前贸易战只不过是这种不可持续性的表现和结果。中美经贸关系的基础是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或者说是美国头脑+中国身体=全球消费,这被认为是中美经济结构的一种互补,由此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但是,问题是美国自己不生产,将中国作为廉价加工场地,那么美国自己怎么办?就业与税收又从何来?同样,对于中国来讲,难道中国就甘心为美国打工,同时不断借钱给美国以购买中国生产的商品吗?难道中国就愿意看到自己的环境不断被污染,被破坏吗?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干中学,试图打破这一对美国的依赖,而美国也一直试图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只不过贸易战使这一切的结束来得太突然了。

科学法则的一个特征是它们与现实相关联,对此经济学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又常常发现经济学家认为是对的,而在现实往往被认为是错的。反之现实中被认为是对的,经济学家又认为在理论上是不可行的。比如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将有效整合全球资源,降低交易费用,发展中国家人民被告知全球化能提高整体福祉,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不仅能够为过剩资本找到出路,同时能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社会消费成本。所以,经济全球化的进步意义犹如一次工业革命。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多人对它如此仇视呢?而且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为何美国与西方国家会反对全球化呢?因为全球化一直以来是西方的专利。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经济学家错了?还是现实错了?是经济学家应该看精神科医生,还是那些反对全球化的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经在其“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指出: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者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一系列后果。其中一些后果是看得见的,另一些后果是看不见的,比如打破窗户是一种损失,但是如果没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工干什么呢?前者是看得见的,后者是看不见的,当然反之亦然,事实上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利益看到不同的东西。再有机器发明是一种进步,因为可以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这是看得见的。但是,看不见的是许多人会失业,尽管认为机器发明能够解放人的劳动,使之从事其他工作,而现实是许多人再也找不到工作,这也就是为何会出现捣毁机器的工人运动。还有目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显然创造了新的职业,加速了物流,这是看得见的。但是,看不见的是大批实体店将面临萎缩,利润下降与难以为继的困境。所以,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进步往往伴随贫困,这看似荒谬,但又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由此人类就应该安于现状吗?难道只有那些愚昧,精神处于静止状态的民族,上帝没有赋予他们思考,观察,发明,创造的民族,才有可能获得安乐,财富,幸福。相反,那些努力寻找和探索自然的力量,不断创造与发明的民族,不仅是瞎折腾,而且必然会陷入贫困与停滞?如果是如此,真是应了卢梭的一句话:“不管是谁,只要一思考,就成了堕落的动物。”

20多年前,美国与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与推动者,而产业转移被认为是一条“微笑曲线”,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显然,在这条微笑曲线中,微笑的是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因为它们控制了两头,由此控制了利润,而至于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制造加工中间环节,实际上是为它们打工而已。所以,当时美国与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对于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不屑一顾。但是,20多年后,“微笑曲线”突然变成了“哭泣曲线”,美国与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掏空了他们的制造业,是中国剥削了他们。那么,到底是谁剥削了谁?因为在中国恰恰认为是中国劳动力被剥削了,环境被污染了,产业结构被扭曲了,中国号称是世界工厂,实际上只是世界加工厂而已。事实上,全球化从一开始也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两面,鼓吹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到了好的一面,所以认为那些反对全球化的人其实已经过得更好了,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因此,处理他们的不满情绪应该是精神科医生而不是经济学家的事。但是,反对全球化的人看到了全球化不好的一面,所以认为该接受治疗的是那些新自由主义者经济学家还有那些政治精英。因为不争的事实是全球化与产业转移让许多人失去了工作,他们并没有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未能获得改善而是每况愈下,美国位于金字塔下层的90%民众的收入,已经停滞了三分之一个世纪之久,实际工资基本维持在60年前的水平。许多美国人在经济上的痛苦和迷茫甚至反映在健康数据上。经济学家凯斯(Anne Case)和201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的研究就显示,一些阶层的美国白人预期寿命有所下降。欧洲的情况要好一点,但也只是稍好一点而已。米拉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的新书《全球不平等: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年至2008年这20年间的赢家和输家,为此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的1%富豪,也包括新兴经济体的中产阶层;而大输家是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括发达国家的底层贫民和中产工薪阶层。全球化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

全球化不仅导致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社会内部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加剧,而且也导致了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25年前冷战结束,美国和西方国家信心满满地认为全球化就等于民主化与市场化,而民主化与市场化就等于美国化与西方化,由此将达到历史的终结。随着经济全球化这个潘多拉盒子的被打开,饥渴的资本纷纷从美国和西方涌向地球的另一半,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因为那里有巨大的市场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的加速流动改变了以往以国家为主体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体系,其中中国崛起最引人瞩目。由于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在加入WTO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此相对,因为资本和产业的转移,美国和西方国家发展势头减弱,经济陷入衰退,根据统计在全球GDP中新兴经济体比重已经上升到50%,从2003年到2010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每年都比发达国家经济体高出4%,代表全球GDP三分之一的新兴经济体推动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全球外汇储备为8.1万亿美元,中国拥有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对应,全球外债总值为56.9万亿美元,美,英,德,法,意,荷,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分别处于前10位,它们外债总和已占全球债务82%,而美国外债达13.6万亿美元,占全球外债的23.9%。无疑,经济全球化的逆转显然出乎美国与西方国家的意料,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给它们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它们转而趋于贸易保护主义,从全球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转变为反对者,闭关自守,试图逆转全球化的逆转,可以说这也是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矛盾与冲突加剧的原因。

如果说20多年前,美国与西方国家在倡导与推动全球化的时候只是看到了全球化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不好的一面,以至于犯了一个错误,那么目前他们却又只看到全球化不好的一面,而没有或者不愿看到全球化好的一面,这又将是一个错误,因为闭关自守无异于自我边缘化。对此巴斯夏指出: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好经济学家却能够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坏经济学家总是为了追求一些当下的好处而不管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坏处,好经济学家却宁愿冒当下的小小的不幸而追求未来的较大的收益。事实上,好的政治家与坏的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2
0
0
0
0